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3)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1259288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3)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3)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6、青山不老 宁陕县宁陕小学 孙露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正确读写“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3、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过程与方法:1、 通过画面展示,对比感知,导入新课。2、 初读全文,探究“奇迹“是什么。3、 再读课文,探究“奇迹“是怎样创造的。4、 审读课题,探究“奇迹“的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位普通的山野老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佳缘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培养植树造林等意识。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

2、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学生对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环境的险恶了解不多,因而对把老农创造的这一片绿洲称为“奇迹”,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自然对“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的理解更是难上难。教学突破:根据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通过读课文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在学生对老人创造的奇迹产生敬慕的情况下,转入对奇迹背后故事的探究,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理解。教学准备:教师:自制课件学生: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激趣导课:1、 教师口述晋西北当地民谣,初晓晋西北。2、 师

3、生交流对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气候险恶等情况的了解,为学习课文做铺垫。3、 课件展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图片与青翠林海的画面,谈话引出课文主人公,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二、 通读课文,寻找“奇迹”。1、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课件出示生词,抽读正音。2、 齐读导读语,明确学习要求。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3、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4、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1)课件出示重点句子:“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

4、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2)学生齐读。三、 细读课文,探讨“奇迹”。1、 讨论:你觉得这能称得上是“奇迹”吗?2、 再读课文,从书中找出理由,小组交流讨论。3、 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适时指导)(1)“大环境”险恶。a、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b、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c、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2)“小环境”艰苦a、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b、指导朗读相关语句。(3)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句子“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a、想象画面。b、齐

5、读课文第5自然段。(4)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a、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b、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c、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四、审读课题,延伸“奇迹”。1、 这样的“奇迹”你还知道多少?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2、 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