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养殖相关知识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1236163 上传时间:2023-12-3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刺参养殖相关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刺参养殖相关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刺参养殖相关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刺参养殖相关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刺参养殖相关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刺参养殖相关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刺参养殖相关知识(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刺参养殖相关知识刺参属棘皮动物门,海参纲,被列为“八珍”之一,在海参中最为名贵,营养价值极高。刺参含蛋自质76.5%,脂肪1.1%,还含有无机盐、糖类及磷、铁、碘等多种营养成分。此外,海参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据药书记载,海参具有补肾益精,对治疗肺结核咯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糖尿病等都有一定疗效。刺参体内含有一种酸性粘多糖,对恶性肿瘤的生长、转移具有抑制作用,受到人们青睐。刺参在我国适宜于生长在辽宁、河北、山东及江苏北部沿海,是一种最主要的食用海参。我国60年代刺参育苗成功,70年代利用天然海域投放参苗人工增殖,80年代大水体高密度刺参人工育苗。刺参生态习性刺参体呈圆筒状,长20-40厘米。前端

2、口周生有20个触手。背面有4-6行肉刺,腹面有3行管足。体色黄褐、黑褐、绿褐、纯白或灰白等。自然海区,海参多栖息于水深3-20米的浅海,生活在水质澄清,饵料丰富,无淡水流入,海藻茂盛的岩礁底或泥沙底,盐度28-32,pH7.8-8.4,水温不高于30,冬季不结冰的区域。海参饵料以单胞藻,底栖硅藻,有机碎屑、混在泥沙里的有机质和小型动物尸体为食,捕食时利用触手连泥沙一并吞入。刺参的个体发育刺参个体发育各阶段的特征对刺参的孵化和养殖工作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了解各阶段的特征,才能准确判断出各阶段幼体的发育是否良好,幼体是否患病,这对病害防治和养殖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卵刺参的卵着色很淡,几乎

3、是透明的,长径160微米-180微米。成熟个体产卵100万粒-700万粒,在人工蓄养条件下的产卵量一般为200万粒-300万粒,最高可达1000万粒左右。怀卵量与个体大小有关,个体大者其生殖腺粗大,怀卵量也多。卵呈椭圆形或近似圆形。从成熟卵巢中取出的卵形状完整,核不清楚,适合于人工受精用。 二、卵裂期卵受精约15分钟-20分钟后,即在动物极放出第1极体(水温21-23),约经40分钟-45分钟后放出第2极体。受精卵约经1小时50分分裂为2个细胞,经7小时左右形成中空的囊胚。 三、囊胚期在囊胚末期,囊胚就在膜内开始旋转。囊胚旋转2小时-3小时,破膜孵出胚体。胚体刚孵出时近于椭圆形,高约190微米

4、,宽约170微米。 四、原肠期胚体大约经24小时-28小时后进入此期。此时,胚体向长轴方向伸长,高约220微米,宽约170微米,多数幼体近于水面游泳。 五、耳状体期此后,通过一系列的内部细胞群的增生分化,器官的形成,经40小时-48小时可发育至小耳状幼体。小耳状幼体经中耳状幼体而发育至变态前的大耳状幼虫后期。此期幼体发育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变态至樽形幼体的变态率。 六、樽形幼体期刚形成的樽形幼体与耳状幼体一样,均能活跃地游动,且多集中于水的中上层。以后,随着樽形幼虫的发育,纤毛带的退化,幼体将渐渐移入底层生活。 七、5触手幼体期5触手幼体的最显著特征是体骨片的增加。此期幼体即可进行游泳又可附于基质

5、上,靠其触手爬行。 八、稚体期5触手幼体继续生长,其骨片形成也在加速,同时在体的后腹部生出第一管足,此时已进入完全靠管足与触手活动营底栖生活的稚参阶段。 刺参养殖模式目前,国内刺参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方式多种多样,形成了池塘养殖、潮间带围塘养殖、浅海围网养殖、海上筏式养殖、海底沉箱养殖、工厂化养殖及参、鲍混养,虾、参混养等多种养殖模式。一、池塘养殖(一)养殖池规格养殖池一般0.33-2.67公顷,以长方形、南北走向为宜,坡比12.5,池底以岩礁石、硬泥沙或硬沙泥较好。在池内开挖1条30-50cm深的环沟,环沟面积占池塘面积的20%-25%;坡度不宜太大,以免有泥沙淤积。南北各设进、排水闸门1

6、个,以自然纳水为宜,池水深度1.5-2m,夏、冬季水位要纳至高位,以利于刺参夏眠与越冬;水源应避免淡水注入,无工农业污染,特别注意不得有油污污染。(二)参礁的设置根据刺参的生活习性,池塘要投放一定数量的附着基(即参礁)。可以选择石头、石板、瓦片、空心砖、废旧扇贝养殖笼等作为参礁,参礁的数量需根据刺参数量、水深、换水条件而定,堆放形状多样,堆形、垄形、网形均可。附着基要相互搭叠、多缝隙,以给刺参较多的附着和隐蔽的场所。(三)清池与肥水将附着基设置后,进水淹没参礁,每亩施漂白粉10kg或生石灰50kg进行消毒,浸泡1周。2天后将水排掉,将发酵的畜禽粪便在浅水处挖坑埋入池中,粪层3-5cm,覆盖泥沙

7、10-15cm,然后用60目进水网纳水50-60cm;或施磷酸二氢氨、尿素、硝酸铵、磷酸氢氨等,每亩施2.5-5kg,3天后水深0.8-1m再施肥1次,每亩施2-2.5kg;也可从别的海区移植藻类,以便改善底质,增加刺参的天然饵料;可移植的藻类主要有松节藻、马尾藻、鼠尾藻、大叶草、海带和裙带等。严禁向池塘中施放化学消毒物质、油污等以防参体自溶;另外注意池水的温度、盐度,纳水时密切注意池塘周围的水环境,保证日换水量为20%-30%。(四)苗种的投放参苗的质量标准为体态伸展粗壮,肉刺尖而高,头尾活动自如,运动活跃,排便不粘而散,消化速度快。投放时间为每年的4、5月和9、10月份,水温在7-10左右

8、投放比较适宜,苗种的来源有3种:一是秋苗,即人工培育的当年苗种,体长2-4cm,在10月中、下旬开始放苗,放苗15-20头/m2,到第2年底或第3年春收获1次,这时有30%-40%的个体达到120-300g;若养殖时间满2年,即可全部收获,部分个体可达400g以上,一般成活率在10%-30%。二是春苗,即上年人工培育的苗种经过人工越冬,个体在5-6cm左右,放苗12-15头/m2,当年秋冬即可收获20%-30%,第2年夏眠前可全部收获,成活率60%-70%左右。三是自然海区采捕苗种,从4月开始陆续投放,苗种体重为20g左右,放苗4-6头/m2,当年可收获80%以上,成活率可达90%以上。体长1

9、cm的小参苗要用网袋,网袋口半开,让参苗慢慢爬出来;4-5cm长的大参苗可直接投放入池,具体投放数量还需要看投石区饵料生物的繁殖生长情况;无论是成参还是稚参必须是潜水投放,以保证准确投放到石礁上。(五)饵料投喂饵料以参礁上附着的底栖硅藻、有机碎屑等为主,同时投喂鼠尾藻、海带、裙带等藻类,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饵料,投喂量为刺参体重的10%-15%;刺参在水温10-16,即春、秋季生长速度最快,此时要加大饵投量;水温超过20时为夏眠期间,停止投喂。二、潮间带围塘养殖在有刺参自然分布的浅海区或者岩礁底质的沿海、内湾或小岛屿海域,依地势特点,利用钢筋、石块、水泥筑坝,坝内垒石养参。坝高应依历年最高潮位确定

10、,以高度不低于2m为宜,注意多雨季节淡水的注入,应提前纳高水位;坝底留有进、排水孔,可自然纳水、排水。放养密度为体长1-2cm参苗30头/m2,5cm左右参苗12头/m2。饵料可为人工配合饵料,也可为海带、底栖硅藻、鼠尾藻等。三、浅海围网养殖选择底质多为岩礁的沿海、内湾或小岛屿海域,采用围网的方式将海区划分出来进行养殖。围网分内外两层,材料是聚乙烯。外围网在水中呈直立状,上缘到水表面,下缘在海底用沙袋压住;内围网设在外围网内侧下部,围网用浮球、绠绳等固定好。网片下部的网目宜小,防止参苗逃逸;上部网目可略大些,防止阻力太大。放养时间一般在4月份,规格为体长8cm以上的大个体参苗,有利于提高成活率

11、和防止刺参逃逸,放养密度为5-15头/m2。由于刺参的食源很广,单靠自然沉积的饵料是不够的,只有通过移植和养植各种藻类与礁石结合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满足刺参对饵料的广泛需求,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石头搬移法刺参夏眠期以后将潮间带和潮下带浅海处有自然生长海藻(如鼠尾藻、海蒿子等)的个石搬移到投石区适合海藻着生的水层。这项工作的关键是在搬运和投放时应注意不能人为的将石头上面生长的各种藻类弄死,否则将劳而无功。(二)采孢子投石法就是将适宜的石块投入盛有清洁海水的船舱中,然后投放成熟的经阴干刺激的种藻,使其大量放散孢子附着在石块上,然后再投放到预先选好的海区中。(三)绑苗投石法即把海藻幼苗

12、连同原来附苗的棕绳一起绑到石块上,投放到海底。另外,如果苗帘绳是涂过环氧树脂而变硬无法缠绕的维尼纶绳则将其截成8-10 cm长的小段,用细聚乙烯线、细钢丝或橡皮筋绑到重100g左右的小石块上,均匀地投放到石堆和垅上即可;也可将截好的小段,每隔一定距离(约10-20cm)绑到旧海带夹苗绳上,然后两端用坠石放到投放的石垅上。(四)沉没种藻法即当海带开始大量产生孢子囊群时,选择其中孢子囊群形成面积较大的夹在夹苗绳上,绳长2m,每隔10cm夹1株,然后用坠石沉放到礁石上,也可将选好的种菜装在网兜中或绑在吊绳上用石块沉放到石礁上,时间以投放海区水温上升到21左右较为适宜,每隔10m放1绳。(五)沉设旧筏

13、架法即将使用多年而且上面附有大量的多种海藻的旧筏架,沉设在人工投放的石礁上,让其向石礁上放散孢子,附着生长各种藻类。(六)移栽和播种大叶藻即在适宜时间将大叶藻连同生长处的泥沙和根茎一起移到适合生长的海底栽种,也可在适宜时间将大叶藻种子播散在适合生长的育秧槽内进行人工育秧,待秧苗生长到一定的时间,将其插栽到适合大叶藻生长的海区。四、海上筏式养殖在潮流畅通,风浪平坦,无工农业和生活污水的海区,利用现有的筏架进行筏式养殖。养成笼用网目1cm左右的无结节网片制成,塑料盘中间向下有凹面,10-13层均可。网笼用塑料拉链代替缝合线,便于日常投饵操作。扇贝笼、鲍笼、塑料桶稍加改造即可用于刺参养殖,并且大都与

14、鲍混养。参苗体长为5cm左右,密度为200-300头/m2,吊挂水层5-8m,笼间距3-4m。饵料为鼠尾藻、海带或人工配合饵料,随着个体的长大渐疏密度,并随时检查网箱的破损程度。在台风或风暴潮来临前要及时将笼下沉,以免造成损失。海上沉笼养参也可与藻类混养。五、 海底沉箱养殖选择风平浪静、潮流通畅、无大量淡水注入的内湾海区,用16mm的螺纹钢做框架,可为圆形或长方形(规格为2m1.5m1m),外罩网目为1cm的聚乙烯网衣并留有网袖,以便于投饵,内放石块(3-5kg/个),占箱体的1/2-2/3,石块垒放要牢固,多制造空隙,形成梯形,石块离网四边的间距为5cm,防止磨破网,这样能抗风浪,以免翻滚。

15、放养密度为体长3-5cm苗种200-300头/m2,饵料为人工配合饵料或海带、鼠尾藻等,根据情况可3-5天投喂1次。日常注意网衣的破损情况,并根据刺参生长的快慢,及时疏密。六、工厂化养殖可利用养鲍场、养鱼场坑道或养殖大棚进行单养或鲍参混养。通过人为控制改变刺参的生活习性,在冬季提高水温,在夏季降低水温,使刺参无夏眠现象,以缩短生长周期。通过鲍参混养,可提高鲍的成活率,刺参利用鲍的粪便,又减少池子的污染,降低了生产费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在日常管理上可充分利用原有的设施进行人为控制,以满足刺参的最佳生长需要。饵料以人工配合饵料为主,早晚各投喂1次,投喂量为刺参体重的1%-10%。为保持水质的清新,

16、应及时清池和倒池,每天清池1次,用虹吸法清除池内的粪便和残饵;每半月倒池1次,若水质变化造成败坏应及时倒池。七、混合养殖依据鲍鱼、刺参生活习性和特点,进行鲍鱼、刺参混养,在同一网箱内养殖以上两个种类,既可以充分利用有效水体和养殖器材,又能促进生长,而且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单一鲍鱼养殖。同样,虾参混养的经济效益很高,放养密度8头/m2,经过2年的精心管养,一般回捕率可达20%以上,亩产量可达120-150kg以上。刺参的池塘养殖管理一、养殖场地的选择根据刺参生存环境的需要,应选择在附近海区无麟污染、远离河口等淡水源、盐度常年保持在27%以上(短期可降至24%-26%)、风浪小的封闭内湾或中潮区吹下的地方建池。以沙泥或礁池底为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