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校本培训教学反思20篇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117895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校本培训教学反思20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校本培训教学反思20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校本培训教学反思20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校本培训教学反思20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校本培训教学反思20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校本培训教学反思20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校本培训教学反思20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平面直角坐标系课程中的概念性知识比较的多,所以合理安排好各个知识点以及衔接,就成为上好课的关键。所以我采用自学的办法让学生自学,学生很容易掌握知识点,然后利用课件播放相关坐标系的内容。本节课初步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也为下面函数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里主要还是以书本上的步骤为主,通过一些多媒体的形象演示让学生更快的掌握。但是在重点的讲解上还是有些不到的地方,比如在引入上,时间用的较多;在概念知识的给予上,有些机械化,语言的启发上还是有待改进。学生对这类问题还不能很快的接受,应在充分的时间内给予各种变式题的训练,这样学生掌握的情况会更好。我这节课的练习巩固都是随着新知识一起给出了

2、,想让学生学与练紧密相连,学会就要用上,从整体效果来看还可以,我设计了4组练习,主要是找坐标;找点;象限内点符号知识。描点。但由于设计题量较大所以后面时间较短。在以后教学中要注意题目顺序安排以及题目难易的安排。2.本节课主要是学习用坐标表示平移,在学生的前置性学习部分学生动手在坐标纸上将点A(-2,-3)向左平移两个单位长度,它的坐标是什么?通过亲自画图操作、思考的过程,学生可以验证刚才观察后的推断。通过以上环节,大多数学生都会发现点平移的规律,进而归纳出点平移与坐标的变化规律。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实践活动,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索过程,最终归纳总结点平移与坐标变化的规

3、律就相对简单了。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探究图形在坐标系内平移的变化规律的。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思想,依次经过点和图形的平移的观察、画图、猜想、验证、归纳、比较、分析等活动,最终探究出点的坐标变化与点平移的关系,图形各个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1、内容处理上,注意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又注意了新旧知识间的区别。顺利的完成了知识的迁移。2、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空间,注重引导学生分工合作,独立思考,形成主见并进行交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3、注重学法指导,本节课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完成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索、操作、分析、归纳总结的一个过

4、程,经历知识产生、运用、升华的过程,自主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3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对函数的学习一直以来都是中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函数的概念是学习后续“函数知识”的最重要的基础内容,而函数的概念又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对它的理解一直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以及研究思路都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对以前学过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回顾与思考,力求提供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归纳、概括出函数的概念;并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辨析识别等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5、。4函数是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函数,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从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出发,通过对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又通过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的例题,进一步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为下一步学习一次函数图像奠定基础,并形成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能力与意识.学生第一次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去研究一次函数的图像,感到陌生是正常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函数与图像的对应关系应让学生动手去实践,去发现,对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应让学生自己得出在得出结论之后,让学生能运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很快做出

6、一次函数的图像在巩固练习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意通过有层次的问题串的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观察一次函数的图像,探讨一次函数的简单性质,逐步加深学生对一次函数及性质的认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索实践活动中,促成学生对一次函数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完善;在巩固议练活动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本节课的重点是要学生了解正比例函数的确定需要一个条件,一次函数的确定需要两个条件,能由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一些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并能解决有关现实问题本节课设计注重发展了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

7、应用意识的培养,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6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一般地,每个二元一次方程组都对应两个一次函数,于是也对应两条直线。从“数”的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考虑自变量为何值时两个函数的值相等,以及这个函数值是何值;从“形”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确定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本节课以“回顾、联想”为先导,以“操作、思考”为手段,以“数、形结合”为要求,以“引导探究”为主线,处处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景象,较好地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与要求。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时刻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与评价。7本节课讨论了一次函数的某些应用,在这些实际应用中,备课时注意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切

8、实发生在学生的身边的某些实际情境,并且注意用函数观点来处理问题或对问题的解决用函数做出某种解释,用以加深对函数的认识,并突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逐步形成用函数的观点处理问题意识,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8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在认识了三角形的“分类”和“内角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探讨:任意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得出“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我不急于给学生答案,而是经过讨论验证后用“任意”代替“较短”,这样学生更清晰。本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先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应用的过程。我在教学中

9、,关键是抓住“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再次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为什么能?为什么不能?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接着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增加了兴趣,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9数学题中命题的证明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给你一个命题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分析找出已知和求证。画出图形,再根据图形用数学符号写出已知求证。然后再写出证明过程。 命题的证明要求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要强。所

10、以学生在遇到这种题目是往往无从下手。那么怎样来做这样的证明题呢? 一注意掌握基础知识,以前学过的定理、公理等等都是我们用来证明的依据。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这些知识。 二注意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已知和求证。 三注意画图。画出准确图形,我们才能根据图形找出解题的思路。所以画图形很重要。 四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找出解题的思路并写出证明过程。 “熟能生巧”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相信学生以后不会再怕这种证明题了。10通过学生阅读情境导航中提出的问题,体会度量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局限性,引出本节课题:通过几何证明的方式重新认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证明的探索,并

1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回顾以前折纸实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图形操作的方法,体会等角的转化,引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时辅助线添加方法,并总结辅助线规律,即:把三角形中分散的角集中起来(或三化一得平角,或三化二的互补),并比较几种证法的异同、繁简,加深对辅助线作用的理解。要注意加深定理所在的基本图形的认识,分清定理及其推论的题设和结论,熟悉它们的数学语言表达,了解其适用条件及特点,并注意引导学生对证题规律和方法的反思与总结,对证题思路的形成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对题型进行分类和归纳,如:一题多解、多题一法等等要注意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做到思维活动的高度集中,切实做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高效互动,

12、在学生思维的拐角处教师要进行适时的发问质疑、点拨引导、多元化激励评价。同时,要注意给学生足够的数学活动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如:可采用先让学生观察图形、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拨、评价的学习方式。11本节课我本着学生为主,突出重点的意图,结合学习卷使之得到充分的诠释。如在全等图形的定义总结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平移、翻折和旋转的作图,为体会重合的图形全等这一定义提供了分析、思考、发现的依据,把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问题。而全等图形的特征及对应边对应角的寻找这一难点,我通过具体练习让学生总结,并带领学生寻找快速寻找对应元素的方法,练习的设计采用由易到难的手法,符合学生的

13、思维发展,一气呵成,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抓住课堂45分钟,突出效率教学。而在B组练习中,我尝试让学生使用数学推理的格式,使学生熟悉这种推理方法。我创设情境,展示教材上的图案,以学生为主制作一些图案,引导学生读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图中去发现存在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然后我安排学生自己动手随意去做两个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其次,通过阅读法让学生找出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且通过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全等图形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存在数学美。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平移、翻折和旋转的作图,为体会重合的

14、图形全等这一定义提供了分析、思考、发现的依据,12本节课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一,是后面几种判定方法的基础,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看似简单,仔细研究后才发现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处理不好可能难以成功。备课时发现本节课的难点就是处理从确定一个三角形到得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学生相互交流验证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圆满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13样判定三角形全等(ASA、AAS)教学反思重点:能够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AAS”进行证明。难点: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AAS”的推理过程。本节课较多的用了多媒体,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是让学生动手做三角

15、形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有个别学生没有做出来,说明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我尝试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课下先做好三角形,课上让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4刚上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也就是“边边边”的内容。这是属于几何的内容,图形比较多。我非常想向学生展示形象的比较过程,所以这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导入部分运用一组条件相等、两组条件相等的不同的图形和变化过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己来判断三角形是否全等。同时,新授部分,教学生用尺子、圆规来画全等三角形,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动手操作,“尺规作图”,使学生从中探索全等三角形判定公理的由来。从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

16、历分类、操作、猜想、验证的过程对本节的知识内容识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15本节数学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回顾全等三角形判定(除了定义外,已经学了四种方法:SASASAAASSSS)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特殊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加深他们对公理的多层次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实验、观察、比较、猜想、总结、验证的数学方法,一步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具体的情景或前提出发进行合情推理,从单纯的几何推理价值转向更全面的几何的教育价值”,为了体现这一理念,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探求新知,用直接感受去理解和把握空间关系。探索“HL公理”中,要求学生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强调从情景中获得数学感悟,注重让学生经历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