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业务光缆网络的建设规划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1276116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9.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业务光缆网络的建设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全业务光缆网络的建设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业务光缆网络的建设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业务光缆网络的建设规划(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业务光缆网络的建设规划作者:丛德志来源:中国新通信 2017年第13期一、全业务光缆网络层次结构目前光缆网的建筑现状是,自上而下的省与省之间的长途干线,省内的光缆线路以及本地 的短途光缆网络体系已经初步建设完毕。本文主要介绍使用范围最广的本地短途光缆网络层次 结构。该结构主要分为三层:首先是骨干层,也称核心层。骨干层顾名思义是本地光缆网络的骨干线路,负责本地核心 机房的连接工作。骨干层的光缆网络线路数量少,一般在3-5 个,只有少数发达城市例如北上 广在5 个以上。一般在市区内建设有专门的核心机房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仓库,每个管理机构之 间的距离较短。核心机房是市区内所有传输线路的心脏,其传输数

2、据是否顺畅关系着整个市区 的信息安全,具有传输数据大,业务密集,备份多,安全系数要求超高的特点。每个核心机房, 都配有专人日夜坚守,确保整个城市的网络畅通和信息安全。其次是汇聚层。汇聚层类似于三层二叉树列中的第二层,负责链接总结点和叶子结点。汇 聚层联通核心机房中的核心节点和用户群体的汇聚节点。是联通移动基站和核心机房之间的光 缆网络,用于将“叶子”节点的数据传送至总节点,再将总结点的数据传输至各个叶子节点的 终端。环形结构是目前汇聚层光缆网络最常用的结构。汇聚层光缆网络的数量因终端网路基点 的数量而增减。一般市区最多,芯数在40以上。郊区和农村地区最少,在20-48 之间。在宽 带用户较少的

3、农村地区,会出现汇聚层光缆和接入层光缆混合使用的情况。接入层光缆是二叉树列中叶子结点和上一层节点之间连线的光缆线路。一般包括农村乡镇 级别的移动营业厅,村社集体的移动入网点等等,接入芯数在20 左右。二、全业务光缆网建设策略本文从时间层面根据光缆网络的发展现状提出策略。2.1 近期建设策略近期主要指1-2 年的时间区间。目前农村光缆网络的发展虽然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但是由 于我国不同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差仍然很大,农村地区全面入网的发展图景并不能在短 时期内成为现实。信息技术是攀附在经济发展的主干之上的,所以未来光缆网络的建设将处于 不可预料的状态。针对这一光缆网建设的现实背景,建议未来1-

4、2 年的光缆网络建设不要追求 过大的业务量,没必要打数量战,应当用心做好每一个光缆接入点的建设工作。只建设原有基 站和新基站之间的配线光缆,以及接入用户短的光缆网络。使现有的光缆网络得到有效利用。2.2 中期建设策略中期是指未来3-4 年的时间。经过1-2 年的调整,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潜在的农村入网 用户渐渐显露。此时根据潜在用户的分布情况,就能实施进一步的光缆网络建设计划。此时的 建设工作最为重要,关系着以后大范围内光缆接入基站的分布情况和是否会得到有效利用的问 题。此时光缆网络的建设要做好基站建设地点的合理规划,不仅能解决短期内的入网需求,也 要为未来的进一步扩大用户终端做好准备。所以中

5、期光缆网络建设工作最为繁琐,投入资金最 大。2.3 长期建设策略长期建设策略适用于未来五年后,根据国家战略,五年后将实现光缆接入网络的全面覆盖。基于中国人口的庞大基数,未来长期的光缆网络建设工作一定是压力巨大。长期的建设工作依 赖于短期和中期的建设成果,在既有的光缆网络主干线路上,进一步拓宽网络覆盖范围,增加 网络基站建设。此时需要利用新型的免跳接光交箱技术,将个人用户和群体用户的接入点合理 分配,按照用户数量的大小安排合理的网络接入方式。重视光缆网络的维修工作,确保入网工 作安全展开。三、全业务光缆建设原则未来的光缆网络,毕竟是盘根错节颇为复杂的。面对未来可能的发展困境,全业务光缆网 络在建设开始阶段,就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分层建设的原则。二是充分利用既有的光缆资源。三是在接入层,将用户个人的接入网络线路和综合的群体接入网分开。四是做好光缆网络的维修工作,培训专门的维修人员。结语:随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宽带入户政策的实施,传统的光缆网络已经不能满足庞大 网络用户群的需求,建设新的光缆网络成为目前通信网络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电网的建 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