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反思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121786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8.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反思(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反思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反思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本课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初步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并通过完成课堂上的探究思考和小组合作讲解展示出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通过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及点评得到实现,本教学是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的体现。以下便是我对这堂课的教学反思: 一、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尽量把教材中枯燥难懂的知识简单化、通俗化和口语化

2、。在教学中多列举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坚持政治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这不仅能拉进学生与思想政治课堂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本的知识,并且能够学以致用,最终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三维目标。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将整堂课的知识点串联,减轻学习负担。 在之前的授课和听课、评课过程中,往往有老师、学生反映如果一堂课中采用的案例太多反而会干扰学生学习,影响授课质量。所以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只选用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贯穿整堂课,力求把知识点讲透,同时不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从导入新课到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自治权的学习等,

3、再到引导学生对其优越性的理解。既保证了课题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面向现代化的新教师,要懂得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如多媒体能把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和动画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在视觉、听觉上给学生强烈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并能进一步形成学习动机。还有,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抽象、复杂的概念和知识具体、简单化,使教师的讲解更加生动,让学生对枯燥的政治知识不再乏味,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二、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 教学反思是一个新老师取得更大进步的有效

4、途径。通过反思,对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和发扬,同时还要认识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针对本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部分知识点没有讲解透彻。 通过课后其他听课教师听课评课的意见和自己的反思,我认为在讲解本课的最后一个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时,我应该准备得更加充分,在授课前将这四个知识点进行再整合而不是简单的按照教材的顺序讲解,并且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再重点强调,这样达到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没有关注对学生的个别教育。 通过之前的教师培训学习,我了解到,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

5、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完全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无法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实际情况的不同,来设置和安排不同的探究活动和作业,也无法做到调动全班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并使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何学习将群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这一方面我仍然需要加强学习。 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贯穿着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我们的政治课堂。政治课堂上,教师应当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当前的时事热点,关注国家大事,逐步树立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可能是经验不足和功底还不够深的原因,我觉得在本堂课上并没有很好地贯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在以后的教学中仍需努力。 以上便是我在这次上课、评课之后进行的教学反思,既有优点,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但俗话说的好,方法总比困难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定将虚心学习,努力探索,争取更上一层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