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民居生存现状调查③-“川西民居”的困境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1165793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古民居生存现状调查③-“川西民居”的困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华古民居生存现状调查③-“川西民居”的困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华古民居生存现状调查③-“川西民居”的困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华古民居生存现状调查③-“川西民居”的困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华古民居生存现状调查③-“川西民居”的困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华古民居生存现状调查③-“川西民居”的困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古民居生存现状调查③-“川西民居”的困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古民居生存现状调查 “川西民居”的困境 中华古民居生存现状调查 “川西民居”的困境 川西民居,不仅仅是传承川西平原地区文化的实质性载体,更是千百年来这一地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磨合,由历史“优选”出来的最优居住形态。 上图为四川崇州元通古镇。下图为古镇转角楼局部。资料图片 可是,在调查川西民居生存现状的时候,得到了一组这样的数据:拥有0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城区内超过以上的古民居竟不到0座;整个成都平原地区,保存老式川西风格和建筑技艺的民居不超过1处。 老式川西民居与否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古民居是不是成了都市化发展的“绊脚石”?老式民居将来的出路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展开了调查。 “川西

2、民居”算不算建筑流派?“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种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周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 作家梁实秋在散文雅居中对四川民居的描述,也许构成了许多人对四川民居的第一印像。的确,对“雅”的追求,是川西民居的一大特色。 川西民居的布局一般是“一正两偏”,即中间是正房,两边是偏房,呈“凹”字型,在房前屋后一般会种植一圈竹子或有一片菜地、稻田,由于川西地区的乡间一般不打水井,因此离房子不远总有一条水渠。四川人把这样的居住形态叫做“林盘”。开篇所说的

3、不超过100处的保存有老式川西风格和建筑技艺的民居形式,就指的是“林盘”。 袁庭栋是出名的巴蜀文化学者,同步也是成都“历史建筑保护办公室”的顾问,年逾7旬的她对巴蜀老式文化,特别是对四川地区的老式建筑颇有研究。她曾历时五年,在没有任何资金设备的状况下,通过调查走访完毕了成都街巷志,引起极大轰动。“事实上,川西民居的叫法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袁庭栋说。 袁庭栋简介,事实上,川西民居的建筑风格和整个西南汉族地区大同小异,这同四川的移民历史有很大关系。因此把川西民居作为民居的地区分类是可以的,可要作为一种建筑流派来研究,叫法还值得商榷。 “川西民居”正在逐渐消失 历史上,四川多经战乱,加之四川老式的

4、建筑材料不易长存,这使得整个四川地区历史比较长远的古建筑数量不是诸多。 以成都为例,明末清初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撤离四川之时,实行毁城,四川首府一度迁至阆中,直到清康熙年间复迁治成都。因此目前成都的古建筑,最早只能到康熙年间。通过史料可以发现,四川汉族地区从汉代时期到改革开放前的民居建筑形式没有多大变化,而就是改革开放这一二十年,四川民居不管从建筑材料、建筑形式、建筑风格都发生了质的变化。随着都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不少古建筑被拆毁,老式民居特别是古建筑保护岌岌可危。 川西民居的建筑特色一般是以穿斗构造为主,屋面作法是大坡度悬山顶,屋檐出挑跨度大,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川西平原潮湿多雨的自然环境。而

5、到了近代,川西民居更是将西方砖石建筑的作法引入,将西方建筑的柱式、拱券、穹顶等形式与本地老式建筑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一大批艺术水平极高的公馆洋楼建筑。但不像北方的村屯,川西以散居为主的居住形态始终没有变化。 可随着着都市化进程,都市的发展将大量的乡村纳入到都市圈当中,过去川西的建筑构造和居住形态不适应现代化都市发展,都市中保存有老式建筑的历史街区逐渐被“改造”成高楼大厦,只留下点状的古建筑遗迹;而在乡村,农民住进了统一规划设计的集中社区,住进了钢筋混凝土构造的新民居当中,老式的川西民居正在逐渐消失。“一座都市要发展,肯定需要改造,要兴建高楼大厦,但我们与否应当保存那么几片建筑,让后人可以看看此前

6、的样子,这些是我们文化的根,不应当粗暴地拔掉。”袁庭栋满怀忧虑地说。古民居保护路在何方?“越是贵重的东西,只有在它慢慢消失了之后人们才意识到它的贵重。” 成都市青羊区外宣办主任袁平致力于川西民俗研究近年,她说,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我们的老式文化,也开始在反思我们在大步向前的时候丢掉的东西,其中就涉及老式民居和古建筑。 从开始,作为老式历史街区保存较好的青羊区,逐渐开始摸索古民居保护和都市化发展统筹的道路,而宽窄巷子历史街区的打导致为了一种成功的案例。 事实也是这样,通过完善路网、电网、水气管网等基本设施、拆除与整个历史街区整体氛围不相符的建筑,恢复某些历史建筑,并以“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原

7、有建筑进行防火解决和内部现代化生活功能改造,目前宽窄巷子不仅保存下来了原有的历史风貌,更吸引了一大批四川老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驻,形成“川西历史博物馆”的格局。 宽窄巷子的成功案例证明,历史街区不仅没有成为都市化发展的“绊脚石”,反而成了都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而宽窄巷子的成功并没有扭转川西民居濒临消失的困境,记者在走访成都周边的某些古镇古村落的时候发现,像双流县黄龙溪、龙泉驿区的洛带等旅游开发较为完善的某些古镇,无一例外浮现了过于严重的商业化、同质化,苏派、徽派建筑中大量的装饰手法被用在老式民居改造当中,置于其间,让人不知身处何地。 而像在崇州市怀远古镇这样某些比较边远的地方,由于年久失修、风雨侵蚀,加上受51汶川地震和420芦山地震的影响,这里的古民居已经破败不堪,不少精美的古民居被居民整座整座的拆掉,建起了高高的楼房。古民居保护之路在何方? 也许如袁平所说,改造其实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进程,既体现了我们活的追求,又体现人们对于过去历史的依恋。而核心是在这个“千城一面”的时代,在这个改造的过程中,留下我们这个都市原有的生活方式,留下这座都市历史的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