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1)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1236386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6.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一了解教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课程标准还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语文八上教师教学用书P220单元说明:“本单元的诗文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了解作者情感是领悟意蕴的一把钥匙。”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只有八十余字的小品文。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本文真实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表达了遭贬后自我排遣的一种旷达乐观的心境。二分析学情本文里的文言知识并不难懂,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课下

2、注释的提示了解全文的内容。在比较了多种版本的教案后我认为:若将本文的解读仅停留在文言翻译和问题的解说上,那就削弱了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因此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中拟从立足于文中的一个“闲”字,以朗读贯穿,巧借资料旁征博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培养身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三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诵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意;积累: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和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感悟:联系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特殊心境,领悟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B.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资料法、诵读法、讨论法等,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和团结协作能力。C.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培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四教学重点分

3、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第一课时)五.教学难点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第二课时)六.教学方法朗读法:学生跟随范读录音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启发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勾画相关内容,积极思考;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的身世和文章的创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其他: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幻灯片画面感知、音乐背景渲染气氛。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课前准备教师:备课详案,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学生:通过网络图书查找资料第1-3组:搜集苏轼的经典诗词文;第4-6组:查找与苏轼有关的著名故事;第7-9组:摘录他人对苏轼的评价。九.本次备课可参考资料如下:1.书:最新版语文

4、新课标、教师教学用书、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9、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余秋雨山居笔记、林语堂苏东坡传;2.视频:康震百家讲坛、品读经典、文化中国天地一文人苏东坡、南京大学公开课:诗意人生五典型-苏轼、千秋史话苏轼;3.网站: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听课网、优酷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网。第一课时:品美文字约义丰1.课堂激趣师:他是千年一出的旷世奇才,诗文词赋绘画书法皆臻化境,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艺术财富。除此而外,他在工程建筑、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品读经典】他是谁呢? 生:苏轼!师:对于苏轼你了解多少?生:2.课文

5、导入当代知名散文家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而这两篇美文恰好都摘录进我们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3朗读入境音乐背景:竹林听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6、者耳。看视频朗读听老师范读请学生自读4.疏通译文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遇到困难圈画下来。小组内交流,解决遇到的困难教师课件展示字词翻译:(1)欣然()起行咏雪: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孙权劝学: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3)相与()步于中庭移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4)盖( )竹柏影也狼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通译全文(组织学生抢答)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照在门上,我高兴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

7、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叉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5.整体感知:学生再次齐读全文思考如下:1.标题是记承天寺夜游,像是在写一篇日记。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2.短短84个字,却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你能找出来吗?3.根据记叙、描写、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我们可把文章意思分为三层。能否用简略凝练的词语加以概括?板书:1.叙事寻友赏月2.写景庭中月色3.抒情月下抒怀6.赏析美景师: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诗篇。与自然融为一体是古代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

8、们用心灵观察体会万物的美。在本文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一种怎样的美景呢?生齐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师:他们在庭中见到了哪些景物?生:月光,还有竹柏的影子生:还有水中的藻和荇师:请你说说“盖竹柏影也”的意思生: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师:什么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生:水中交错纵横的藻、荇师:现在你认为这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呢?生:月光和竹柏的影子师:竹叶和柏枝为什么会投影到地上,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生:月光的照射师:请同学们再次翻译一下全句生翻译:(月光照在庭院中),整个庭院像积满了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师:作者有直接说这是月亮照射吗?没有!那月亮都藏在哪些

9、字词里?生:是“积水空明”,因为有了月光的照射,夜晚就因此而清澈明亮了起来生:“盖竹柏影也”也是在写月亮,没有了月光,就不会有竹柏的影子生:“水中藻、荇交横”也是在写月,影子看得清清楚楚,月光一定很清朗!师:一般人写月色,可能会这样说:庭中月色,如积水一般空明,地上竹柏影子恰似藻、荇交横。这虽然准确,但显得老套陈旧。而苏轼此句没有一字写月,可又是字字得月!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这个月的境界。(生齐读)师:去掉“盖”字,再读(生去掉“盖”字,齐读)师:再加上“盖”字,把“盖”字读得夸张一些(生齐读)师:读出了一种怎样的感觉?生:有恍然大悟之感,如梦初醒。师:启发学生观看幻灯片背景,并发挥想象,

10、填写句子,理解文中作者形象。那是一幅_的画面,生:那是一幅清幽宁静皎洁空灵的画面,明亮的月光洒落下来,整个院子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潭;生:那是一幅摇曳多姿似真似幻的画面,竹柏的影子就像是水草交错纵横,仿佛触手可及。师:景色如此优美,可见苏轼携友赏月的心情是怎样的?生:有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师总结:可以说本文品美文的字约义丰,让人们相隔千年还能感受到了一副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就让我们再次朗读全文,读出苏轼当时有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7.当堂背诵最后留几分钟组织同学结合翻译当堂背诵全文。在琅琅书声中下课.第二课时:悟苏轼闲人情怀1.课堂激趣师:有一个记者采访放牛娃,问:“你

11、为什么放牛?”“赚钱。” “赚钱干啥?”“娶老婆。”“娶老婆干啥?”“生娃娃。”“为什么生娃娃?”“让他放牛。”听来可笑,但仔细一想,我们很多人一生不都是这样过吗?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这样说来人生似乎挺没劲的。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个人,或许能从他身上找到答案怎样活出人生的乐趣。2.了解苏轼音乐背景:竹林听雨主持人1:他是文章宗师,诗歌大家,词坛盟主,书画高手;主持人2:他一生历典八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主持人1: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

12、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主持人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惟有他的精神,随着他的诗词文斌,绘画墨迹,流传在万千百姓的述说里观看视频苏东坡3.朗诵全文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记承天寺夜游的第一课时,疏通译文,理清文路,并赏析了庭中夜色的美景,今天我们要重点探讨文中流露的情绪。请同学们再次朗诵课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背景详解全文仅85字,历来为人们争诵的名篇。请读课文195页注释6里的背景简介。生读:“本

13、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师:奇怪了!“像苏东坡这样才气冲天的大文豪,怎么会被贬官呢?生:乌台诗案。主持人1:乌台就是御史台(国家监察机关)。因汉代时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生读: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新党和旧党之争。苏东坡反对变法,站在旧党一边。新党李定舒亶等就找出蛛丝马迹来惩治苏东坡,说他所作诗文有诽谤新法之意,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性命。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不得“签书公事”,而且

14、没有薪俸,近乎于流放。师:苏轼之前是当太守,地级市的一把手,等同于现在的市委书记兼市长,被变为黄州团练副使,大体上就是黄州市人民武装部的副部长。但没有签字权。由人民政府看管的犯官。5.品味闲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了解完苏轼这段经历之后,相信同学们有更清楚的体会。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元丰六年那个宁静的月夜,同苏轼一起寻友赏月!A寻友赏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生齐读)师:在那样一个深秋之夜,该是露深雾重,寒意不浅,苏轼解了衣服打算睡觉,是什么原因让他有了夜游的兴致呢?生:月色入户师:十月十二日夜,离一个月圆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想来那晚的月色一定生:优美!师:如此优美的月色激起了苏轼夜游的兴致。哪一个词语能够表现?生:“欣然”师:苏轼为什么这时候披衣而起兴致陡增欣然起行想出去赏赏月呢?生:他想在大自然美景中排遣乌台诗案后的孤独痛苦,调整好心态。师:你能读出这种喜悦、兴奋的感觉吗?师:除了“欣然”还有一些字词还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能找出来吗?生:“念”师:苏轼当时考虑的是什么?生:找一个人一起赏月师:如果当时没有人能够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赏月之乐,那岂不是生: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