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学案1:4-1走向生态文明学案.docx

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21.99KB
约12页
文档ID:511187166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学案1:4-1走向生态文明学案.docx_第1页
1/12

第一节走向生态文明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举例说明环 境保护政 策、措施与 国家安全的 关系1. 通过不同地区生产方式绿色化的措施,理解生态文明的建设要因地 制宜区域认知)2. 了解不同历史进程下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知道不同历史阶段人地 关系的特点综合思维)3. 认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F1标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分析其与国家安 全的关系,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人地 协调观)4. 要实现生活方式的绿色化,我们日常生活中应采取的措施地理实 践力)知识梳理一、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1)采集渔猎时代项目主要表现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发展缓慢相互作用人类 的能力微弱,环境对人类的 较强人地关系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 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主要是依附自然(2)农业社会3)工业社会时期项目主要表现生产力水平提高,耕作和 技术发展相互作用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 等资源,与环境的 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人地关系对人地关系有了朴素的科学认识,逐步形成因地制宜地 和保护自然环境等思想,主要表现为半依附自然(2) 提示:①推进绿色发展;②解决突出环境问题;③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④改革生态 环境监管体制。

课堂检测1〜2 K解析』1选B, 2选C第1题,人类通过植树造林活动,给大自然一份礼物这表明 人类的活动有利于环境的发展;而“大自然便赋予人类一方乐土”,这表明环境的发展也有利 于人类的活动所以,此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人地协调论的思想第2题,盛世滋 丁,永不加赋,会导致人LI增长过快,人地矛盾加剧:围湖造田,扩大耕地,会使旱涝灾害加剧, 不利于人地关系的协调;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会造成污染,破坏土壤结构,不利于农业发展; 而取缔小煤窑,关闭小火电厂,会减轻对环境的破坏,使人地关系协调3〜4 K解析』3选A, 4选B第3题,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增大表示人均耕地面积增大, 人地矛盾缓和,反之则相反第4题,在1 900米以上的地方,这8年来人地矛盾有所缓和, 最可能的原因是这个高度以上的人口向海拔低的地方迁移,人均耕地面积增大,所以人地矛 盾有所缓和5〜6 K解析』5选A, 6选D第5题,图中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所表达的涵义 是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图示不能体现加损对外开放,拓展 能源进口渠道,从源头上改变能源来源;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仅 是工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会制约经济发展。

第6题,关于生 态文明建设相关举措中,生态文明建设要重点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 布局;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积极谋求生产与消费、 经济与社会、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要合理控制区域资源开发力度,在保 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进区域经济水平提高7〜8 K解析』7选A, 8选C第7题,塑料袋难降解,不利于环保,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违 背;少用一次性餐具,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垃圾分类投放,利于垃圾问收利用;使用公共 交通,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利于环保第8题,由“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可知,其符合可持续发展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 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9-10 £解析』9选D, 10选D第9题,采猎文明时期劳动力数屈直接决定获得劳动果 实的多少,是对社会、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因素随着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劳动力数量 影响作用减弱,农业文明时期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是该时期影响 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随后其影响作用逐渐下降工业文明初期,主导产业工业生产过程中 原料投入所占比重较大,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后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原料 的影响作用不断减弱,技术的影响迅速增大,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由此可知,a对 应土地,b对应劳动力,c对应原料,d对应技术第10题,农业文明时期,土地的数量和质量 决定了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 响作用不再明显,其影响突出表现为土地的区位11. K解 析』第⑴题,“大量施用化肥”必然增加农业成本;化肥属丁•无机肥,长期使用 会对土壤、水体带来不利影响第(2)题,“果一沼一畜”模式是指苹果种植、沼气、畜牧业 三者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属于生态农业模式K答案II (1)化肥投入加大农户生产成本;造成土壤板结;土壤肥力结构失衡,造成苹果 品质下降;病虫害发生频率增加;易造成水体污染2)利于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形成生态良性循环,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土壤条件;增加 农民收入项目主要表现生产力水平极大地提高相互作用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大量的 和废弃物排放人地关系人与大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主要表现为 2. 推动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因素:每一个新的社会阶段的出现,都源于 的进步和 的变革3. 现代社会一一走向生态文明建设:(1) 思想认识的转变:需要改变不可持续的 方式和 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由工业文明向 转变。

2)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意味着人与自然是 ,人类既要开发利用自然,也要遵循 ,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3)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① 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 ② 明确 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K连一连』将不同历史时期及其对应的人地关系连线采猎文明时期 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 现代文明时期半依附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 依附自然征服自然K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① 采猎时期人类对环境影响较小,没有环境问题 )② 人类对人地关系有科学的认识起始于农业社会 ( )③ 现代文明时期之前,人类并没有形成因地制宜的思想 ( )④ 人类既要开发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 ( )思考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二、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1.资源与环境安全观的观点:人与自然2.资源与环境安全观的具体内容:(1)本质:寻求自然环境服务的 和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平衡'在地球资源、环境所允许的边界内・避免 和 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避免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对 、区域、稳定和国际安全构成威协3.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2)两个避免〈(1)根本上: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以.为目标,变革.(2)具体要求。

II推进生产方体式的绿色化要 求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K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构建科技含量商、 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 产业.培育新的经 济增长点加快形成勤俭廿约、 、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①资源、环境安全的本质就是实现服务效益的最大化②绿色经济就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环境污染③变革发展模式既包括生产方式的绿色化也包括生活方式的绿色化思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否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能力形成能力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四个阶段 人地思想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采猜文明—依附满一> 人地基本协调] 一|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在服自然|—> :人地矛盾尖锐||现代文明—谋求人地协调半依附口然If出现环境问题A可持续发展2.人地关系和环境问题的产生:素养探究我国于1956年发行"东汉狩猎生产图”特种邮票,图中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1)(区域认知)指出“东汉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2) (人地协调观)指出这一时期的人地关系3)(综合思维)下列说法或做法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同人地关系演变的三个阶段(依附 自然、半依附自然、征服自然)顺序相对应的是 。

①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② 民以食为天,以粮为纲③ 驯养野兽,种植禾谷能力2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安全观1. 生态文明的理解:(1) 重点: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2) 核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3) 基本内涵: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代发展 的关系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1)整体部署①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②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倡导绿色生活2)具体要求措施具体做法思想上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观念政策上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措施上实行最为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素养探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 作出贡献,并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 民族永续发展的干年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 略之一1)(综合思维)你是如何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2)(人地协调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论有哪些实践价值?课堂检测森林被大片砍伐,随之而来的是土地荒漠化威胁人类于是“植树造林”活动蓬勃发展 起来了,各地的防护林建起来了,“绿色长城”筑起来了我们给大自然-•份礼物,大自然便 赋予人类一方乐土据此回答1〜2题1. 上述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A. 人定胜天论 B.人地协调论C.适应论 D.环境决定论2. 下列活动对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有利的是()A.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B.围湖造田,扩大耕地C.取缔小煤窑,关闭小火电厂 D.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耕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 紧张程度下图示意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和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读图完成3〜4题人口耕地弹性系数131.21.11.00.90.80.7—2000年---2008年 ■<1 000 I 000- I 300〜I 600- I 900- 2 200〜>2 500海拔1300 1 600 I 900 2 200 2 5003. 2000-2008年,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是()A. 1 300米以下地带C.2 500米以上地带A. 1 300米以下地带C.2 500米以上地带B. 1 300-1 900 米地带D. 1 900-2 500 米地带4. 2000-2008年,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人LJ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A. 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I).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