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报告(上海)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1222639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察报告(上海)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考察报告(上海)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考察报告(上海)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考察报告(上海)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考察报告(上海)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察报告(上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察报告(上海)(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考察报告为进一步推进玉林市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根据公司计划安排,我们于7月3日至9日分别到上海、无锡、华西村、周庄、苏州、乌镇和杭州进行了考察。通过几天的考察参观学习,我们亲身感受了华西村和乌镇两个不同的发展模式,亲耳聆听了华西村率先发展和乌镇稳步发展两个不同的先进经验,亲眼目睹了华西村和乌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一边是如火如荼的发展氛围;一边是休闲宁静的乡村生活。双方的巨大发展变化不仅让我们惊叹,也让我们深思,触动很大,感受很深;双方的发展经验,让我们对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现将考察情况和体会报告如下:一、 华西村推进城

2、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经验 华西村经过近50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条标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已经实现了“三化三园”(美化、绿化、净化),中心村老百姓已经过上了“八有”(学有优教、劳有高得、病有良医、老有保养、住有宜居、信有手机、行有好车、路有大道)的幸福生活,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他们的主要经验是:1、 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华西村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吴仁宝老书记在其中发挥了非常突出的核心作用。没有吴仁宝书记,华西村固然也能像其它农村一样能得到发展,但

3、是要想取得今天的巨变,恐怕很难。正是由于有吴仁宝这样的好带头人,华西村才先后实现了“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汽车村“、“别墅村”。因此,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要有一个无私奉献、信念坚定、能领着农民群众共同奋斗的好带头人。2、 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必须与文化建设一起抓。华西村在全力追求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把文化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把其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并收到了极为显著的效果。他们探索和总结出了“一分五统”、“三化三园”、“一棚四馆”、“五条标准”、等简明扼要、易于记忆、通俗易懂且针对性、操作性又极强的发展思路,并将其上升到

4、一种特色文化来建设。其中:“个人富不算富,集体富才算富;一村富不算富,全国富才算富”,“家有黄金数顿,一天也只能吃三餐,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等虽然十分朴素,没有豪言壮语,但很能感化人、感染人、影响人。1985年,他们就提出了“六爱”教育,1988年就成立了国外没有、国内唯一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1989年就编写了“华西村歌”,1995年就编写了“十富赞歌”、“十穷戒词”,此外,他们还组织成立了“特色艺术团”,自编自演各种寓教于戏的节目,使人的情操得到陶冶、境界得到升华、综合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极大的提高。对于个别“不想户”,他们还专门开办了“双扶

5、”培训班,包吃包住还发工资,教育意义和文化效应作用十分明显。 3、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华西村正是立足本地实际,从发展本村经济起步,逐步发展壮大。农村与农村的情况不同,经济基础也不一样,资源优势也不一样,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地实际,找准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能走上共同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4、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制度创新。华西村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一整套具有华西特色的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即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的发展建

6、设大华西的新举措,建立了“企业合作制、厂长负责制、经理监管制、工代议事制”的管理体制,对员工实行“首位高工资、末位淘汰制、违章辞退制”,在分配机制上,坚持“少分配,多积累;少拿现金,多入股”,这些创新理念和举措,吸引了大批有识之士,来这里创业,使华西村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华西经济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 5、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必须首先发展农村经济。华西村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创业,把华西建成了年产值超过400亿元,闻名全国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发展了,华西村富裕了,华西村有了这样的经济实力,华西的村民才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华西村才有效地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

7、设,让华西的村民不愿做市民而更愿意做村民。因此,农村要发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从发展农村经济做起。华西的实践证明,只有走集体经济道路,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在农村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有效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并实现共同富裕。 二、乌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经验 乌镇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走进乌镇,如同走进了梦境一般,古街,小桥,流水,青瓦房,茅盾故居一派清末民初时的江南水乡景象。乌镇虽历经20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

8、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他们的主要经验是:1、规划先行,保护与开发并重。乌镇在进行旅游开发时,深知古村古镇的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在开发古镇的过程中,不仅考虑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好它的原貌、文物和韵味,否则将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为做好古镇的保护工作,他们坚持超前规划、高起点规划,在恢复原真性上下工夫,将修复目标定位在100年前,对重要厅堂、典型民居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恢复了原貌,真正做到了修旧如旧。在众多的江南古镇中,乌镇第一个把所有矗立在古镇上的高低压线路和通信线路埋到了街下,铺设地下排污管道,出资为老街上居民每家每户装上抽水马桶,对所有河道进行

9、大规模清淤。这些着眼于长远的保护措施,成为古镇开发的典范而备受各地专家推崇。乌镇旅游的最成功之处就是将保护与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古镇保持了原生态的古朴风格。2、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为了加快乌镇旅游的发展,桐乡市组建了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组建了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管委会合二为一,具体实施景区的保护整治与合理开发。如对全镇居民进行了整体搬迁安置,将全镇民房进行统一征收并对全镇资产进行了统一的管理和开发经营,原来民房的户主除在别处能得到一套新的住房外,他们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留下来参与整个乌镇的经营活动,负责接待游客的住宿、旅游、小商品出售等,工资由公司统一发放。在乌镇

10、,集体的管理几乎包括这里的所有行为,管理得非常细致。比如商业:酒吧布置在街端头,尽可能的减少声音对景区的影响;沿街的商铺出售的商品各不相同,商品统一标价,没有恶性竞争;游船统一管理,分为公交船和游船两种,各司其职,也不存在竞争;游船行驶全靠人力,运行李的用电力,完全没有马达声;导游不能使用扩音器;河里的鱼不能抓等等。为了彻底恢复古镇原貌,管委会专门建立了近1万平方米的两个旧石料、旧石板仓库和一个旧木构件仓库。景区里的现代化设施均被隐藏起来,就连空调外机也用旧的木条封起来。这种“以旧修旧、以旧修故”的做法,被其他古镇纷纷效仿。管线地埋、河道清淤、修旧如旧、控制过度商业化等开发创新,为全国首创,被

11、联合国专家考察小组誉为“乌镇模式”。3、充分挖掘古镇的文化底蕴。乌镇在展现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共性的基础上,突出茅盾故居这一特殊历史文化资源。现在乌镇不仅有茅盾故居、林家铺子、立志书院等体现茅盾早期生活的重要景点,还争取到了茅盾文学奖回故里颁奖。与此同时,乌镇还推出沿袭了几百年的传统节日“香市”,请来年久失传的皮影戏老艺人,将早已停唱的乡土花鼓加以发扬,重新恢复三跳、拳船表演、高杆船表演,把蓝印花布、酒作坊、糕点作坊等有机组合成传统作坊区,让古镇充满了生命力。4、持续有力推进市场营销。首先,乌镇有自己鲜明的主题形象,如将古镇景区的众多景点“集体打包”,以江南水乡的品牌形象统一对外宣传;

12、其次,不断推出吸引公众眼球的文化节目。“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六大水乡古镇的共性。而以文化性和民俗性见长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则是乌镇突出的个性。在全方位的宣传战略上,乌镇首先把注意力放在上海、杭州、苏州三地,在电视、平面及网络等各种媒介上频频推出“原汁原味”及“深厚文化底蕴”的乌镇。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乌镇仅用了半年时间,却取得了一般景区推销10年的佳绩。现在乌镇景区已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是全国20个黄金周预报景点之一。三、几点启示1、 统一规划、统一拆迁安置、统一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来源是成功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在规划编制过程当中,注意吸引村民代表讨论,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认

13、定,通过村民自己制定村规民约保证规划的切实执行,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立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并制定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建设则严格按照规划分步实施。2、 以政府(集体)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是成功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深入开展调查,全面掌握当地实情,制定切实可行、符合群众意愿的实施方案。通过强化宣传发动工作,公开扶持标准,创新补助办法,实行“以物代扶”、“以奖代补”。有数据表明,公共设施中,政府与农民投资比例约为6:4,家庭设施中,政府与农民投资比例约为3:7。新村镇建设示范点由定点制改为群众

14、申报制。村民自愿申报,愿意搞新农村建设的群众申报率达到80以上的就定点,实行动态管理,择优选择定点,越积极、越先申请实施的农户就先实施,并给予较优惠的奖励政策,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同时注意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发言权。比如通过群众推荐、选举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军人、老教师等有威望的人产生理事会,由理事会出面与广大群众协商化解矛盾,让群众做群众的工作,真正让农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3、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

15、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要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又要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4、建章立制,规范操作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保证。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必须有长效机制作保证。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把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形成制度和规范,建立长效机制,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持续良性发展的轨道。只有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四、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和建议在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的探索方面,华西村和

16、乌镇的发展模式带给我们很多好的经验和思路,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长效机制问题。不可否认,吴仁宝老书记对华西村的巨大贡献,在老书记的带领下,华西村逐步发展壮大,规模在日益庞大,华西村合并了周围的10多个村,村党委现有31个支部,38名副书记,14个常委,10多名候补委员,村集体下设了50多家企业,人员结构和组织层次也在日益增多。老书记在华西村担任了48年的书记,个人影响力、控制力应该来说是深入人心、举足轻重,但是,在考察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其个人的影响力和威信力在一些地方被过分的强调,当个人的控制力远大于一个群体的控制力之后,这是不正常和不合理的现象,一旦老书记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不存在后,华西村是否仍然能够平稳、健康的发展,以前所隐藏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个人、集体和私营经济利益分配问题,华西中心村和大华西村之间的矛盾问题是否会有所爆发,老书记培养起来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是否有能力驾驭这些复杂局面将会是一个很大的疑问。我们认为,推进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