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文档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1217839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校本课程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校本课程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校本课程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校本课程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文档(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马坎遗址为单纯的旧石器文化。试掘18平方米,获得旧石器标本45件, 石制品的原料主要为石英砂岩和砂岩,砍砸器、石球和镐常见,这些石器制作工 艺比较原始、粗糙,打片技术基本上使用锤击法和转向打击法,石器的修理都用 锤击法。2004年10月,浙江省考古所和安吉县博物馆正式对安吉县溪龙乡溪龙村的 上马坎遗址开展发掘工作。考古人员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共发觉了 100平方米, 发掘深度达9米,出土石制品430余件,包括石核、石片、挂削器、砍砸器、石 球、石锥、手镐、尖状物等之类石器。石制品个体粗大,长度超过80毫米,小于50毫米的标本极少,属南方旧石 器时代砾石石器文化,是我省旧石器考古的重大突破。上马

2、坎遗址的层次分布很清晰,自表土一下的褐色粘土层、稀网纹红土层、 网纹红土层、硕石层都发现有人工打制的石器,显示出古人类在这一带的活动相 当频繁,而且延续时间很长。由此考古学家推测,浙江大地至少在80万年以前 已有古人类生活。上马坎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浙江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将浙江 境内人类的历史提前到距今10多万年前。为研究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的分布 范围、面貌特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崭新资料,是我省发现的第一个地层堆积明确, 时代特征鲜明,保存状况良好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上马坎遗址的发掘成果为研究现代人起源与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 资料,对中国南方旧石器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200

3、2年10月进行了科学试掘。揭露的地层十分清晰。表土下第一层为褐色黏土层,距今约1.2万-4万年;第二层为稀网纹红土层,距今约4万-12.6万年;第三层为网纹红土层,距今约12.6万-78万年。每层均有石器制品出土。该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浙江省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称浙江旧石器文化考古第一点,把古人类在浙江省境内劳动、生息的历史至少提前到距今50多万年前。上马坎遗址已编入国家文物局2002年中国考古主要发现。2003年被命名为省级文化保护单位。1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递铺镇北约1公里安乐村窑墩。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达2米, 内含良渚文化、崧泽文化、

4、马家浜文化三个文化层。1996年局部发掘,出土器 物属崧泽文化的主要有夹砂陶深腹釜形鼎,黑陶折肩折腹壶、罐,盘形豆和长方 形弧刃穿孔石斧,长条形石锛及玉璜、玉块、玉管安乐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新石器时代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属马家浜文化的有红衣陶腰沿釜,里黑外红豆盘残件等。良渚文化层因遭 破坏,仅采集到一些黑陶残片。自古以来,人类就善于选择土地肥沃、山川秀美、地势优越的环境作为自己 生存和发展的地方,安吉,就是这样一块令远古原始人深深眷恋、文明时代古人类生生不息、封建统治阶级固本图强、革命先驱奋斗不止、当代人开拓创新的风水宝地。从春秋战国的早期越国都邑到秦汉时的鄣郡,从明代的

5、安吉州到现在的 安吉县,境内四级行政区域的治所在安吉都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其中,尤以秦始 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将鄣郡郡治设在县域境内的古城,得到史料 和考古的有力证实。良朋上马山,安吉境内一处规模巨大的先秦至两晋时期的文物遗存点,如 今被林立的现代化工厂所取代。通过多年来对这一区域内的古墓葬进行抢救性考 古发掘表明,从西周至两晋近千年的人类发展史,都有珍贵的历史信息在此储存, 以土墩墓、印纹硬陶、原始瓷等为特征的越文化,以木椁墓、漆木器、彩绘陶器 等为特征的楚文化及受楚文化影响较深的鼎、合、壶、瓿组合陪葬器的秦汉文化 在这里交相辉映、共存千年,俨然可以成为一部浓缩的安吉史书。在这部史

6、书中, 最为耀眼的是楚文化篇章。因为,到目前为止,这里是浙江境内唯一的一处楚文 化赋存地。五福楚墓的发现自1998年至今,文物部门在上马山区域发掘楚文化木椁墓十余座,出土文 物百余件。目前,该批文物已成为安吉生态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也是陈列展览中 最吸引观众眼球的展品。其中,以2007年天子湖五福发现的楚文化贵族大墓及 其出土的文物最为珍贵。2006年9月,文物部门接到公安部门的举报,天子湖五福的两座古墓被盗, 且出土了一批精美的文物并被倒卖到外地。而后,经过公安部门的缜密侦破,将 这批文物悉数追缴。经文物专家鉴定,确认被盗的两座古墓葬为战国晚至西汉初 的楚文化木椁墓,从陪葬文物的丰富、精美、完

7、整等方面判断,墓葬规格较高, 墓主人身份应为当时上层的贵族阶层。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两座古墓葬的历史信息,研究其历史价值,是年11月至2007年1月,省、县文物部门对两座古墓葬 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其中,Ml原始状况保存完整,M2已坍塌,葬具、器物皆 已损毁。五福楚文化贵族大墓(Ml ),位于天子湖镇五福村。该墓为竖穴土坑木椁墓, 墓坑平面呈“甲”字形,棺椁由一棺四箱构成。从发掘清理出土及被追缴的器物判 断,该墓随葬器物有彩绘陶器、漆器和铜器,彩绘陶器有鼎、钫、盒、豆、俑等, 漆器有案、卮、盘、耳杯、奁、梳、博局和瑟等,铜器有镜、盉、剑等。该批随 葬器物精美,尤以黑地朱彩漆木器和各式偶人俑弥足珍

8、贵。该墓共发现随葬器物 6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近10件,二级文物10余件,三级文物40余件。五福楚墓西南约2公里的古城,为楚相春申君封吴后“以自为都邑啲城址。 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相继在古城城址内出土的楚国金币郢爰,是太湖 南岸唯一发现郢爰的遗址,而古城附近发现的五福楚文化贵族大墓和良朋上马山 楚墓等,充分表明了古城为江东楚国第一重镇的重要地位。公元前333年楚败越,尽取故吴地。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年)春申君被改 封于江东故吴之地。春申君为统治太湖南岸重地,防止越族残余作乱,在越国重 镇(故鄣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城防体系,构筑城池,疏通河道,治水入江, 导流入海,通过兴修水利抑

9、制水患,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于此同时,还在封地 内分设都邑,并修筑了申城和下菰城。楚国及楚文化楚国,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一个诸侯国。楚人是华夏族南迁的 一支,最早兴起于汉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其国君为熊氏,其全 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的部分地方,现今的湖北大部、河南西南部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江苏、浙 江和安徽的北部为晚期楚文化的中心。公元前223年灭于秦国。在浩瀚历史长河 中,楚国先人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了无数令世人瞩目的灿烂楚文化。楚文化,为春秋战国至秦朝末年中国南方的一支高度发达且风格独特的区域 文化。楚国先民

10、吸收了华夏先民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 是姬周文明为基础。楚文化的基本特征除体现在民族精神层面的积极进取、开拓 创新、革新鼎故和至死不屈和民族心理层面的崇火尚凤、亲鬼好巫、天人合一、 力求浪漫外,其物质方面主要表现为漆器、木器及青铜器,丝织、刺绣及工艺品, 屈骚庄文,编钟、琴弦及轻歌曼舞,祭祀膜拜等民俗。所有这些,都可通过实物 让人们感知到,楚文化与中原文化鲜明的区别。楚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 吴越文化、齐鲁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华夏文化。五福楚墓出土部分重器五福楚文化贵族大墓出土了一批精美的楚文化器物,其中,青铜剑、漆木瑟、 漆木虎子、漆木座便架不

11、仅完整,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极高。青铜剑,是我国古代战争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兵器,从商周时期,发展到春秋 战国,一直延续到秦汉。到铁剑出现时,青铜剑就逐渐销声匿迹。五福楚文化贵 族大墓出土的青铜剑,整器呈青黄色,保存完整。其锋、刃部锐利;茎部缠丝纹 饰编织极其精细,松紧如初,出土时色呈金黄。漆木瑟,古代拨弦乐器。形似古琴,每弦一柱,但无征位,用于帷幕后面隐 匿处作为背景音乐的演奏。此件器物器形硕大,保存完整,为目前国内发现时代 最早的一件乐器。漆木虎子,以其形似伏虎而得名,是当时贵族阶层的实用便器(夜壶)。虎 子构思巧妙,整体造型追求与虎形神相似。整件器物造型设计独具匠心,从中我 们可以窥见楚文

12、化木雕艺术水平的高超。漆木座便架,与现在的抽水马桶几乎一样。模仿真实生活场景,其当时放置 的位置在棺椁的外侧。漆木座便架的出土,反映了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 就讲究卫生,注重环保,与今天的安吉建设生态大县是一脉相承的。知识链接楚国漆器:战国时期楚国漆器艺术是楚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和典型代表。楚 漆器艺术承载着楚漆器工艺、造型、纹饰和绘画等多种审美元素。楚漆器工艺技 术的进步与当时道德思想相映生辉;楚漆器艺术的造型呈现和谐与神秘奇特美; 纹饰飞扬流动、漆画则有神人相映的审美特质。楚国彩绘陶器:楚文化彩绘陶器是仿当时的青铜器所制,其外观与青铜器相 似。它的纹饰精美,构图独特多样,笔笔生花,一丝

13、不拘。战国彩绘陶器与其铜 器、漆器、织物品等的纹饰有异曲同工之妙。郡,作为秦汉时期的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鄣郡在当时的管辖范围为 现在的江苏、安徽两省的长江以南,浙江新安江以北,江苏茅山以西,即现在的 沪宁、浙赣、淮南、宁黄、杭宣铁路线以内,面积达十五万平方公里。境内气候 宜人、物产丰富、山水相间、人民勤劳,是一个十足的富裕之郡。龙山墓葬群,春秋战国墓葬群,1997年8月29日公布,位于安城镇兰田、 坭坝、古城、石角等村。分二大区。龙山土墩墓群面积约3平方公里,山脊、山 坡及农田区均有分布,共有300余座,土墩规模大小不一,大者底径达100米,小者则不到10米。1998年发掘其中1座春秋墓

14、,出土器物有米筛纹、叶脉纹、 方格纹印硬陶罐及原始瓷碗等,另采集有西汉釉陶鼎、罐、壶等残片。笔架山土 墩墓群范围约2.5平方公里,沿山脊和山坡分布,共100余座。土墩底径10 - 50米,高2-15米。外观呈馒头状。采集有席纹、米筛纹、方格纹印纹硬陶瓿、 罐及原始瓷簋、碗等。安吉笔架山、龙山土墩墓群是浙江土墩墓最为密集的地区 之一,为研究吴、越、楚文化及其交融情况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古城遗址,位于递铺镇古城村,原“安泗”公路横穿遗址,将其分割成南、北 两块。遗址面貌至今仍清晰可见:平面略呈方形,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50 米,城区面积33万平方米,包括护城河在内总面积达40余万平方米。城墙

15、为土 筑,保存较好,环城的护城河遗迹明显。古城遗址背靠九龙山,面向笔架山,东有苕溪,西有沙河,水源充足。遗址 山环水抱,形似一处环状的半封闭式的天然屏障,是一处理想的城址所在地。2002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的配合下,对古 城遗址进行了科学试掘,初步弄清了该遗址的始建年代和建筑规格,城址内文化 堆积丰厚,上至春秋、下至西晋。尤其是出土了一批制作精美的瓦当类建筑附件 和祭祀建筑遗存,是迄今为止了解到的太湖南岸及浙江地区同时期规格最高的城 址。古城遗址周围的丘陵山坡地,即龙山、笔架山,分布着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 土墩墓,有些土墩高大如山,且有隍壕围护,土墩内出土的遗物与古城遗

16、址早期 的堆积相吻合。从秦汉郡治设置分析,当时的郡治一般都设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 都邑或曾为列国都邑的所在地,并结合考古资料推断,古城遗址不仅仅是鄣郡郡 治所在地,而且是春秋战国早期越国的都邑或重镇,由此可见古城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最近,国务院将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由于对古城遗址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的滞后,遗址内现代 民居林立,自该遗址被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虽新建房现 象得到有效遏止,但城址内的日常耕作、修路建桥、土地平整等一系列活动时刻 破坏着遗址的面貌,使其经受着躯体的折磨。在此,我们呼吁居住在遗址内的父 老乡亲手下留情,不要再在遗址内割疮挖肉,而要精心呵护它,将这份厚重的历 史文化遗产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春秋时期,始筑故鄣城(今址安城镇古城村),曾一度作为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