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 整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128759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5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病理学 整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植物病理学 整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植物病理学 整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植物病理学 整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病理学 整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植物病害:植物在其生命过程中受寄生物侵害或受不良环境影响,而在生理、细 胞和组织上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过程,外部呈现不正常的现象,引起产量降低或 品质变劣的现象。萎蔫:是指植物的整株或局部因脱水而枝叶下垂的现象要由于植物根部受害,水分吸收和运输困难或病原毒素的毒害、诱导的导管堵塞物造成。病理过程植物通过一系列的病变而逐渐表现出病态的过程则成为植理过程(又成病理程序)病原物: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病害三角:需要有病原、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证共同作用引起病害的观 点。症状:是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根据症状在植物体显示的部位不同,可分为 内部症状和外部症状。病状: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病

2、征: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真菌:具有细胞壁的异养生物。是一类营养体通常为丝状体,具有细胞壁,以吸 收为营养方式,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微生物。营养体:菌物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菌核:菌丝体纵横交织而成的卵形、圆形、角状等外坚硬,内松软的菌丝体,如 茯苓、苗木茎腐病的菌核等。菌核的作用在于休眠或适应不良环境,并在适宜条 件下萌芽产生繁殖器官和孢子或直接萌发成新的菌丝体。菌索菌丝体纵横交织结成的绳索状物,可增强菌丝对不良环境的耐力及对寄主 的侵染力。如蜜环菌可借菌索的延伸侵染健康的树木。隐症现象环境条件有时对病毒病害的症状有抑制或增强作用。如病毒引起的花 叶症状,在高温条件下常受到抑制,而在

3、强光照下则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环境 条件的关系,使病植物暂时不表现明显的症状,甚至原来已表现的症状也会暂时 消失,这种现象称为隐症现象。带毒现象 有的植物受到病毒的侵染以后,病毒虽然也在体内繁殖,但寄主一般 不表现症状,这种现象称为带毒现象带毒现象表示寄主对病原物的高度忍耐力, 同植物的抗病性有关。子实体 在高等真菌中,无论是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都可能与其周围的菌丝聚生 成一个组织体,也就是真菌产生孢子的机构统称为子实体,类似于高等植物的果 实。菌丝:绝大多数菌物的营养体是可分枝的丝状体,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菌丝体:菌丝的集合体。有隔菌丝:真菌的菌丝有隔膜,将菌丝分隔成多个细胞,称为有隔菌丝。无

4、隔菌丝:卵菌门的菌丝一般没隔膜,通常认为是一个多核大细胞,称为无隔菌 丝。菌物的营养体菌物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无性繁殖指菌物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从营养体上直接产生孢子的 繁殖方式。所产生的孢子称作无性孢子。有性生殖:菌物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菌物的生活史菌物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 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菌物的多型性:在菌物生活史中,有的菌物不止产生一种类型的孢子,这种形成 几种不同类型孢子的现象称为菌物的多型性。寄生性是指病原物从寄主获得活体营养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不同的病原物来 讲是不同的,有的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

5、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而有的 除营寄生生活外,还可在死的植物组织上生活,或者以死的有机质作为其生活所 需要的营养物质。致病性 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而后引起病害的能力。弱寄生物 以营腐生生活为主,在特定的条件下,也能侵害活的植物。引起苗木 猝到病的丝核菌和多种镰刀菌等都属于这一类型。它们很容易在人工培养基上生 长。强寄生物 通常以营寄生生活为主,但具有一定的腐生能力。在某种条件下,也 可以营腐生生活。许多叶斑病菌也可以归入这一类型。它们对活组织有很强的寄 生能力,但当病组织死亡后,还能以腐生的方式维持一段时间的生活。免疫 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完全不发病,或观察不到可见的症状。感病:

6、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较重,产量损失较大。发病很重的称 为严重感病。耐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较重,但产量损失较小。即外观上发 病程度类似感病,但植物的忍耐性较高。对此有人称为抗损害性或耐害性。避病:指寄主在某种条件下避免发病或避免病害大发生的习性,寄主本身是感病 的。如寄主感病期与病原物盛发期错开,从而避免病害大发生。转主寄生现象有些锈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后,必须经过两种亲缘不同的寄主上寄 生,才能完成其生活史。这种现象称为“转主寄其中经济上主要的为寄主, 次要的为转主寄主。单主寄生:大部分菌物哎一种寄主细胞上就完成生活史。转主寄生菌物需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寄主植物上才

7、能完成其生活史。原核生物: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生物,一般是由细胞壁和细胞膜或只有细胞膜 包被的单细胞微生物。子囊果:子囊被包在有菌丝组成的包被内,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子实体。病毒:是一组DNA或RNA核酸分子,包围在蛋白或脂蛋白外壳内合适的寄主细胞借助于寄主蛋白合成体物质和能量完成复制伴随核酸突变发生变异。病毒粒体:病毒的基本存在形式nm为单位多分体病毒:多分体基因组核酸装配在不同的病毒粒体内成为多分体病毒。正单链RNA起mRNA的作用,(+ssRNA,可以直接翻译,有侵染性。钝化温度:把病组织汁液在不同温度下处理min后,使病毒失去侵染的最低温度,用摄氏度表示。复制增殖植物病毒作为一种分子寄生

8、物,没有像菌物那样具有复杂事物繁殖器 官,也不像细菌那样进行裂殖生长,而是分别合成核酸和蛋白组分再装配成子代 病毒粒体。这种特殊的繁殖方式称为复制增殖。传播:植物病毒从一植株转移或扩散到其他植株的过程。根据自然传播方式的不 同,可以分为介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介体传播 指病毒依附在其他生物体上,借其他生物体的活动而进行的传播及侵 染。线虫生活在土壤中以真菌细菌和藻类等微生物为食的线虫称由生活线虫危害植物的线虫称植物寄生线虫或植物病原线虫,简称线虫。寄生性植物:植物由于根系或叶片退化,或缺乏足够的叶绿素,不能自养必须从 其他植物获取营养物质而营寄生生活,称之为寄生性植物。全寄生植物:从寄主植物获取

9、它自身生活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的寄生性植物。半寄生植物:从寄主植物仅获取水分和矿物质的寄生性植物,故又称水寄生。病原物的寄生性是指病原物从活的植物体内获取所需营养的能力。活体营养型是指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所需营养物质。死体营养型:是指在死的植物组织上营腐生生活。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而后引起病害的能力。专性寄生物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核组织中获得营养,寄生能力最强。抗病性: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 类特征。垂直抗性又称小种专化抗性,具有垂直抗性的植物品种对病原物的某个小种具有 抗性,而对另一个小种则没有抗性。即品种的抗病性与小种的致病性之间有特

10、意 的相互作用。水平抗性又称非小种专化抗性,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对病原物所有小种的反应是 近于一致的。即品种多抗病性与小种的致病性没有特意的相互作用,主动抗病:受病原物侵染所诱导的寄主保卫反应。被动抗病:植物与病原物接触前即已具有的性状所决定的抗病性。植物保卫素是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或受到多种生理的、物理的刺激后所产生 或积累的一类低分子量抗菌性。病原物的侵染过琨指病原物从受到寄主的影响或识别进而到达侵染部位到寄主 发病的过程。侵染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病害循环是指一种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生 的周而复始的过程。侵染循环 指一种侵染性病害都要经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使病害和病

11、原物得以 发展和延续局部侵染大多数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扩展的范围限于侵入点附近,范围的大小因 不同的病害而有差异,但总是有一定限制,这种现象称为局部侵染。叶斑病类是 典型的局部侵染病害。系统侵染病原物自侵入点能扩展到整个植株或植株的绝大部分称为系统侵染。如病毒病、类菌质体病害以及侵入导管或筛管的真菌或细菌病害等。病害预测 根据病害流行规律,结合对当地各种条件的分析,在病害发生之前运 用科学方法正确推测今后一定时期内病害流行的可能性及其发展趋势,称为病害 预测。土壤寄居菌是在土壤中随病株残体生存的病原物,当病残体腐败分解后它们即 不能单独地在土壤中存活。多数强寄生的真菌、细菌属于这一类,如各种果树叶

12、 斑病菌、蔬菜软腐病菌等。土壤习居菌对土壤适应性强可独立地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并能繁殖腐霉属、丝核菌属和镰孢霉属真菌等,均在土壤中广泛分布,常引起多种作物的幼苗死亡 和植株萎蔫等症状。初侵染 是指病原物经过越冬或越夏,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传到新生长的植株体 上,所引起的第一次侵染再侵染是指受到初侵染的植株上,又产生大量的病原繁殖体,经再次传播、侵 染、发病。多循环病害单年流行病害大都是再侵染频繁的病害,故称多循环病害。单循环病塞指在侵染过程中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的过程。52植物病害流行是指病原物在植株群体内大量繁殖播、侵染,造成大量个体严重发病的过程,病害流行是短时间内,突然大面积发生,能给园艺作物

13、造成 重大损伤。发病率发病植株或植物器官占调查植株总数或器官总数的百分率。病害严重度植株或器官的覆病面积所占比率。植物检疫是指由国家颁布条例和法令,对植物及其产品,特别是苗木、接穗、 插条、种子等繁殖材料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等人为传播蔓 延的一项措施。生物防治广义地说,一切利用生物手段来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统称为植物病 害的生物防治。通常利用微生物的颉抗作用来控制病原物,达到防治植物病害的 目的。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通过热力、冷冻、干燥、电磁波、射线、机械阻隔等措施 抑制、钝化或杀死病原物,达到控制植物病害为目的的一种方法。它无公害、不 污染环境、成本低,对某些病害的效果好,

14、是应该开发的途径。交叉保护在自然界中,许多病原物有强毒系和弱毒系存在。在寄主上接种病原 物的弱毒系,可以限制强毒系的侵染,减轻强毒系的危害。这种现象称为交叉保 护现象。交叉抗性病原物对某种药剂有抗性之后,对作用机制相同或毒性基团结构相似 的药剂也有抗药性,而无论是否使用过这种药剂。如对多菌灵有抗性的病菌对甲 基托布津也同样具有抗性。化学防治利用各种有毒的化学物质预防或直接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称为植物 病害化学防治方法。保护作用在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以前,使用化学药剂保护植物及其周围环境, 杀死或阻止病菌侵入,从而起到防治病害的作用,称为植物病害化学防治作用。 这种在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以前使用的药

15、剂称为保护剂。治疗作用当病原物已经侵入植物或植物已经发病时,使用化学药剂处理植物,使体内的病原物被杀死或抑制,终止病害发展过程,使植物恢复健康的作用,称 为化学治疗作用。用做化学治疗的药剂一般在病原菌侵入植物体后施用,此类药 剂具有内吸传导作用,称为内吸治疗剂,简称内吸剂。农药的剂型 将原药根据不同的要求按比例配进一定数量的辅助材料,如填料、 湿润剂、溶剂、乳化剂等,经过加工后制成的符合一定规格要求的成品,所表现 的不同形式,叫做农药剂型。IPM:从生态学和系统理论的观点出发;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生物种群动态和相互联系的环境,采用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措施并充分发挥自然抑 制因素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并使防治措施对农田 生态系统内外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简称IPM农业防治又称疾病管理或栽培防治,其目的是在全面分析寄主植物、病原物和 环境因素三者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农业原药:未经加工的叫原药。原药中含有具有杀菌、杀虫等作用的活性成分,称为 有效成分。汁液传播 汁液通过机械造成的微伤进入健株体内使它发病。病情指数全面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两者的综合指标。过敏性坏死反应是植物对非亲和性病原物侵染表现高度敏感的现象,此时受侵 染细胞及其邻近细胞速度坏死,病原物受到抑制或者被杀死,或被分锁在枯死组 织中。1. 病原物种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