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127560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峡之秋》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峡之秋教学设计教材简析三峡之秋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母亲河”。本课抓住三峡的特点,以时间为序,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从早到晚的景色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变,要以读为本,通过读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本课力求创设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读、思、议、想、说的过程中,了解三峡秋色的景物特点,感受三峡之秋的美。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读记“橘柚、巨蟒、谷壑”等词语,读写“陡峭、消逝、金鳞、拥向、轻缓、汽笛、朦胧、倾泻”等词语,积累优美的句子。2、正确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段落。3、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细致入微地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方法,积累、揣摩语言,领悟作者形象、生动的描写方法。4、边读边想象三峡秋天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秋之三峡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4、教学重、难点在读中想象三峡之秋的美景,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观察与描写的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流程第1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三峡”两个字)同学们你对它有哪些了解?(生汇报课前查找的资料)2、看来三峡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啊!有如此之多的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千古传颂的诗词文章。老师知道有一位叫方纪的现代作家也同他们一样把自己的情感

3、流露笔端写了这样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3、想看看三峡的秋天吗?(播放三峡秋景)看完交流:你眼中的三峡秋色什么样?4、这么美的三峡秋色还想看吗?打开书,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三峡之秋,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作者眼中的三峡秋色是什么样的?用书中的一个词概括。(成熟)2、作者是怎样看到这种成熟的呢?(轻声读第一自然段) 3、作者抓住了橘柚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三峡成熟的秋天的气息。浏览全文,作者又以怎样的写作顺序来体现这种成熟之美呢?(相机板书)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一)直入重点,体会情感 1、 (速读课文)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

4、了哪段时间的景色?(夜)我们那我们走进月夜,看作者眼中的三峡月夜蕴含着怎样的一种成熟之美? 2、自由读课文5、6自然段。思考:作者在这部分重点写了哪些景物?这两种景物有什么特点?找到相关词句、段落画下来可以多读几遍。 3、汇报交流句子,体会文章的意境美。(1)学生汇报句子。(描写江面的语句)(2)汇报交流:哪些词读的特别有味道?理解、体会这些词给你怎样的感受?(3)想象:这些句子浮现在你脑海中一幅怎样的图画?(宁静)(4)那作者眼中的三峡月夜仅仅只是宁静之美吗?其他同学还体会到了什么?(神秘)(5)你是怎样体会到的?(汇报句子、理解重点词语)(6)当一轮明月渐渐升高,此时的三峡又展现在作者眼前

5、一种怎样的美呢?(多媒体出示句子)(7) 自由读读这个句子,同桌两人交流交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美?你是怎样感受到的?(理解词语)(8)指导朗读句子,多媒体辅助教学。相机引导背诵。 (二)总结学法,合作学习 1、三峡那静谧的月夜陶醉了你,陶醉了我,更深深地陶醉了作者。那早晨、中午、黄昏时的三峡在作者眼中又是怎样一种成熟之美呢?相信大家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提示小组合作学习就会体会到那不同的美。(多媒体出示) 2、 参照这样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其它三个时间段。 四、 总结课文,情感升华1、 (总结板书)同学们,无论是明丽的早晨、热烈的中午、平静的黄昏,还是静谧的夜,在作者眼中这都是三峡秋色的成熟的美。那作者为什么要按时间变化的顺序来写这篇文章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2、是啊!课文诗一般的语言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描绘出诗一般的画面,真可谓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作者所写的这一天为何如此之美?这是怎样一个特殊的日子呢?原来这一天(引读) 3、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天来写?他的内心是怎样一种情感呢?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用心来读读课文,细细的体味。(配乐学生默读)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 明丽中午: 热烈 黄昏: 青色透明 夜: 宁静神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