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29(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1244764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29(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29(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29(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29(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29(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29(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29(含答案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教师资格-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含答案解析)1. 多选题:要使A克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溶液变为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可以采用的方法是()。A.加入0.8A克水B.加水使溶液的质量为2AC.蒸发水,析出0.1A克固态食盐D.加入2A克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溶液答案:B、D 本题解析:本题是考查关于溶液组成知识的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充分理解和应用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对于A选项:加入08A克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20%)/(A+08A)=111%。对于B选项:加入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20%)/2A=10%。对于C选项:蒸发水,析出0

2、1A克固态食盐后溶质的质量变为原来的一半,但溶液的质量变为A-01A=09A,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10%。对于D选项:加入2A克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溶液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20%+2A5%)/(A+2A)=10%。综合以上分析得:答案为BD。2. 问答题: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已有经验,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方案设计。具有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设计知识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3、。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教学情境的功能。(2)简述可采用哪些形式创设教学情境。答案: 本题解析:(1)激发学习情感;促进知识迁移;发展探究能力;培养合作意识;提升合作素养。 (2)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化学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化学史和科技成果创设教学情境;从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学生的认知矛盾创设教学情境。3. 多选题:能用离子方程式H+OHH2O表示的反应是()。A.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B.稀氨水与稀盐酸C.稀硫酸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D.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答案:A、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4. 问答题: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某化学教师实施“

4、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过程为:教师设计学案并提出要求学生课前自学并完成学案。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案进行讨论交流精讲释疑、总结提升练习巩目。问题:(1)请指出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优点和不足。(2)在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时教师应重点注意什么答案: 本题解析:(1)“学案导学”就是用学习方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它以“学习方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学案导学”的优点: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内容,减少教材阅读和作业中的困难,有利于提高学习效辜,对学习新课作用尤其明显

5、:学案好比半个家庭教师,能提供及时、关键的指导和人性化的服务将课上学习与课下拓展跟踪学习有机结合: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具体的内容材料,师生互动的基础得以夯实,可操作性增强;可以资源共享,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因为它集中了备课组的集体智慧:来自学生的思想、观点、解释、解答、设计、作品、表现方式等,对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产生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提高研究性学习水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案导学”的缺点:在学案内容上呈现习题化,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课堂环节多,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在教学目标呈现上,错把教学Et标当作学习目标目前主要追求的直接目标是。教学效果

6、。和“学生学习成绩与质量的提高”,未长远考虑,其目标不应只停留在这一水平上:在“学案导学教学方法”上,很多教师思想固化,呈现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导学案设计上,老师清楚完整地反映了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甚至详细到各个环节和步骤,而缺少给学生留出记笔记的时间和思考空间在某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是教学上的误区,有些课型根本不需要导学案。有了导学案反而是课堂的累赘。(2)在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时,教师应重点注意:课前做到目标明确,围绕着一节课的学习要求及重点与难点以学案的形式清楚地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预习

7、完成导学案:教学内容的呈现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导学案在知识内容上不要过多,而应少而精地呈现在导学案上:课堂中要对学生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调控,将学生能够通过预习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讲解个别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导学案要多样化,格式不应整体划一,避免疲倦感。不断地变换形式才能给人以期待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进而收到更好的效果:课堂结束时也应注重学习效果的反馈及总结,教师做好教学反思,学生做好学习总结教学效果会更好。5. 问答题: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1785年,科学家卡文迪许在测定空气组成时,除去空气中的02、N2等已知气体后。发现最

8、后留下的是一些不足原体积1200的小气泡,他猜想这可能是一种未知气体但这种见解却没有得到当时人们的认可。1892年,英国科学家瑞利在测定N2密度时,发现从空气中得到的N2密度是12572g/L而从NH3分解到的N2的密度是12508 gL,两者相差O0064 gL,虽然相差只有几毫克但已超出了实验的误差范围,实验中的“小误差”困扰着瑞利。瑞利和拉姆赛共同研究后认为:以上两个实验中的“小误差”可能是带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并预测空气中含有某种较重的未知气体,他们把空气中的N2和02除去后,用光谱鉴定剩余气体,经过反复实验,他们的猜想获得证实,空气中存在着化学性质极不活泼的惰性气体Ar。问题:(1)材

9、料中科学家卡文迪许的观点没有被认可的主要原因是: 。(2)材料中两位科学家抓住了“小误差”而获得重大发现,说明: 。(3)简述化学史在教学中的教育价值。答案: 本题解析:(1)当时实验条件的限制使得实验误差较大,并且卡文迪许并未测出未知的气体是什么,只是作为一种猜想。 (2)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不太符合实验事实的小问题,对此我们一定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之后也要积极地进行探索,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3)通过已取得的化学成就以及化学家的奋斗历史,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热爱化学的情感;通过概念、学说、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启迪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通过戴维、诺贝

10、尔为化学事业的牺牲,学习化学家献身化学的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可以通过侯德榜及其侯氏制碱法,培养合作及爱国主义精神等。总之通过化学史,可以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充分地感知各种信息,形成比较全面的知识,增加化学的真实性、知识性和趣味性。6. 问答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有位化学教师在进行高一化学1(必修)“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教学时,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金属钠从煤油中取出,用小刀切去表层,再将绿豆粒大小的钠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验开展教学。接着,教师做了实验:在空气中点燃一小块钠,实验:向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上滴少量水。问题:(1)写出

11、该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2分)(2)实验、的实验现象分别是什么?(4分)(3)利用实验、,教师将分别开展哪些知识的教学?(3分)上述教学过程的优点是什么?(4分)答案: 本题解析:(1)该教学用到的教学方法有如下两种:实验法、演示法。实验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实验药品进行分组实验,该教学方法为实验法。材料中的实验为实验法。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演示化学实验而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材料中的实验和为演示法。(2)实验的实验现象金属钠先熔化,燃烧火焰为黄色,燃烧后生成淡黄色粉末状物质。实验的实验现象:脱脂棉燃烧起来,火焰呈黄色。(3)实验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开展有关金属钠的物理性质,金属钠与

12、空气的反应、与水反应的知识教学同时说明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实验金属钠的燃烧:对比金属钠与氧气在加热和不加热的情况下发生反应的现象、产物的不同,对比氧化钠、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结构、化学键种类的不同。实验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探究脱脂棉燃烧的原因,说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产物,结合氧元素的化合价分析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情况。上述教学过程的优点:通过实验探究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知识的比较、归纳,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能更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素养。7. 问答题:案例:教材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表述:

13、钠是典型的活泼金属。某位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时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学生实验】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一些认识,实验的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记录实验现象。(1)取一小块钠,观察表面,切开再观察。(2)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3)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并滴加几滴酚酞。(4)教师演示实验:收集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并进行验证。【学生活动】讨论刚才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钠的性质。实验(1)结论:钠是银白色金属。放置在空气中会因被氧化而变暗。实验(2)结论:钠燃烧时火焰呈黄色,燃烧后得到黄色固体,也有少量黑色固体,推测可能是由杂质产生的实验(3)结论:学生均认为钠与

14、水反应听到响声证明有气体生成酚酞变红证明产生碱性物质。但对其他现象争论如下:【学生甲】钠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学生乙】钠浮在水面上,也可能是由于产生的气体使钠浮起来。【学生丙】钠呈球状游动,是由于反应放热,把钠熔化成球状。选项 A B C D1比例() 13.6 21.2 42.5 22.7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2)请分析和诊断学生解答错误的可能原因。(3)如果要你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学生丁】钠呈球状游动,可能是由于速度太快让人看上去是圆的。但是,即便不是速度导致的圆形也不能说明反应放热。实验(4)结论: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讨论】归纳总结金属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存在形式、保存方法、用途。问题:(1)请你分析本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何种教学理念?优点是什么?(2)该种教学理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教师在贯彻该教学理念时应怎样做?(4)本教学设计是否有不适当的地方?如果有,请指出并简要说明。答案: 本题解析:(3)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