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笔记整理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1224977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5.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笔记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针灸学笔记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针灸学笔记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针灸学笔记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针灸学笔记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学笔记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笔记整理(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灸学笔记第一部分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 8 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 8 寸以上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

2、从足走腹 胸。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 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 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 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醪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 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足少阴

3、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 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4、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

4、脏腑联系入; 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 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三、经络的作用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四、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手太阴肺经11穴、 手厥阴心包经9穴、 手少阴心经9穴、 手阳明大肠经20穴、

5、手少阳三焦经23穴、 手太阳小肠经19穴、足太阴脾经21穴、足厥阴肝经14穴、足少阴肾经27穴、足阳明胃经45穴、 足少阳胆经44穴、足太阳膀胱67穴。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 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五、腧穴的骨度定位方法1、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 12 印堂至前发际 3 第7颈椎至后发际 3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18 前额两发角头维9耳后两乳突完骨92、胸腹胁部 胸骨上窝至胸剑 9 胸剑歧骨至脐中8 脐中至耻骨联

6、合上缘5 两乳头之间 8 腋窝顶点至第11肋123、背腰部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8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34、上肢腋前、后纹至肘横纹9 肘横纹至腕侧横纹 125、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18 胫骨内侧髁下方到内踝尖 13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19 腘横纹至外踝尖 166、胸部:距正中线:旁开2寸一足少阴肾经;旁开4寸一足阳明胃经;旁开6寸一足太阴脾经。f足少阴肾经;旁开2寸一足阳明胃经;旁开4寸一足太阴脾经。一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 3寸一足太阳膀胱经第二侧线9、侧面:足少阳胆经10、相距12寸:前发迹正中至后发迹正中,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肘横纹平肘尖至腕 掌背侧横纹。11、

7、相距9寸: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 点岐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12、八会穴:筋会一阳陵泉;脉会一太渊;骨会一大杼;髓会一悬钟;脏会一章门;腑会一中脘;气会 f膻中;血会f膈俞。13、四海:髓海一脑;气海一膻中;水谷之海一胃;十二经之海一冲脉;14、附近穴位:脐相平的腧穴:肓俞,天枢,大横,腰阳关,大肠俞,腰眼,第16椎的华佗、夹脊穴。膻中相平的腧穴:神封,天池,乳中。瞳孔之下的腧穴:承泣,四白,巨廖(骨),地仓。肘横纹附近6穴:小海天井曲池尺泽曲泽少海。腕横纹附近6穴:阳谷阳池阳溪太渊大陵神门与脑连:督脉,膀胱耳前穴位3个:听宫,听会,耳门15

8、、肩三针:肩中,肩髃,肩髎16、四关穴:合谷,太冲17、七星台: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18、四天穴:天窗,天容,天牖,天鼎19、四弯穴:曲泽,委中20、三小胆:耳门,听宫,听会21、治疗中风后遗症:天柱,完骨,风池22、治疗面神经麻痹:翳风,完骨,风池23、孕妇禁穴:除小腹部诸穴还有三阴交,合谷,次髎,中极,昆仑、至阴。24 三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25、前发迹上0.5寸6穴:神庭,眉冲,头临泣,曲差,本神,头维26、任脉上特定穴:木中极膀胱募穴,关元小肠募穴,气海肓之原穴,石门三焦募穴,中脘胃募穴八 会穴之腑会,巨阙心募穴,膻中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鸠尾络穴膏之原

9、穴。六、毫针刺法1、提插捻转的补泻: 捻转:补,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泻,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 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提插:补,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 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2、双手进针的种类:指切进针法,挟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3、晕针表现及定义: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恶心欲 吐、精神萎倦、四肢厥冷。4、三棱针又称锋针;刺法4 种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5、豹纹刺:散刺法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6、行针:又

10、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7、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8、侯气:将针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内,安静地较长时间的留针,也可间歇的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催气 手法,直待气之所至之谓。9、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七、拔罐方法 几种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滴酒法,水罐法,抽气罐法八、常用灸法1、艾灸:艾炷灸一直接灸一瘢痕灸;无瘢痕灸一间接灸一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艾条灸:悬起灸一温和灸;雀啄灸;盘旋灸实按灸一太乙针灸;雷火针灸温针灸:针和灸并用,

11、不属于艾条灸温灸器灸2、其他灸法:灯火灸天灸一白芥子灸;蒜泥灸;斑螯灸 隔蒜灸作用不治呕: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 太乙神针:雷火神针属实按灸施灸注意事项: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疗2、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一般不适宜用瘢痕灸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适宜施灸第二部分主要腧穴一、手太阴肺经 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1、中府肺之募穴 位于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 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病证;肩背痛。2、尺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3、孔最郄穴

12、位于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 寸处。 主治:咳嗽、咳血、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肘臂挛痛。4、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5、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6、鱼际荥穴第 1 掌骨中点桡侧,赤折肉际处 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7、少商井穴主治: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二、手阳明大肠经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1、商阳井穴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2、合谷原穴在手背,第 1

13、、2掌骨之间,第 2掌骨桡侧中点处。 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3、阳溪经穴 位于腕背横纹桡侧端,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手腕痛;头痛、目赤肿痛、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4、偏历络穴 屈肘,在阳溪穴和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3 寸。主治:耳鸣、鼻衄等五官疾患;手臂酸痛;腹部胀满;水肿。5、手三里 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6、曲池合穴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 科疾患。7、臂臑曲池与肩髃连线,曲池上 7 寸,

14、三角肌止点处主治:肩臂疼痛不遂,颈项病;瘰疬;目疾8、肩髃 位于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瘾疹。9、扶突位于喉结旁开 3 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主治:咽喉肿痛、暴喑等咽喉病证;瘿气、瘰疬;咳嗽、气喘;颈部手术针麻用穴。10、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 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三、足阳明胃经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1、承泣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 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疾,夜盲等目疾;口眼歪斜,面肌痉挛。2、四白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主治:目赤痛痒、眼睑瞬动、面痛、目翳等目疾;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面部病证;头痛、 眩晕。3、地仓口角旁约0.4 寸,上直对瞳孔。主治:局部病证4、颊车下颌角前上方约1 横指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歪等局部病5、下关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闭口取穴。 主治:面口病;耳部疾病。6、头维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7、人迎喉结旁 1.5寸,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后。 主治:瘿气、瘰疬;咽喉肿痛;高血压;气喘。8、梁门位于脐上4 寸,前正中线旁开2 寸。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