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专升本)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32(附答案解析)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1184849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专升本)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32(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专升本)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32(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专升本)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32(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专升本)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32(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专升本)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32(附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专升本)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32(附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专升本)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32(附答案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专升本)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附答案解析)1. 问答题:阅读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 岂吾相不当侯邪 且固命也 ”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 ”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1)将这段文字中的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岂吾相不当侯邪 且固命也: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

2、不得侯者也:(2)挑出这段文字中对李广不得封侯原因的三种解释的原文。答案: 本题解析:(1)难道我的面相不应当封侯吗?还是本来就命中注定的呢? 将军您自己想一想,难道曾经有过什么遗憾的事吗?灾祸没有比杀戮已经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就是将军您得不到封侯的原因啊!(2)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祸莫大于杀已降。2. 问答题:阅读作品片段,然后回答问题:于是“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甏,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西洋镜将社庙前五六十亩地的大广场挤得满满的。庙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

3、熏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我幼时所见的“香市”,就是这样热闹的。在这“香市”中,我不但赏鉴了所谓“国技”,我还认识了老虎,豹,猴子,穿山甲。所以“香市”也是儿童们的狂欢节。(1)这段文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这段文字突出描写的场面是什么 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这段文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 本题解析:(1)写昔日“香市”热闹的场面以及给作者幼时留下的难忘记忆。 (2)昔日“香市”热闹的景象,属于场面描写,这与下文所描写的今日“香市”的萧条、冷清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作品

4、的主题。(3)表现了作者对昔日中国江南农村自然经济下的田园生活的怀念,这也是作者不满于20世纪30年代动荡现实的一种情绪反映。3. 问答题:阅读论毅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日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1)将这

5、段文字中的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顺逆两境又常相问以迭乘”:“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2)分析这段文字的层次大意。(3)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答案: 本题解析:(1)顺境和逆境又常常互相穿插,交替呈现。 那阻力虽然有时大些有时小些,但总而言之是一定不可逃避的。他们心里认为天下的事情本来就很容易,等到很快经历尝试到一些事情,而阻力突然而来时,便情绪颓唐灰心丧气了。(2)本段文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概括人生经历的一般规律:逆境多于顺境;逆顺两境常常交替呈现;阻力虽有大小、多寡之分,但终

6、“无可逃避”。第二层(从“其在志力薄弱者”分)分析了五种人对待逆境的不同态度和结果。正反对比,前四种人没有毅力,导致失败;只有第五种“至强之人”,他们由于有超强的毅力,所以能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3)对比论证法。将“至强之人”与“志力薄弱者”对比。(4)层递。4. 问答题: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申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1.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道理?2.作者是怎样在大比喻中套用小比喻的?3.这段文字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答案: 本题解析:1.分析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

7、与邻国国君在治国方法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2.作者以“战”比喻治国;以“弃甲曳兵而走”喻治国失败;以“百步而后止”喻邻国之君;以“五十步而后止”喻梁惠王;以“五十步笑百步”喻梁惠王笑邻国之君。3.类比法。5. 问答题:(三)阅读钱钟书吃饭中的一段文字,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辨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不过,我们仍然把享受掩饰为需要,不说吃菜,只说吃饭,好比我们研究哲学或艺术,总说为了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样。

8、有用的东西只能给人利用,所以存在;偏是无用的东西会利用人,替它遮盖和辩护,也能免于抛弃。柏拉图理想国里把国家分成三等人,相当于灵魂的三个成分;饥渴吃喝等嗜欲是灵魂里最低贱的成分,等于政治组织里的平民或民众。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请客上馆子去吃菜,还顶着吃饭的名义,这正是舌头对肚子的借口,仿佛说:“你别抱怨,这有你的份!你享着名,我替你出力去干,还亏了你什么?”其实呢,天知道更有饿瘪的肚子知道若专为充肠填腹起见,树皮草根跟鸡鸭鱼肉差不了多少!真想不到,在区区消化排泄的生理过程里,还需要那么多的政治作用。1.作者说“吃饭有时很像结婚”,请具体说明“吃

9、饭”与“结婚”有什么相似之处。2.这段文字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象?3.这段文字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答案: 本题解析:1.名义上是吃饭,实际上是吃菜;名义上是结婚,实际上为的是财富。2.名实不符(或主权旁移)。3.类比论证。6. 问答题:阅读国殇中的一段诗句,回答问题: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1)解释这段诗句中画横线字的含义。凌:躐:(2)简析这段选文的层次大意。(3)选出直接描写楚国将士英勇作战的诗句。(4)依次分析这段选文所用的描写方法。(5)分析这段诗句在

10、全诗结构中的作用。答案: 本题解析:(1)凌:侵犯。躐:践踏。 (2)这是国殇的第一段,记叙描写战斗的场面和过程,歌颂楚国将士奋勇作战的爱国精神。具体分析依次是:首句写战前。第二句至第八句写战斗的场面:强敌如云,将士不为所惧,奋勇争先;形势不利,伤亡惨重,将士毫不退缩,仍旧浴血奋战。后两句写结局:全军将士壮烈牺牲。(3)矢交坠兮士争先,援玉桴兮击鸣鼓。(4)首句肖像静态描写,以武器装备精良表现将士斗志高昂;第二句近景动态描写;第三句远景静态描写,并融夸张、比喻、衬托等修辞手法,敌人愈强大愈衬托出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第四句近景行为动态描写;第五句至第八句近景动态描写;后两句远景静态描写。(5)国

11、殇前后两部分具有逻辑的关联:此段的叙事是因,是后段抒情议论的基础,是间接抒情,叙事抒情。7. 问答题: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 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 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赢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逆:讲:就:滋:淫辞:(2)将其中“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

12、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一段话译成现代汉语。(3)这段文字批评了哪些谬见(4)作者揭露“弃城图存者”和“擅兵坐观者”的作用是什么(5)这段文字是怎样概括张、许的守城功绩的(6)这段文字在写作方法上有何特点答案: 本题解析:(1)逆:事先转移。讲:考虑、谋划。就:接近。滋:增多。淫辞:夸大失实的邪说。 (2)见“课文翻译”。(3)“责二公以死守”,没有“弃城而逆遁”。(4)揭露“弃城图存者”和“擅兵坐观者”可以与张、许的爱国行为构成对比,从而驳

13、斥了那些小人不批评坏人而专门指责君子的卑劣用心。(5)“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阻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6)义正辞严,慷慨激昂,充满激情。采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8. 问答题:阅读作品片段,然后回答问题:在学问上费时过多是偷懒;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底怪癖。学问锻炼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经验底锻炼;盖人底天赋有如野生的花草,他们需要学问底修剪;而学问底本身,若不受经验底限制,则其所指示的未免过于笼统。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因为学问底本身并不教人如何用它们;这种运用之道乃是学问以外,学问以

14、上的一种智能,是由观察体会才能得到的。不要为了辩驳而读书,也不要为了信仰与盲从;也不要为了言谈与议论;要以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为目的。(1)这段文字主要阐明了什么问题(2)培根对学问的个人看法是什么 这与他所主张的“知识就是力量”有什么关系(3)本段文字在说理论事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案: 本题解析:(1)这段文字主要阐明治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做表面文章、辩驳、议论和言谈,而是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 (2)“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即培养判断力和学会运用学问来处理和布置事务的综合应用能力,这也是培根所主张的“知识就是力量”思想的具体体现。(3)比喻、排比。9. 问答题: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树:谨:申:(2)将这段文字中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这段话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在这段话中,孟子提出了哪些实行王道仁政的主要措施(5)分析这段话的论证方法。(6)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