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的视镜》语文阅读答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1187206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闲的视镜》语文阅读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闲的视镜》语文阅读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闲的视镜》语文阅读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闲的视镜》语文阅读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闲的视镜》语文阅读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闲的视镜语文阅读答案 闲的视镜汪涌豪“闲是古代文论主体范畴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由其所指称的主体的自我处置与安排方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性趣味,既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看取世界的方式,也直接决定了他们表现世界的结果。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它不仅仅指谓人的气性涵养,还成就了作品的体调与格调。而这种气性涵养与体调格调,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言,比拟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对它的形成开展历史作深入的追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究明古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某些特点。深入地看这种“闲所指谓的处世态度和审物视界,可以发现,它有湛深的思想背景,儒道两家都曾为其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一般以为,

2、儒家讲究德礼,注重修身,最是庄敬不过。其实,它并不排斥悠闲的处身方式,相反,对生活中许多高兴体验和才艺赏会都很在行,以为这种玩物适情,正可修养人的德性。譬如孔子就尚“身心一如、“文质彬彬,雅好以音乐怡情悦性,尝从人学琴,与人同歌,与弟子一起披春服而咏归,享受在大自然中的休憩乐趣。此外又“盛容饰,当一个人燕居独处时,“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故?礼记有?仲尼燕居和?孔子闲居,一者“善而不倦,一者“倦而不亵。儒家虽一人安居,仍恒慎其独。至假设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在他们看来也都寓有至理,可博人旨趣,此孔子所以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持这样的人生态度,儒者即使人在陋巷,箪食瓢饮,也能做

3、到不改其乐。道家于此,奉献尤巨。道家非“礼崇“无,最崇尚个体的精神自由。如果说,儒家重视在社会秩序中安排人群,他们那么尤重在自然秩序中安排自己,故论道过程中每常言及“闲字。其代表人物如庄子,不但常用“闲指称人的闲暇,如?庄子知北游篇之“今日晏闲,敢问至道,?天地篇之“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寓言篇之“向者弟子欲请夫子,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等等,更用此来指称人由“身闲而及“心闲的精神性活动,如?天道篇有“以此退居闲游,那么江海山林之士服,?知北篇有“尝相与无为乎,淡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刻意篇有“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这种心闲以及对心闲

4、的深切体认,显然包含有否认世俗功利和遵从个性自由的意思。至于他好讲逍遥游,也如唐人所说,“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由此“乘物以游心,放眼六合之外,属意于无己、无功、无名,实际上都是为了达至他在?大宗师中所说的“其心闲而无事的高上境界。统合两家思想,可以看到,儒道对“闲的论说虽分属各自的思想体系,一个隐居以求志,一个修德以就闲,内里却有着共通的气息相勾连。即它都不是发生在广庭与热场,也无关于名利与禄位,它更多表现为个人的选择,如周敦颐?思归旧隐所谓,“闲方为达士,忙只是劳生,关乎的是个人在日常安处中的道德精进与精神涵养,所以一个要进行己有耻的“慎独,一个依赖“坐忘、“朝彻而“见独。至于其本质的落

5、脚处,都不在形迹,而在精神。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沉着,并“寝兴从闲逸,视听绝喧哗,除了还受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这样的养生理论,以及后世佛教与禅宗的影响外,大抵都不出此两家思想的范围。选自?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十五讲,有删改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项选择不给分12以下选项中不合乎文意的两项是5分A“闲因比拟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B儒家讲求修身敬德,有着极其严肃的人生态度,但同时,儒家也认为人生中的许多高兴体验也可以怡情悦性,修养德性。C“闲有湛

6、深的思想背景,儒道两家都曾为“闲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相对而言,道家奉献更多。D儒道虽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但在对“闲的论说上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即都不重在外表的形态,而在内里的精神。E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沉着,大抵都不出儒道两家思想的范围。13以下材料中不能反映古人修心养“闲的处世态度和审物视界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B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王羲之?兰亭集序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D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14请结合文本段,简要分析“闲有哪两方面的作用?4分15儒、道两家为“闲提供了哪些直接的精神

7、资源?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规范: 12A、E。【解析】此题考查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考生应将选项与原文的内容进行仔细区分。A项原句是“这种气性涵养与体调格调,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言,比拟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可见A选项将因果颠倒了。E项原句是来自节选局部最后一句“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沉着,除了还受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这样的养生理论,以及后世佛教与禅宗的影响外,大抵都不出此两家思想的范围,原句强调的是“除了外,而非全部。此题容易出错的地方在于选项与原文在程度及叙述上细微差异。评分规范:多项选择、错选的不

8、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 13C。【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C“感、“恨非“闲的表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A的“悠然、B的“游目骋怀、D的“纵均能体现“闲。 14.“闲影响着古人以一种特殊的气性涵养1分去处世和审物1分,也影响了古人作品的体调与格调1分,使作品更显艺术的本真1分。【解析】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C级。考生应善于联系语境,从语境中去推断理解,同时要善于利用语境之中的一些相应的提示性信息。该句的后文就是相应的解释。解答此题,需要准确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再综合几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概括出全句的理解。评分规范:“气性涵养“处世和审物即“看取世

9、界的方式“体调与格调“更显艺术的本真各占1分。意思答对亦可酌情给分。注意,如果学生答案只是照抄原文,酌情扣1-2分。只是照抄原文,但要点齐备,只扣1分151儒、道都重视个人在日常安处中的道德精进与精神涵养。2儒家并不排斥悠闲的处身方式。他们对生活中许多高兴体验和才艺赏会都很在行,认为玩物适情,可修养人的德性。3儒家重视在社会秩序中安排自己,那么虽一人安居,仍恒慎其独;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在他们看来都寓有至理,可获得旨趣。4道家他们那么重视在自然秩序中安排自己,他们否认世俗功利和遵从个性自由,追求“其心闲而无事的高上境界。【解析】此题考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题,要全文进行概括,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要对文章结构、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全文进行筛选。评分规范:每答对1点得1分。意思答对亦可酌情给分。“遵从个性自由处答成“崇尚个体的精神自由算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