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练习题答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116794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练习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练习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练习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练习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练习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练习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练习题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练习题参考答案 篇一:细胞生物学习题集名解及简答题答案(温医)细胞生物学习题集名解及简答题答案 第一章名词解释:医学细胞生物学: 是指用细胞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体细胞的构造、功能、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疾病关系的科学。细胞学说: 是指Schleiden和Scwann提出的:所有都生物体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命体构造和功能的根本单位。细胞是生命的根本单位。新的细胞源于已存在的细胞。 第二章简答题: 比拟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壁有,主要成分肽聚糖 有,主要成分纤维素 细胞膜有有(功能丰富)细胞器只有核糖体(间体是细胞膜特化构造) 有各种细胞器 核糖体70S

2、(S+30)80S(6+0)染色体单个NA组成(环状),无组蛋白 假设干双链DN+组蛋白 运动 简单原纤维和鞭毛 纤毛和鞭毛 细胞大小 较小 1-1m较大 10100um 细胞核无核仁无核膜(拟核)有核膜有核仁(真核) 内膜系统 简单 复杂细胞骨架 无有 转录和翻译 同时同地进展 转录在细胞核内 翻译在细胞质内 细胞分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第三章 名词解释 生物大分子:又称多聚体,是指由许多小分子聚合而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量可到达上万或更多的有机分子。常见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是细胞内的主要化学成分。 DNA分子双螺旋构造模型: 由两条平行而且方向相反的、同

3、时遵照碱基互补配对原那么的核苷酸链以右手螺旋的盘旋成双螺旋构造。其主要特点是:DN分子的碱基均位于双链的内侧,通过氢键相连,且遵照碱基互补配对原那么。 蛋白质二级构造: 在一级构造的根底上,通过氢键在氨基酸残基之间的对应点连接,使蛋白质构造发生曲折的构造。有三品种型:a螺旋构造:肽链以右手螺旋盘绕成空心的筒状构象。b折叠片层:一条肽链回折而成的平行陈列构象。三股螺旋:是胶原的特有构象,由原胶原的三条多肽链共同铰接而成。 第五章1-5节名词解释 单位膜:细胞膜在光镜下呈三层式构造,内外两层为密度高的暗线,中间层为密度低的亮线,这种“两暗一明”的构造为单位膜。 液态镶嵌模型: .细胞膜由流淌的脂双

4、层和镶嵌在其中的蛋白质构成。 2.磷脂分子脂双层以疏水的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两面组成的生物膜骨架。 3蛋白质或镶嵌在脂双层的外表、或镶嵌在其中、或横跨脂双层,表达了蛋白质分布的不对称性。该模型强调了膜的流淌性和不对称性。忽略了膜蛋白对脂双层的操纵作用和膜各部分流淌性的不均一性。 被动运输: 物质顺浓度梯度运输,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一侧的过程,不需要耗费细胞代谢的能量,分为简单扩散、离子通道扩散、易化扩散(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物质逆浓度梯度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的过程,需要载体蛋白和细胞代谢的能量,分为离子泵、伴随运输(协同运输)。易化扩散: 一些非脂溶性(亲水性)的物质,如

5、氨基酸、糖、核苷酸、金属离子等,不能通过简单扩散进出细胞,它们凭借膜上的载体蛋白协助进出细胞膜,该过程不耗费细胞的代谢能,将溶质顺浓度梯度进展转运,称为易化扩散或协助扩散。 膜泡运输: 大分子物质颗粒物质被小囊泡包裹进出细胞膜和内膜细胞器之间运输的方式。分为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陷穴蛋白介导的胞饮作用。 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是一种特异性特别强的胞吞作用。大分子先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识别并结合,通过膜囊泡系统完成物质运输。运输所需要的小囊泡在电镜图像下可见其外表覆盖有毛刺状构造的衣被,称这类小泡为衣被小泡或有被小泡。因而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又叫有被小泡运输。运输速度大于液相

6、胞饮速度,能使细胞摄入大量特定的分子而不用带入过多的胞外液体,具有选择性浓缩的作用。即便某溶质分子的浓度在胞外液体中特别低,也能被捕获吸收。 通道扩散: 一些极性特别强的离子如Na+、C2+等通过膜上的离子通道进展高效率地转运的方式称通道扩散,分为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配体门控通道。 -K泵: 是镶嵌在质膜类脂双层的一种蛋白质,是一种Na-AP酶,具有载体和酶的活性。由a两个大小亚单位组成,大的a亚单位为该酶的催化部分,其细胞质端有AT和Na+的结合位点,外端有K+和乌本苷的结合位点,通过反复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进展活动。该酶在a、K+、Mg2+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被激活,催化水解TP,为N

7、+、K+的对向运输提供能量。 简答题 1、 简述细胞膜液态(流淌)镶嵌模型的分子构造及特性。 细胞膜由流淌的脂双层和镶嵌在其中的蛋白质构成。 蛋白质镶嵌在脂双层的外表、或镶嵌在其中、或横跨脂双层,具有分布的不对称性。 磷脂分子脂双层的疏水尾部相对,其极性头部朝向两面组成的生物膜骨架。强调了细胞膜的不对称性和流淌性。 忽略了蛋白质对脂双层的操纵作用和膜各部分流淌性的不均一性。 2、 以L为例简述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LL颗粒悬浮在血中,当细胞需要胆固醇时,细胞即合成跨膜受体蛋白,并将其插入质膜中,LD颗粒外层蛋白可与质膜上的有被小窝上的L受体特异结合,这种结合能够诱导尚未结合的LL受体挪动来与D

8、L结合,并使有被小窝不断向胞质方向凹陷,使DL颗粒同受体一起进入细胞质内,最终构成有被小泡。有被小泡迅速地脱衣被称为无被小泡。无被小泡进入细胞后与晚期内体交融,D颗粒和LDL受体蛋白分别被两个小泡包裹,晚期内体外表的H+-A酶被激活,将H+泵入晚期内体内使其pH到达5-6之间,在如此酸性的条件下,受体与LD颗粒解离,并分隔到两个小囊泡中,包裹DL蛋白质受体的小泡返回细胞膜,循环利用,包裹LDL颗粒的小泡被溶酶体吞噬分解,释放游离的胆固醇进入细胞质,成为细胞合成膜的原料。第五章-8节 名词解释 、受体: 存在于细胞膜外表和细胞内,能接受外界信号并转化为细胞内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响的,从而对细胞的构造

9、和功能产生阻碍的蛋白质分子。 2、信号转导: 是指由外界信号转化为细胞内信号的过程。包括以下三方面:信号分子、细胞膜外表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体和及把这种信号进展跨膜传导的系统、胞内信号传导途径。3、级联反响: 催化某一步反响的蛋白质由上一步反响的产物激活或抑制。有两个好处:一系列酶促反响仅通过单一品种的化学分子就能够加以调理。使信号分子得到逐步放大。 、G蛋白: G蛋白的全称是鸟苷酸结合蛋白,是能与鸟苷酸结合的一类蛋白质的总称。蛋白是由a、个不同的亚单位构成的异聚体。G蛋白能与G和GD结合,具有GP酶的活性,能将与之结合的GTP分解构成GP。G蛋白能通过本身构象的改变进一步激活效应蛋白,使后者活化

10、,实现把细胞外的信号传入细胞内的过程。G蛋白有三大家族:Gi家族、s家族、Gq家族。其中Gi家族是有i亚单位构成,具有抑制效应蛋白的作用,Gs家族由a亚单位构成,具有激活效应蛋白的作用。 、配体: 受体所接受的外界信号,包活神经递质、激素、生长因子、光子、某些化学物质及其他细胞外信号。 征询答题 1、简述蛋白的作用机制。 在静息状态下,G蛋白以异三聚体的方式存在在细胞膜上,并与D结合,且与受体呈别离状态。当配体与相应受体结合之后,触发了受体蛋白发生空间构象的改变,从而蛋白a亚单位与受体结合,这引起a亚单位与鸟苷酸的亲和力发生改变,表现为a亚单位与GDP的亲和力下降,与TP的亲和力增加,故亚单位

11、与GP结合诱发其本身的构象改变,一方面使a亚单位与、亚单位相别离。另一方面,使与GP结合的a亚单位从受体上别离成为游离的a亚单位。这是G蛋白的功能状态,能调理细胞内效应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实现细胞内外的信号传递。当配体与受体结合的信号解除以后,完成了a亚单位的构象改变,完成了信号传递作用a亚单位同时具备了TP酶的活性,能分解GTP释放磷酸根,生成GP,使之与GP的结合才能加强,并与效应蛋白别离,最后,a亚单位与r、亚单位结合回复到静息状态下的G蛋白。 2.以cAM为例简述G蛋白的作用机制。 在静息状态下,蛋白以异三聚体的方式处在细胞膜外表GD结合,与受体蛋白处于别离状态。如今鸟苷酸环化酶没有活性

12、。当配体与相应的受体蛋白结合以后,触发了受体蛋白空间构象的改变,从而使G蛋白与受体蛋白相结合。这引起G蛋白的a亚单位与鸟苷酸的亲和力改变,表现为与GDP的亲和力下降,与G的亲和力加强。故a亚单位与T结合引起本身构象的改变,暴露出a亚单位上的鸟苷酸环化酶的结合位点,同时a亚单位与r、亚单位相别离,且与GT结合的a亚单位从受体上别离成为游离的a亚单位。a亚单位与鸟苷酸环化酶结合并使其活化,鸟苷酸环化酶分解P生成cAMP。当配体与受体结合的信号解除以后,完成了a亚单位的构象改变,完成了信号传递作用a亚单位同时具备了GT酶的活性,能分解GTP释放磷酸根,生成GDP,使之与GDP的结合才能加强,并与鸟苷

13、酸环化酶别离,终止其活性。最后,a亚单位与r、b亚单位结合回复到静息状态下的G蛋白 第六章1-3节 名词解释 1、 残留小体:次级溶酶体在完成绝大部分作用底物消化、分解之后,尚会有一些不能被消化、分解的物质残留在其中。随着酶活性的逐步降低至最终消失,进入溶酶体生理功能作用的终末状态,如今称为残留小体,包括脂褐素、髓样构造、含铁小体。 2、 信号假说: 指导分泌性蛋白质多肽链在粗面内质网上进展合成的决定性要素是合成肽链的N端的一段特别核苷酸序列,即信号肽;而核糖体与内质网的结合以及肽链穿越内质网膜的转移,那么是在细胞质基质中信号识别颗粒()的介导和内质网膜上信号识别颗粒受体以及被称为移位子的通道

14、蛋白的协助下得以实现的。简答题 1.简述细胞内膜性细胞器的化学组成、形态、构造及功能。 2.简述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形态、构造及生物发生。 .什么是细胞内膜系统如何理解。 相对质膜而言,把细胞内的那些构造、功能及发生上相关联的所有膜性构造细胞器统一称为内膜系统。其主要包括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各种转运小泡及核膜构造。 .以信号肽引导蛋白质进入内质网的运输过程为例,说明蛋白质运输分选的机制。 核糖体合成信号肽被胞质中SP识别并结合。蛋白质合成或暂停,SRP识别内质网上的SR受体与内质网膜结合,并介导核糖体锚泊附着于内质网上的通道蛋白移位子上。而SRP脱离并参加再循环,核糖体蛋

15、白质接着合成。与之相连的合成中的肽键通过核糖体大亚基中的中央管和移位字蛋白共同构成的通道,进入内质网腔中,信号肽被内质网内外表的信号肽酶切去,最后核糖体在别离因子的作用下脱离内质网。 第六章4节 线粒体 名词解释 基粒是将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用于使DP磷酸化生成T的关键装置,是由多种多肽构成的复合体,其化学本质是T合酶复合体,也称FF1ATP合成酶。2.F0F1ATP合成酶(同上) 由高能底物水解放能,直截了当将高能磷酸键从底物转移到ADP上,使DP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 假说认为氧化磷酸化偶联的根本原理是电子传递中的自由能差造成H+穿膜传递,临时转变为横跨线粒体内膜的电化学梯度。然后,质子顺浓度梯度回流并释放出能量,驱动结合在内膜上的ATP合酶,催化ADP磷酸化成AP。是指发生在真核细胞的线粒体中,在氧气的参与下,各种大分子物质被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同时将分解代谢释放出的能量储存于T中的过程。 质子穿过F1因子的活性部位时可引起F颗粒的构象变化,导致底物(AP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