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性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的性能(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药性理论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以偏纠偏。疾病的产生,不论外因或内因引起,均使体内脏气偏盛偏衰,因药物的气味也各有偏胜,故可借药物的偏胜之气来纠正病体的偏盛偏衰。比如热病用寒性药来治,寒病用热性药来治,体虚用补药,病实用泻药,都是利用药物的偏胜来调整病体的偏盛偏衰,也就是以偏救偏,使归于平,即内经所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调其气使其平也”致病因素脏腑经络机能失常阴阳平衡阴阳偏盛偏衰(正常机体)(疾病状态)药物偏性祛邪扶正协调脏腑经络机能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中药性能(偏性、药性):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阴阳属性四气(性)五味作用趋趋向向作用病病质位势地阳温,热辛,甘(淡)升,浮上发汗解表、升
2、阳、催外吐、开窍、透疹表下上陷轻阴寒,凉酸(涩),降,苦,咸沉下内利尿、潜阳、收敛、清热、泻下、止咳平喘里上下逆重气味有厚薄,气厚者浮,味厚者沉,味薄者升,气薄者降。气为阳,味为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气厚者为阳中之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药性歌辛发散行气血,甘补和中缓急,酸涩收敛固涩,苦有泄燥之功,咸能软坚泄下,淡能渗湿利尿,辛甘温热升浮,酸苦咸凉沉降。四气(也叫四性)含义: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倾向)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四气之外,还有平气;平气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上仍偏温偏凉,不过性质比较平和不太显著而已。故四气从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确定:药性,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
3、所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故药性寒热温凉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依据:用药反应基准:病证寒热.表示的作用:一般来讲,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例如石膏、知母等能治疗热病,便知其有寒凉性质;附子、肉桂等能治疗寒病,便知其有温热性质。功用: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1凉肝息风。阳证、热证:实热烦渴、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热喘咳、高热神昏、热极生风。温热: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
4、、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阴证、寒证:中寒腹痛、寒疝作痛、阳萎不举、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证、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虚脱。.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一般原则,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至于寒热错杂之证,往往采用寒药热药并用。基本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药对病证,正确使用。反用则加重病情。程度恰当。病证:寒热错杂用药:寒热并用区别寒热真假。注意季节。“使用药物必须先明四气。所说的寒凉和温热,如果用阴阳来归纳,寒凉药便是阴药,温热药便是阳药。我们知道阴阳是辨证的纲领,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虚则生内热,阳虚则生外寒,这一系列的症候,治疗的大法就是阴
5、病以阳药治之,阳病以阴药治之,疗热以寒药,疗寒以热药,阴虚滋其阴,阳虚扶其阳。倘然只顾功效,忽视四气,治热以热,不啻火上添油;治寒以寒,无异雪上加霜。前人会说:桂枝下咽,阳胜则毙;承气人胃,阴盛必亡。”这不是桂枝汤、承气汤的过失,而是不明两方的药性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五味含义: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涩附于酸,淡附于甘,故习称五味。确定:“味”的主要确定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而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特征。口尝味功效味表示的作用:辛,能散、能行,即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滋润表证、气滞、血瘀、燥证。如紫苏、麻黄等均能
6、发教表邪,香附、豆蔻等均能行气宽胸甘,能补、能和、能缓,即有补益、和中(中焦脾胃)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虚证、痛证、中毒如黄芪、熟地等均能补益气阴,甘草、红枣能均能补虚缓中淡,能渗、能利,即有渗湿、利水作用。水湿内停如茯苓、通草等有渗湿利尿作用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生津如石榴皮、五倍子等均能收敛固肠,山萸肉、五味子等均能止脱涩精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滑脱不禁证苦,能泄、能燥、能坚,即有清泻火热、降泄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寒湿则用温性的苦味药,称为苦温燥湿;湿热则用寒2性的苦味药,称为苦寒燥湿。)腑实、上逆、实热、寒湿
7、、湿热、阴虚火旺如黄连、黄柏等均能泻火燥湿,大黄、芦荟等均能泻热通便咸,能软、能下,即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大便燥结、痰核瘰疬、癥瘕痞块如海藻、昆布等均能消痰软坚,玄明粉等均能润肠泻下。歌诀:五味辛甘酸苦咸,辛能散行|酸收涩,甘补和缓|淡渗利,苦泄燥坚|咸软下。.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五昧与五行的配合是:酸属木、苦属火、甘属土、辛属金、咸属水。因而五味与五脏的关系是:酸人肝,苦人心,甘人脾,辛人肺,成人肾。然而,四气、五味,其性皆偏,它能调整脏气的不平,也能伤害脏气而造成疾病。例如辛走气,气病不能多用辛味,咸走血,血病不能多用咸味,苦走骨,骨病不能多用苦味;甘走肉,肉病不能多用甘味;酸走筋,筋
8、病不能多用酸味。又如:多用咸味,血脉凝涩变色;多用苦味,皮毛枯槁;多用辛味,筋急爪枯;多用酸味,肌肉胝腾;多用甘味,骨痛发落。这是五味对于五脏生理的影响,不但药治如此,即饮食调养,亦依此为准则。五味与四气一样,亦可归纳为阴阳两大类,即辛、甘、淡属于阳,酸、苦、成属于阴。更重要的是药物的性能系气和味的综合,每一种药物都有气和味,有的气同而味异,有的气异而味同。如同一温性,有生姜的辛温,厚朴的苦温,黄芪的甘温,木瓜的酸温,蛤蚧的咸温。又如同一辛味,有石膏的辛寒,薄荷的辛凉,附子的辛热,半夏的辛温。也有一气而兼数味,如麻黄的辛苦温,桂枝的辛甘温,升麻的甘辛微苦微寒等。这种错综复杂的气味,正所以说明药
9、性是多种多样的。性味合参角度不同、性味合参、认识药性气味相同,功效相近气味相异,功效相异:味同气异、气同味异结合具体功效,全面认识药物。升降浮沉同病位、逆病势药物中有很多气味相同,而效用截然不同,原因是气味有厚薄,气厚者浮,味厚者沉,3味薄者升,气薄者降,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的趋向,趋向不一致,效能便生差别。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沉是泄利的意思,升浮药多上升而走表,有升阳、发汗、上清头目等作用,沉降药多下行而走里,有潜阳、降逆、通利二便作用。疾病的发生有在表、在里、在上、在下之分别,病势也有上逆和下陷之不同,故欲求药物使用得恰切,除了讲求气味之外,还要明白升降浮沉,并要懂得升降浮沉
10、可以通过炮制来转化。1.含义:是药物作用的趋向。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2.升降浮沉与四时气候的关系:“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藏沉”张元素医学启源)。3.升降浮沉与性味的关系:一般来说,药性升浮者大多具辛甘之味、温热之性;药性沉降者大多具酸苦咸涩之味、寒凉之性。故李时珍说:“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4.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一般认为,花、叶、皮、枝等质轻者大多升浮,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沉降。特殊: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苍耳子、蔓荆子独升5.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炮制和配伍升降浮沉可以通过炮制来转化,例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
11、醋炒则收,盐水炒则降。故李时珍说:“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研究中药,倘然只注意功效而忽视性能(气、味、升降浮沉)还是不能真正的掌握药物的功效。例如半夏、川贝、海藻同样能祛痰,但半夏辛温能化湿痰,川贝甘苦微寒能化热痰,海藻苦成寒能消痰核;又如黄芪、山药、沙参同样是补药,黄芪甘温用补气虚,山药甘平用补脾虚,沙参甘微苦微寒用补肺阴不足。这些药物功效相似,但效果不同,主要因为性能有异的缘故。如不从这方面考虑,很可能遇到痰证便杂投祛痰药;遇到虚证便杂投补虚药,这是显然不合乎治病求本的用药法则的。还在这里补充说明一个问题,方剂的组成同样重视气味,温病条辩一书对所用
12、的方剂大多指明气味。例如银翘散是辛凉平剂,桑菊饮是辛凉轻剂,白虎汤是辛凉重剂;还指出清络饮是辛凉芳香法,清营汤是咸寒苦甘法,新加香薷饮是辛温辛凉复法,清暑益气汤是辛甘化阳和酸甘化阴复法,等等。学习方剂必须注意及此,不仅可以明确治疗的方针,能理解药物组成方剂后的效用变化。归经每一种药物对于某一脏腑经络都有它的特殊作用,前人就将某一药物归人某一脏腑经络。例如麻黄人肺与膀胱二经,说明麻黄的作用主要在于肺与膀胱二经,凡是肺和膀胱感受寒邪,用麻黄的辛温来祛散最为合适。故麻黄善于治太阳病表寒,亦能止咳平喘,这种方法,叫做“归经”。归归经,在实际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如前所说,寒药能治热病,热药能治寒病,清热
13、药多是寒凉性的,祛寒药多是温热性的,这是一个原则。但同一热证或寒证,产生的部位不同,有在表,有在里,有在脏,有在腑。比如某种寒凉药,能清表热,不一定能清里热,能清肺脏的热,不一定能清胃腑的热;同样,一种温热药能祛表寒不一定能祛里寒,能祛肺脏的寒不一定能祛胃腑的寒。于此可见,药物在人体上发挥作用,各有其适应范围,经便是指出药物的适应范嗣。归经的经是指言经络而言。经络分布辛身,看到那一经的症候就用那一经的药。如同4一头痛,痛在前额属阳明经,用葛根;痛在后项属太阳经,用麻黄;痛在两侧属少刚经,用柴胡。这是因为葛根是阳明经药,麻黄是太阳经药,柴胡是少阳经药。但是,经络和内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某种药
14、物都可以对某一经、脏发生它的特殊作用。这种特殊作用,并与气味性质有关。例如膀胱届寒水,其经为太阳,麻黄茎细丛生,中空直上,气味轻清,故能通下焦的阳气,出于皮毛而发汗,为伤寒太阳表证要药。或用羌活来代麻黄,也因根深茎直,能引膀胱之阳以达经脉,但味较辛烈,兼能去湿,不似麻黄的轻清。因而麻黄兼能宣肺利小便,羌活兼能治风湿身痛,便是同中有异了。总之,归经是用药的一个规律,了解药物性能和功效后,再明晓其归经,用药才能丝丝人扣。1.含义: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2.理论基础:脏腑经络学说3.确定依据:所治具体病证4.表述方法:5.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a.辨证用药b.区别功效相似药物,精准用药.毒性1.含义: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古代以毒药作为药物的总称,把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与此同时,还把毒性看作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广义:毒药:一切药物的总称毒性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