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原材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1261180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65.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原材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云南省原材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云南省原材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云南省原材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云南省原材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原材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原材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省原材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有序推进清洁载能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促进原材料工业向材料工业转变,引导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依据云南省“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原材料工业“十三五”发展专项规划。一、“十二五”发展回顾依托资源优势,深化矿电结合,推进结构调整,以黑色、有色、化工、建材为主的原材料工业已发展成为特色优势产业。大集团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向材料工业转变已初见成效,在带动就业、增加

2、税收、培育和集聚一大批高技术人才的同时,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一)支柱地位明显,保障发展需求能力更加有力2015年,规模以上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25.7%,持续保持着工业的支柱产业地位。重点基础原材料产品产量在国内乃至全球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十种有色产量333万吨,占全国比重6.5%,位列第五位。其中锡占全国总产量54%、锌18.5%、锑10.1%、铅8.96%、铜6.8%、铝3.8%。以黄金为主的贵金属产量位列全国第四位,以锗、铟为主的稀散金属产量位列全国第一位。黄磷、工业硅产量及品质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化肥产量占全国4.4%,以高浓度磷复肥为主的农化

3、产品已成为云南化工的品牌。钢材、水泥、平板玻璃产量各占全国产量1.5%、3.96%和0.82%,有效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二)大集团引领作用明显,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通过实施行业整合、企业兼并联合重组和资源整顿等措施,较好地引导了优质生产要素不断向优势企业集中。黑色金属产业基本形成了以昆钢股份为主体,5户骨干企业粗钢产能占全省产能90%以上的产业发展格局。有色稀贵金属产业形成了云南冶金集团、云铜集团、云锡集团、祥云飞龙、云南金鼎锌业、云南黄金矿业股份等“主业为主、相关多元、错位补充”的多金属产业发展局面。以煤为原料的省煤化工集团和以磷矿为原料的云天化集团,在全省化工产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

4、更加明显;以中石油、云天化集团为主体的炼油及向下游延伸的现代石化产业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前5户水泥企业产能和产量占全省总产能、产量的60%以上。大企业集团的培育与发展,不仅进一步提高了产业集中度,而且初步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产业组织体系。(三)以园区为载体,集聚集约型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昆明、玉溪、曲靖、楚雄粗钢生产能力占全省总能力90%以上,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钢铁企业群和钢铁工业经济圈基本形成。以资源为依托、工业园区为载体的有色稀贵金属产业基地基本建成。全省已形成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的化工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安宁工业园、海口工业园、晋宁二街工业园、澄江东溪哨工业园、华宁盘溪

5、工业园等成为磷肥及磷化工产业发展聚集地,寻甸工业园、开远工业园等已形成重要的磷煤化工集聚区,以天然气和煤为原料的化肥及化工材料水富工业园区已经建成,以煤化工为重点的曲靖花山工业园正继续拓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昆明七甸工业园、沾益白水工业园、建水工业园、蒙自工业园和马塘工业园为主体的铝冶炼加工基地基本形成,以富民、禄劝、禄丰为重点的钛白粉生产基地初具规模,以石油炼化项目为基础的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正有序推进。(四)更新改造加大,工艺技术装备行业领先全省已全面淘汰钢铁生产落后装备产能,钢铁行业已拥有450立方米及以上高炉20余座,转炉和电炉炼钢装备均达到公称容量30吨以上,并已普遍采用脱硫、脱硝和余压

6、余热发电技术实施节能减排改造。结合云南铁矿特点及水电资源优势,昆钢集团自主研发的电炉熔融还原炼铁工艺技术及装备已通过工业化中试生产,部分工业化项目开始建设。部分高速线材、棒材轧制装备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特别是昆钢大红山铁精矿运输管道的成功投运,创造了长距离矿浆输送管线管道内压力和敷设复杂程度两个世界第一的先进水平。“艾萨炉”铜冶炼、“一炉三段”炼铅、“锌精矿加压浸出、长周期电解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短流程锌冶炼、澳斯麦特锡还原熔炼、低交流电耗铝锭等工艺技术装备,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或先进水平。中石油1300万吨/年炼油项目为国内单条产能最大的生产线。合金生产的多级真空蒸馏技术及装备新技术、钴酸锂

7、和锰酸锂动力电池新材料制备技术、稀散金属如锗光电材料、铟提纯等生产技术等均具有较坚实的基础。全省已建成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140条,其中日产2000吨及以上生产线调整发展到90条。引进消化吸收世界先进的煤气化技术,建成投产了2套50万吨煤制合成氨装置。先后建成6套80万吨硫磺制酸、30万吨湿法磷酸、60万吨磷酸二铵、40万吨重钙等大型生产装置,高浓度磷肥生产技术及装备水平国际领先。正反双浮选技术及浮选药剂产品的研制开发,成功实现了中低品位胶质磷矿的综合利用,已建成2套200万吨浮选装置,1套450万吨磷矿浮选装置投入生产。自主研发的褐煤气化技术已成功应用到煤制油项目中,开辟了一条新的劣质煤利用技

8、术路线。(五)创新调整发展,向材料工业转变已初见成效黑色金属材料品种结构不断调整。建筑钢材比重已调整到78%,400兆帕及以上高性能抗震钢、耐酸钢、管道钢、易削切钢、特种异型钢、不锈钢及不锈钢复合材、金属锰及合金等黑色金属材料比重逐步提高。有色稀贵金属压延加工及新材料产业蓄势待发。十种有色金属压延加工率已提高到21%。铝型材、宽幅铝板带箔生产能力已达到50万吨,并正在开展50万吨精铝带箔项目前期工作,电解铝就地加工应用蓬勃发展。铜材加工已具备40万吨能力,高速铁路用铜银合金、铜锡合金导线,已用于国内多条电气化铁路,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锡基材料已形成10大类产品系列、500多个规格

9、品种。2万吨钛板材和6万吨氯化法钛白材料项目已建成投产。锌合金、铝镁合金、锡基合金及多元合金生产已初具规模。铅酸电池及配套产业快速发展。液态金属界面导热材料、电子墨水材料已实现工业化生产,并已开发出10种以上有色稀贵金属液态化生产技术。贵金属信息电子、蒸发、钎焊、键合等一批稀贵金属新材料已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军事领域。以锗、铟、镓、砷等高纯材料为基础的红外光电子材料产业已形成良好的产业链。绿色建筑材料生产和应用已全面起步。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已占全省总产能96%,高档安全玻璃产能即将形成,建筑装饰天然及人造石材体系基本形成,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基地快速发展。化工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高附加值产品比

10、重不断增加。聚甲醛、聚氯乙烯、季戊四醇、锡基化工等基础化工材料规模逐步扩大。高浓度化肥比重达到85%,高效复合肥、水溶性肥、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等新型肥料产品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重质纯碱和离子膜烧碱比重达到95%。生物农药研发及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成效明显。高毒农药生产已全面取缔。非金属功能性材料产业快速发展。以工业硅为基础材料的光伏产业已成体系,并已具备有机硅新材料产业发展条件。石头纸生产及应用规模不断扩大,玄武岩纤维技术已经成熟正待招商,以碳化硅材料为基础的新型不定型耐火材料、碳化硅纤维等新材料产业正在启动,硅藻土、高岭土等非金属矿产精细化开发利用已初具规模。但原材料工业自身存在的创新发展不足

11、、产业价值链低端、部分产能过剩、企业综合竞争力弱及客观上存在的生产经营成本高企、市场需求紧缩疲软、节能环保压力大、能源利用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等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已明显不适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有序推进清洁载能产业基地建设,促进原材料工业向材料工业转变”和“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引导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已时不我待。二、“十三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总体形势判断“十三五”期间,预计我国工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同时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显现,各种风险也在不断积聚。需要加深对经济新常态的认识和理解,彻

12、底抛弃用旧的逻辑思维和方式方法再现高增长的想法。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不是周期性的,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转,我国经济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需要做打持久战的准备。要敢于经历痛苦的磨难,适当提高换挡降速容忍度,坚定信心,锐意改革,勇闯关口,强化体制动力和内生活力,努力实现原材料工业向具有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二)发展机遇1、发展制造业是国家战略国务院在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要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原材料工业本身既是制造业,更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无论是高端装备制造,还是信息技术产业,包括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

13、,都离不开材料的支撑。为此,国家着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加快关键基础材料的发展,在加快基础材料升级换代的同时,实现新材料领域的突破发展,为原材料工业向材料工业转变,实现转型升级发展创造了战略机遇。2、国家对云南战略定位带来的发展机遇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地处“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云南发展原材料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是周边国家矿产资源情况与我省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矿种齐全、矿石品位高等特点,对我省矿产资源有较大可补性。二是东南亚、南亚地区拥有占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和近亿万美元的商品市场,但经济基础薄弱,市场需求和经济技术水平较低,基本建设市场

14、、消费市场和自然资源都有待于外来投资者开发,且与我省在资源类型、产业层次、产品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巨大互补性,尤其是在电源电网建设、道路交通建设和加工制造业的培育方面,有着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能够为云南原材料工业的发展提供市场空间。3、建设小康社会带来的发展需求“翻两番、增三倍、促跨越、奔小康”是省委确定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随着国家对烟草工业的严格限制,期冀烟草、能源大发展支撑工业跨越发展已不再可能,而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受区位、市场、交通运输、产业配套等多种因素制约,短期内难以取得突破性发展,原材料工业责无旁贷必须支撑起全省工业的脊梁。而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愈发复杂多变,以初级产

15、品为主的原材料工业面临市场萎靡、成本高企和政策严控等多重压力,与下游材料工业之间的利益分配更加悬殊,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加快原材料工业向材料工业转变,“优化存量、增量更优”,构建更加高端和完善的产业链,积极参与下游产业的利益分配,才能真正实现原材料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稳定、促跨越、奔小康”提供坚强保障。4、两化深度融合促进转型升级发展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传统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仍近90%,仍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当前传统产业增速下滑,原因不是没有市场需求,而是创新能力不强、生产组织方式落后、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一旦注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将焕发巨大生机。当前,信息技术、新

16、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促进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智能化服务化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通过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将有效激活存量,修复现有产业和企业发展动力,促进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为原材料工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带来重要机遇。(三)面临的挑战1、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突出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原材料工业发展压力困难明显加大,有需求不足的原因,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特别是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一方面,中低端产品产能严重过剩,无法在市场上实现应有的价值,企业利润减少、亏损增加;另一方面,高科技、高品质的产品相对不足,每年都要大量进口、省外采购。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下大力气化解产能过剩,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以新要素新技术新模式创造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