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求真、求善、求美-语文大树枝繁叶茂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1193039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求真、求善、求美-语文大树枝繁叶茂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求真、求善、求美-语文大树枝繁叶茂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求真、求善、求美-语文大树枝繁叶茂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求真、求善、求美-语文大树枝繁叶茂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求真、求善、求美-语文大树枝繁叶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求真、求善、求美-语文大树枝繁叶茂(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求真、求善、求美语文大树枝繁叶茂浅谈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追求摘要: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语文的人文性是整个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语文的工具性即是求真,而人文性则是追求真、善、美完美统一的美好的过程。所以语文不仅应该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思想修养,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关键词: 语文教学工具性 人文性求真 求善 求美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问题,是新课改以来老师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2、话题。受应试教育等因素影响,传统语文教学曾一度走入“工具”的“迷圈”,忽略了教学中的人文内涵,琐碎的文章分析、乏味的题型训练,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基本的兴趣。新课改以后,这一倾向有了很大的改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是啊,“人文性”正是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中

3、的人文性呢?我觉得人文性就是人与文化文明的关系,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对人文性没有直接下定义,但从它的描述中,我们还是可以清晰地体会到什么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诸如爱国感情、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民族文化智慧、对当代文化生活的关心、对多样文化的尊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以及对真对善对美的不懈追求就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这里,我更愿意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我对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理解:如果说语文教育是一棵大树,那么这棵大树的粗壮的主干和繁复的根系就代表着语文的工具性,它起着一个支撑和吸收的作用。而这棵大树欣欣向荣的枝叶和繁花似

4、锦就代表着语文的人文性。语文的人文性是真是善是美,是生命力,是灵魂!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要准确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含义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处理上,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忽左忽右,有失偏颇,究其原因,首先是缺乏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准确理解。(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所谓语文学科“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在人际交往中起纽带作用;除此以外,其工具性还表现在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掌握语言工具。因此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

5、牢牢掌握语言工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1、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孩子从生下来就要呀呀学语,学会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但要表达,还要会听懂别人说的话;到了学校就要识字、阅读,学习人家的思想和人类文化,学会理解书面语言,学会阅读;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学会作文。2、学会用语言进行交际。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进行交际作用,任何人都离不开口语交流,在普及教育的社会,更离不开书面语言的交流。学习语文就是要学得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的能力。过去我们对于语言的交际作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不够,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具有日常口

6、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3、学会积累语言。语言具有记忆功能,以语言为媒介助人记忆信息;学生学习靠语言记忆,没有语言的记忆,就没有语言的积累,也就没有学习语言的成果,更谈不到人类文化的传递。(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言作为进行思维、表达情感、交流思想、传递文化的工具,和意识、情感、思维等思想具有统一性。语言学家叶圣陶指出:“语言是思想的定型。所谓定型不仅定思想的形式,同时也定思想的质料,因为语言里所用的材料就是思想本身的质料。思想拿不出来,定型成为语言,这才拿得出来,说出来可以让人家听见,写下来可以让人家看见,人家凭你的语言就可以知道你想的什么”。这充分说明语言

7、和意识、情感、思想、思维的密不可分,而进行思想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总是以语言来表情达意。因此语言是与人紧密相联系的,是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紧密相联系的,是与人的具体生命活动紧密相联系的,所以,我们说语文实践活动是一种在特定的时空中、一群特殊的人教师和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是因为生命运动才使得语言及语言文化有今天这般的绚丽多姿。因此,工具性不仅强调了语文本身是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各种外在目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人文性从某种意义上不仅强调了人不是一个语言的工具,也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梦想、价值

8、和追求的意义,其中最核心的是人文精神。1、求真,倾注人文关怀,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个体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顾名思义,首先要把学生当一个有思想的人来看,尊重其人格和发展的权利,并给予充分的信任。关注并发展人性,以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健康的人格。语文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历程。学生的内心的体验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学习更为深刻,它带着生命烙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语文时,我就碰到这样一个例子,在学习惊弓之鸟这一课文时,我让学生谈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大部分同学说:更羸很善于观察。可有一个同学说:更羸那是运气好,要不,怎么会碰到了受伤的大雁了

9、呢。这个同学并没有跟着大家上课的思路,但是他的想法却是真实的,发自他的内心,他没有错,反而说明了机遇是很重要的。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正是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高度尊重。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这又决定了体验和感悟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该重视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体验他们最真实的心理过,感悟生命最真切的真情实感。2、求善,向善向上,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锻造完美人格。我们的语文从很大程度上讲是用一些积极向上的东西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灵,完善他们的人格。语文课文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在重视学

10、生真实体验,情感体验,更要在完善学生的人格方面进行人文关怀。小学语文很多作品有助于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思想修养,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小学语文有很多作品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桂林山水;或是对伟人、英雄人物的热爱、敬佩之情,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束鲜花、王二小;或是歌颂伟大的母爱,*的爱、*的帐单;或是反映诚实守信、助认为乐品质的,如小珊迪、穷人等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之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激发学生向善向上的心,完善人格,突显语文的人文性。3、求美,文道统一,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语文学科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进入其内会领略无穷情趣。

11、教师应注意用美来感染学生,在平时的授课中,力求通过提示、引导、点拨,让学生自行体会其中的美的所在。美对于学生有无穷魅力,甚至有一种强烈的感召力,凡是美的,学生就会被吸引,就会沉浸其中,身心感到无限的畅适、愉悦。审美感受的愉悦,影响着学生的想象、联想、情感及行为动作。二、辨证处理人文性和工具性之间的关系应该说“人文性”与“工具性”分别是语文课程的两大属性。“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灵魂,“工具性” 则是“人文性”的载体。正如纸的正、反两面,互相依存,不可机械割裂。同时,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人文性”还是“工具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语文教学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

12、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当然离开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同样,忽视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便成为没有灵魂的躯壳。只有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语文才会成为最具生命活力的学科,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方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如果片面地强调某一个方面,就会导致我们的语文教学偏离正确的方向。归根到底,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两者是互维相辅的:工具性盈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在实施语文课程时,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人文”与“工具” 的两大任务。1、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培养审美情趣草原、五彩池的自然景美,威尼斯的小艇的异国风情美,在金色的海滩上中小女孩的心灵

13、美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 ,在生活中创造美,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激起对生活美的追求,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一来,还何愁学生语文学不好呢?2、充分运用美的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美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快乐的,为了让学生开拓美的视野,我常常上网查阅大量的资料,搜集了很多美丽的画面,并整合起来,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当学生在朗读后,我把这些美好的画面播放给他们看,他们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瞪着大眼睛,间或发出一声声感叹,他们沉浸其中,体验着美的快乐。审美感受的愉悦让幼小的心灵迸发出惊人的智慧火花,他们的思维被感染着。3 充分利用美的情绪,让学生

14、与美同呼吸一切教学活动中,美,无处不显示出一种积极的驱动,无处不产生对儿童智慧的启迪,对儿童心灵的润泽。二年级语文画家乡中对美丽家乡的描绘,使学生产生了美的情绪,这些情绪不需要老师指出,学生就很快明白:我们的家乡多么美,我们的祖国山河多壮丽。在这些潜移默化中,还需要教师像个喋喋不休的游说者来满堂灌吗?三、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如水乳交融,密不可分。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防止将二者人为地割裂开来呢?1、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催化人文之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教育是血肉与灵魂的关系,是语文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

15、,是语言文字工具训练与人文精神陶冶的综合。语言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中的人文性,也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才能是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着意引导学生于语言习得过程中确立主体意识,锻炼独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听”与“读”是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对外在信息、知识、文化等的吸收,是内敛的指向人内心的思维过程,是自我精神生活逐渐丰厚与升华的过程。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开阔的阅读视野与倾听、容纳一切声音的博大情怀。教师应多为他们提供、创造多来源的语言信息,让学生充分地倾听与阅读。 “说”与“写”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

16、也是学生的自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首先,教师为学生营造真实、生活化的环境,让他们说真话、说心理话,并且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时,引领学生感悟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会给予,不应一味的索取。最后,问学生:“学了课文,你最想对保罗说什么呢?”有的谈思想上的收获,有的联系实际谈感受,接着又顺水推舟,让学生以保罗,我想对你说为题,学生写出了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这样,学生便在说写训练中自觉地完成了一次情感的升华与人格的塑造。2、语言训练中应有灵动活跃的思维碰撞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还需我们进一步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充分激起和借用学生的“情感与知识储备”,让学生的思维与内心去触摸、碰撞作者灵动活跃的内心世界。从而生发出由衷的、真切的感悟,获得心灵的震颤与智慧的启迪。例如一位教师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