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目的观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1183863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0.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教育目的观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我的教育目的观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我的教育目的观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的教育目的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教育目的观(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教育目的观未来教师心目中的理想学生首先,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中国,很多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成绩,而美国家长却更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这体现 出中美教育的观念差异。在这里,我暂且不去分析中美教育观念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国情。 但我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为了分数”的应试教育观。我们时常看见不少学生承受不了学习的压力,患上心理疾病,有的甚至走上自杀的绝路。 反思这些悲剧的发生,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观: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努力去实现生 命的价值。北京大学名誉校董,美国廖凯原基金会主席廖凯原博士说过,生命的意义在于参与生活 本身,积极生活、追求梦想。参与赋予生命意义,使生命充实,并获得成就感。当你

2、把自己 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与你所爱的人甚至和全人类共享的时候,生命就有了意义。其次,教育当然是以追求幸福为最终目标和唯一目的的,难道教育只是追求功利么?功 利主义的教育难道不是扼杀了人的天性,抹杀了人本主义的思想么?难道教育只是为了社会 向前发展么?社会本位的教育是否会造成个人色彩的缺失?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 的出发点就是以人为本,教育的归属也是以人的取向为向导。既然人人都追求幸福,那么教 育的落脚点当然也应该是追求幸福。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幸福不是教育的目的,更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反对者主要持以下 观点: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与人类发展的需求共生的,具有普遍性、永恒性、与实践的统 一性

3、,而幸福是主观的,是因人而异的,具有未成性。用因人而异的目的作为人类教育的最 终统一目的,二者自然矛盾重重。诚然,幸福确实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也 各不相同,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和最终目标。纵观个人的发展过程,家庭教育就是为了孩子未来的幸福。当然,初生的婴孩尚未明白 幸福的内涵。此时的教育活动是在家长的安排下,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所进行的,家长认为 什么能带给孩子今后的幸福创造条件,就相应的进行教育。到孩子开始懂事时,教育活动的 导向性也发生了转变,从家长意愿为导向逐步转为受教育者的意愿为向导,衍生出了各具体 色的职业教育和精英教育。受教育者开始有意识的向着他感兴趣的、能

4、使他体会到幸福的模 块发展,比如有的人对理学感兴趣,到高中阶段自然选择理科班的学习,进而到大学在选择 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实现自己幸福的追求。有的人对于继续深造兴趣不大,九年义务教 育之后,就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方向走职业化教育路线。在这样的过程中,依受教育者自身 对幸福的理解,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由此看来,教育是实现幸福的必要途径,个人对幸福 的认知不同,使得教育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育需要依据个人对幸福的主观理解,设 置不同的教育目的,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教育上来。社会本位的教育只会造成每个人都如工厂 里生产出的零部件,按社会需求被安插在不同的位置上,而相同规格的“零件”之间是无差 别的,

5、造成个人色彩的缺失。人有其社会属性,但不应该是无差别的社会属性。个人对幸福 的不同追求恰能形成风格各异的人,使得社会多姿多彩,推动着社会多元化发展。不得不指出,现在的教育似乎蒙上了一层功利色彩。在功利主义教育的影响下,我们过 分重视教育的结果,而忽略了教育的过程。教育是一项育人的活动,这个活动无论其过程还 是结果,都应该能让受教育者感受到幸福。虽然获得社会生存本领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必要 内容,但是身心和谐发展才是幸福的最终。功利化的教育仅仅强调教育的结果和获得社会生 存的本领,而忽视了内心的发展,它只关注科学的功利性和工具价值,而大大忽视了科学的 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教师追求学生考试成绩的突飞

6、猛进,繁重的课业压力使学生苦不堪言。 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疲于奔命,感受不到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又何来幸福可言?当教 育越来越功利化,教育就会沦为一种工具,失去其人文关怀,失去了教育和幸福的联系。忽 视教育过程的幸福,必然会偏离教育的幸福目标,背离教育的初衷。因此,我们要重视教育 过程的幸福内涵,平衡教育结果和教育过程的关系,使得教育成为追求幸福的方法。由于社会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原因,我国逐渐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尽管试图改变 过,但一直不见成效。长时间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堪重负,严重地摧残了学生 的人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并严重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应试教育的结果并

7、不是我们想要的,这从本质上偏离了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根据一 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决定的。 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我认为,教育目的就是提供给受教育者学习方法论 的知识和实践活动的条件,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自主选择、学会创造,同时 使身体、智力和道德等各方面的潜能在活动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并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 适应未来生活的某项技能,在实践中体验生命创造的快乐。我们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当前教育目的越发趋向功利性与实用性,而忽视了重要的心 理素质教育。我觉得心理素质教育比知识技能更重要,因为心理素质不高往往是悲剧发生的

8、 根源,因此,在传授学生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理 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与苦闷,从而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不健康的人是无法体会生命的快乐的,也无法给予别人快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 不健康的心理会使幸福大打折扣;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不健康的心理会引发各种不安定因素。即使他是一个博学多才、拥有一技之长的人,但是如果没有一颗善良的心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则会在一些不良因素的诱导下踏上自毁之路,甚至会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因此,我认为未 来的学生还应该具备善良的心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创造力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现阶段学生们所缺乏的

9、重要品 质。我们不能过于强调所有学生的共性,也不能过于强调个别学生的个性。我们不能矫枉过 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人人没有个性,社会就缺乏创造力;如果人人没有团 队精神,国家缺乏凝聚力。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必然是张扬个性和团结协作相结合。我认为,未来的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是:1、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学 生拥有善良的心和健康的心理素质。3、拥有良好的个性和独特的创造力。除此,我更希望 未来的学生能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与父母、老师毫无顾忌地交流,将年龄和时代的代沟永 远消除。其次,他们应该是该学习时认真学习;该玩耍时好好玩耍的活泼的孩子。再次,他 们应该懂得分辨善恶,有足够定力抵制一切不良影响。懂得珍惜生命,懂得爱与被爱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