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题库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1278331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代文学题库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元代文学题库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元代文学题库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元代文学题库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元代文学题库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元代文学题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代文学题库(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元代文学题库一填空题1. 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和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被称为元杂剧“四大爱情剧”。2. 元杂剧西厢记故事源于唐代传奇小说莺莺传3. 一本元杂剧的曲辞一般由一人主唱,由正旦主唱的剧本称为旦本。4. 依主唱角色来区分,汉宫秋是旦本,西厢记是末本。5. 元代杂剧流行的宫调有五宫四调6. 元代韵文的主要形式是散曲,一般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今本小山乐府的作者是张可 久。7. 南戏初名永嘉杂剧。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名小孙屠。8. 元末南戏代表作有高明的琵琶记、还有被称为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 拜月亭、杀狗记。9. 元末杨维桢在诗坛居领袖的地位,著有铁崖古乐府,其诗号

2、为,铁崖体”10. 倩女离魂是元杂剧作家郑光祖的代表作,也是元后期杂剧中最优秀的作品。11. 高明的作品琵琶记因思想艺术上的成就及统治阶级的推崇,向来被推为南戏之祖。琵琶记中的女主人公名赵五娘。12. 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散曲名作越调?天净沙秋思的作者为马致远13. 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包含杂剧和散曲。14. 康进之的李逵负荆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水浒戏”。元杂剧中著名的复仇悲剧是纪君 祥的赵氏孤儿15. 杜仁杰的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构阑套曲描写了金元时期勾栏中上演院本和杂剧 的情形。16.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7.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18. 马致远现存

3、辑本东篱乐府,共有小令104首,套数17套,是前期保存作品较多影响 最大的作家。19.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20.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21.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22.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23.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二选择题1, 钟嗣成的(B)是研究元杂剧最早的珍贵资料。A.青楼集B.录鬼薄C,曲律D.汉宫秋2, 借用昭君出塞,而又一反传统故事,塑造了一位在国家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表现了勇于牺牲以息刀兵的可贵精神的人物形象的作品是(D )。A琵琶记B

4、梧桐雨 C赵氏孤儿 D汉宫秋3, 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三剧的主角都是(C)A.商人妇B.村姑C.妓女D.富家小姐4, 在众多著名元曲作家中,有一位天资很高,被誉为,曲状元”的作家是(A )。A马致远 B张养浩 C张可久 D乔吉5, 元代前期诗歌很有名,被元世祖陈为“不召之臣”,写过渡江赋的诗人是(A )。A刘因 B赵孟 C虞集 D杨载6. 元代后期,有一位学晚唐体而以乐府诗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是(B )。A杨载 B萨都剌 C虞集 D王冕7. 元末杨维桢以诗得名,其乐府诗多揭露社会黑暗,竹枝词则饶有民歌风味,当时人称他的 诗歌为(C )A.铁笛体B.东维体C.铁崖体D.天锡体三名词解释1. 诸宫

5、调:宋金元说唱艺术的一种。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 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连成数万言的长篇,杂以说白,以说唱长篇故事。元代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 方地方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2. 元杂剧:杂剧“大抵全以故事”,特点是“务在滑稽”,而且“唱念应对通遍”。元杂剧在艺术 形式上直接上承金院本和诸宫调,并在诗词、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韵文和散文结合。从而脱离了戏曲的 雏形阶段,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元代舞台上。3. 南戏:也称戏文,是南曲戏文的简称,与北杂剧相对而言,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一带,亦称 温州杂剧,又称永嘉杂剧4. 散曲:

6、是对剧曲而言的,旧称有科白、有故事情节,装扮起来演唱的为剧曲,清唱的为散 曲。散曲是金元时期流行乐曲的曲词,是一种新兴的诗体。5. 散曲:散曲是元代出现的新诗体,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单支曲,套数是由两支以上 宫调相同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也称大套、散套、大令。内容上,散曲非常庞杂;风格特 征上,诗庄、词媚,而曲则以“俗”为特点,不讲含蓄,追求诙谐情趣,“以俗为雅”。6. 荆刘拜杀:元末四大传奇:又称“四大南戏”。是元末明初荆钗记、白兔记、拜 月亭、杀狗记四部南戏作品的并称,简称“荆刘拜杀”。四名句分析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 记四本三折

7、)写崔张分别是的情景,情意缠绵。烘托、拟人的手法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 净沙?秋思)作者以凝练的语言,通过一幅秋郊夕照图的描绘,准确而委婉的刻画出旅人漂泊的心境。前三句用九个并列的实词,把九种不同的景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 瑟地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地哀愁,语言音节和谐,画面色彩鲜明。3、芦芽短短穿碧沙,船头鲤鱼吹浪花。(萨都剌过嘉兴)用清丽地诗比刻画出嘉兴的美景,生机勃勃,清而不佻,丽而不缛4、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卖花声?怀古兴发无限感慨,流露着同情人们的思想5、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

8、乐事谁家院。(汤显祖牡丹亭?惊梦)“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是“四美”事,但与“奈何天”、“谁家院”联系在一起,可见赏乐心情 全无。表现了杜丽娘珍惜春光但春光却白白逝去,感到韶华虚度的感伤惆怅心情 五简答题1. 杂剧和南戏有什么不同?基本体制杂剧是四折一楔子,南戏则没有固定的出数;杂剧一般由旦或末一人独唱,南戏则各种角色都可以唱,也可对唱、合唱;杂剧每折限用一 个宫调,一韵到底;南戏一出之中不限用同一宫调,可以换韵;杂剧用北曲、南戏用南曲。2. 谈谈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继承了杂剧艺术的表现手法“务为滑稽”,有着滑稽剧的传统, 如窦娥冤种赛卢医、张驴儿的多处表演;关剧突出主要的故事内容,特别是集

9、中力量塑造人物形象,使杂剧的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关剧情节发展自然,场面安排紧凑、集中,关目处理变化多端,使人不能预测它的发展;熟悉城市各阶层的社会生活,又熟悉他们的语言,在人民群众的活的语言基础上创造了新的 文学语言,剧本的语言通俗生动。3. 简述关汉卿杂剧创作的思想内容。一是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 暴、反映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一是描写下层妇女的生活和斗争,突出她们在斗争中的勇敢和智慧;一是歌颂历史英雄。关汉卿杂剧思想内容上的共同特点是对压迫者的深恶痛绝和被迫害者的 深切同情,并通过他们之间的矛盾斗争,突出人物的坚强性格和战斗精神4. 举例说明关汉卿杂剧的题材分类。关

10、汉卿的题材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社会剧,这里大多是公案剧,如窦娥冤、鲁斋郎;二是风情剧,如救风尘、 望江亭;三是历史剧,如单刀会、西蜀梦等5. 简述救风尘杂剧的故事情节,并简要评析关汉卿的创作态度。情节略;作品同情妓女和儒生,揭露了官商的凶暴和虚伪。6. 窦娥的形象分析(1)是中国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典型,一个悲剧形象。(2)是遵守封建道德,尽孝守节的本分善良的妇女形象。(3)是反抗封建压迫、富有斗争精神的形象。7. 简述王实甫西厢记对传统杂剧体制的突破.(1)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来叙写崔、张的恋爱故事, 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2)还打破了元杂剧由

11、一人主唱的通例,在第一本的第五折,第四本的第四折等若干折里, 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这种体制上的突破和创新,不仅能以比较完善的戏剧形式安排剧情,使戏剧冲突波浪迭起、 丰富曲折,也便于更细致、更全面塑造人物形象。8. 简述西厢故事的演变过程。会真记一宋代说唱艺术(鼓子词等)一董解元西厢记诸宫 调一王实甫的西厢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等方面的变化9. 简述王实甫西厢记艺术结构方面的特点。王实甫的西厢记结构宏大,共有五本二十一折,突破了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固定体用多 本杂剧表演一个故事,使崔张爱情故事得以充分铺展,人物形象也更为丰满。西厢记还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郑恒之间的矛盾为主线,以莺

12、莺、张生、红娘三人间的冲突为副线,两根线索交叉推进,构成有机的艺术整体,既有 利于深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又使作品的情节发展有张有弛,起伏跌宕。10. 西厢记的思想意义和莺莺、红娘的形象反封建战斗性:(一)反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要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二)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坚持理想的爱情标准。董解元强调“自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而王实甫则鲜明地提出:“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强调“情”的自主,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猛烈冲击的表现。人物形象:莺莺一一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贵族少女。聪明美丽,温柔多情,外表矜持,内心炽热。佛殿邂逅,隔墙和诗

13、,道场传情,月夜听琴, 传简约会,自荐枕席。闹简,赖简。红娘封建礼教的拆除者,崔、张爱情的撮合者。她是剧中最动人的形象。聪明机智,勇敢泼辣,富有正义感。传书递简,拷红。11. 简要评析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1)“长亭送别”一折的戏曲矛盾冲突是全剧矛盾冲突的继续和强化展开。着重表现崔莺莺 在人生观、道德观与婚姻爱情观上与老夫人的矛盾冲突。(2)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3)曲辞的艺术风格和成就。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花间美人。抒情性和叙事性的完美结 合;人物行为表现和心理刻画的完美结合;优美的抒情风格与人物性格表现的完美结合;借鉴并 创造性地利用古典诗词的

14、抒情艺术手段等。12. 简述元杂剧的发展情况。前期作家,如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纪君祥、白仆等,创作了大量杂剧剧本,大约八十种左右,著名的悲剧作品窦娥冤、梧桐雨、汉宫 秋、赵氏孤儿等都产生在这一时期,这是元初杂剧作家经历大变动后进行痛苦反思的结果。前期杂剧作品真是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并塑造了一些勇于抗争的人物形象。杂剧的语 言是以北方中原的口语为基础写的,吸收了民间讲唱文学的营养。后期作家以流寓南方的郑光祖、宫天挺、乔吉、秦简夫影响最大,这时期是元朝统治的稳固 时期,文人对统治阶级产生了幻想,所以杂剧作品大都缺乏前期杂剧的现实性,爱情剧、文人事迹剧及神仙道化剧有所发展,艺 术上也偏向曲词

15、的工丽华美和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13. 简述元杂剧的基本的体制特点。结构上,韵文和散文结合;剧本的结构一般都是由四折 组成;杂剧的剧本主要由曲词和宾白组成;角色分工细密,主次更明显,一本戏中主要人物为正色,男主角则为正末,女主角为正旦。 杂剧每折一套曲子同属于一个宫调。14. 简述元代散曲创作概况以元仁宗延祐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北方, 后期则向南方转移。前期散曲多表现对功名利禄的鄙薄,对封建礼教的藐视,对山林隐逸生活的赞颂,对男女爱 情的歌唱,对自然风光的神往,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流露出逃避现实的情绪。艺术上富有通俗化、口语化特点,饱含北方民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调。代表作家是关 汉卿、王和卿、马致远和白朴等。后期散曲缺少前期作家那种横溢于作品中的牢骚和不平, 在艺术上刻意求工,用词典雅华美,且追求格律严整,创作风格从前期以豪放为主转变为以 清丽为主。代表作家是张可久、乔吉,比较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