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芣苢》《插秧歌》课后习题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1290382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芣苢》《插秧歌》课后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芣苢》《插秧歌》课后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芣苢》《插秧歌》课后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芣苢》《插秧歌》课后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芣苢》《插秧歌》课后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芣苢》《插秧歌》课后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芣苢》《插秧歌》课后习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芣苢插秧歌课后习题基础运用层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芣苢(y) 掇取(du) 兜鍪(mo)B捋之(lu) 袺之(ji) 肩胛(ji)C襭之(xi) 半霎(sh) 莳田(sh)D抛秧(po) 折腾(zh) 周匝(z)A“鍪”应读“mu”。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薄言采之 之:代词,指“芣苢”B采采芣苢 采采:动词,采摘C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他D秧根未牢莳未匝 莳:移植B采采:形容词,茂盛的样子。3下列对芣苢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

2、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地表现了采摘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D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AA项,“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诗歌开头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开篇就是说采芣苢,并没有用他物起兴。4下列对插秧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两句,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时的繁忙景象。B“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艰辛。C第三、四句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而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

3、而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D第五、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B应是“运用了比喻手法”。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C诗经中,风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它或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古代社会

4、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DD项,“全部都是四言诗”错。诗经的语言形式多样,形象生动,丰富多彩。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_。_,_。_,_。_。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诗经是按风雅颂三部分编辑的汉代传授

5、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A BC DC从语段横线后的“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来看,横线处的最后一空应填,据此排除A、B两项;正因为诗经“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才会有诗三百的称谓,故应在前,据此排除D项。故选C。7对下面这段话中的画线部分进行改写。要求:以“儒家学者”为开头;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_解析以“儒家学者”为开头,即以“儒家学者”为主语重新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改写时注意语言表述的连贯,

6、但不可改变句子原意。答案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8自从有了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就成了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以至于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谚语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请你根据示例,再写出三条。_解析起兴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即借另一事物,以引起所吟咏的事物。答案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阅读提升层(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910题。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

7、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归:女子出嫁。蕡(fn):果实很多的样子。蓁蓁(zhn):树叶茂盛的样子。9下列对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运用重章复唱的结构手法。该手法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加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B这首诗以浪漫的婚姻生活为描述对象,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浪漫色彩,由此可见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C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全诗语言精练,主题突出,表达了对出嫁女子建立幸福家庭的美好祝愿。D本诗反复使用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

8、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BB项,“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错误,诗经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10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全诗进行赏析。_解析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解答时先指明手法,然后阐释手法,最后分析效果。答案诗歌运用了比兴手法,以桃树(“桃之夭夭”)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作比,表达了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112题。晚风二首杨万里

9、晚日暄温稍霁威,晚风豪横大相欺。做寒做冷何须怒?来早一霜谁不知!晚风不许鉴清漪,却许重帘到地垂。平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到月来时。【注】这两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初。前一年冬,杨万里受命充当迎接金国使者的接伴使。他一向力主抗金,但此时却要充当迎送金使的奉陪人员,内心非常痛苦。晚风二首正是在这一特定背景下写成的。1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傍晚太阳的威热稍减而并未完全止息时,晚风就趁机豪横欺人,写出了晚风的张狂和凶暴。B“何须怒”“谁不知”,一斥问,一感叹,表达出诗人的正气凛然和对晚风做派的嗤之以鼻。C第二首诗前两句中的“不许”和“却许”,一起表现并强化了晚风

10、的威力,清漪和重帘就是明证。D这两首诗咏物明志,托物以讽,寓作者的感慨议论于准确、生动的形象之中,增强了艺术感染力。CC项,“却许”讽刺“晚风”的无力,想吹掉重帘却办不到,而非“表现并强化了晚风的威力”。12请赏析第二首诗的最后两句。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本题要求赏析第二首诗的最后两句。“平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到月来时”,这两句诗的内容是描写眼前平野开阔,没有山岭遮拦落日,阳光照到西窗上一直到月亮升起。“落日”喻指南宋王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山岭可以遮住日月的光辉,暗示了南宋王朝虽弱但仍有希望。结合诗下注解的写作背景可知,抒写了诗人内心的忧愤之情

11、和对光明不灭的坚定信念。答案眼前平野开阔,没有山岭遮拦落日,阳光照到西窗上一直到月亮升起。晚风的淫威掩盖不住日月的光辉(或“落日”喻指南宋王朝),暗示了南宋王朝虽弱但仍有希望。抒写了诗人的忧愤之情和对光明不灭的坚定信念。(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314题。游西湖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注】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运用侧面烘托,通过描述市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直接突显出诗人多年深居简出的生活。B颔联运用拟人、对偶,写百姓问询,对以“鱼鸟亦惊猜”,人已陌生,物亦惊猜,表意深刻,形象生动。C颈联写举目四望,没有自己的“同党”,举杯独饮,抒发了作者的孤独之感。D游西湖描写市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表达了作者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A应为“从侧面突显出”。14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