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层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1163599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地层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地震地层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地震地层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地震地层学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地震地层学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震地层学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地层学复习资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震地层学复习资料第一章 地震层序1、地震地层学的概念地震地层学是利用地震资料结合钻井资料、测井资料、露头资料,研究地层的分布及沉积特征,分析盆地的演化史,恢复盆地的古沉积环境,评价石油地质条件的一门边缘学科。2、地震地层学的作用进行等时地层对比;预测沉积环境;古地貌恢复;预测和评价储集岩;预测和评价烃源岩;进行盖层识别和分布预测:识别和预测岩性地层圈闭;预测地层压力。3、地震反射界面代表哪种地层单位界面?为什么?地震反射界面代表年代(时间)地层单位界面。地震反射主要来自层面和不整合面(以及流体界面和断面等),由于不整合面以及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分隔了不同的年代地层单位,所以这就使得地震反射具有

2、年代地层学意义。4、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有何关系,为什么?连续的地震反射相当于地质界面,即层面及不整合面;地震反射与地质界面基本平行,但并无一一对应的关系;地层内岩性的变化只改变波形特征,并不产生连续反射。5、地震层序的概念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由一套互相整合的、成因上有关联的地层所组成,这套地层的顶界和底界都是不整合面以及与之相连接的整合面。6、整一与不整一的概念是什么?(1)整一:是指地层与层序的顶(底)界的原始水平面、倾斜面或不平整面平行。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层序内的反射同相轴与层序顶、底界面平行。(2)不整一:是指地层与层序的顶(底)界的原始水平面、倾斜面或不平整面不平行

3、。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层序内的反射同相轴与层序顶、底界面不平行。7、地震层序顶、底界反射终端模式:削蚀、顶超、上超、下超的概念及成因是什么?(1)削蚀:是指地层对着层序的顶界横向消失,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反射同相轴对着层序的顶界的横向终止,常由侵蚀和构造断裂造成。构造削截:是指由构造断裂引起的地层在层序顶界侧向消失。侵蚀:是指由侵蚀作用而引起的地层对着层序顶界侧向消失。(2)顶超:是指原来倾斜的地层逆倾向对着层序顶界厚度逐渐减小以至于消失,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反射同相轴逆倾向对着层序顶界倾角逐渐减小以至消失。这种反射终端模式是在水平面相对静止的情况下沉积物不能加积、发生过路向前推进而形成的,同时可能存在

4、小的侵蚀作用。(3)上超:是指上覆地层对着一个原始沉积斜面逆倾向超覆。因无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间断,当连续的新地层对先前存在的面超覆时,形成上超。(4)下超:是指上覆倾斜的地层对着一个倾斜的或水平的原始沉积面顺倾向超覆。当因无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间断,连续的新地层对着先前存在的面超覆尖灭时,形成下超。8、顶超和削蚀在地震剖面上有何区别?(1)顶超常出现于陆地与水域过渡处的三角洲顶部。(2)顶超所反映的地层厚度在小范围内变化较大,且地层对着层序顶界逐渐尖灭。而对削蚀来说,被削蚀的地层厚度常常在大范围内稳定,同相轴之间近于平行。(3)顶超常与底超相伴生。(4)顶超的分布范围多半是局部的。而削蚀除了河道

5、下切其范围小但特征明显外,其分布往往是区域性的。9、地震分辨率(力):指的是用地震资料能区分单独地质体的能力。10、垂直、水平分辨率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是什么?(1) 垂直分辨率:指在地震记录上沿垂直方向能分辨的最薄的层厚度是h多少。极限为(/4)。随着深度增大,垂直分辨力降低;另外影响分辨力的一重要因素是频带宽度,频带愈宽,脉冲愈尖锐,分辨力愈高。(2) 水平分辨率:指在地震剖面水平方向上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偏移后剖面上,控制水平分辨力的最重要因素是噪声和空间采样率。第二章 沉积过程中水平面相对变化分析1、海平面相对升降识别标志(1)海平面相对上升:低陆源注入量海进、岸线后退上超;高陆源注入量海

6、退上超;平衡陆源注入量海岸线静止上超。 (这三种情况主要取决于陆源物质的供应速率),利用上超现象,容易识别海平面相对升降,而识别海岸线较困难。(2)海平面相对静止:过路沉积顶超;(3)相对海平面下降:上超点下落;出现削蚀。简而言之,海平面相对上升上超;海平面相对静止顶超;海平面相对下降上超点回落,削蚀。2、海平面相对变化的周期、准周期、超周期的含义(1)周期:指只发生一次海平面的相对上升和相对下降的时间段落。(2)准周期:把一个海平面的相对上升和静止,继之以另一个相对上升而中间无下降的时间段落。(3)超周期:海平面连续上升到比较高的相对位置后,继之以一个或几个大的相对下降而降到比较低的位置,这

7、样一个时间段落。(即两个重大降落之间的连续上升)第三章 速度岩性分析1、层速度:指在层状地层中地震波传播的速度。2、速度岩性分析的作用(1)可以预测碎屑岩地层中的砂岩百分比;(2)可以预测储层的累计厚度及分布范围;(3)计算地层孔隙度等参数;(4)计算地层压力。3、如何利用层速度求取砂岩百分含量?(速度岩性分析流程)地震速度岩性分析共五步:(1)制作单井压实曲线:读取纯砂岩和纯泥岩的速度;制作单井压实曲线;综合砂泥岩压实模型。(2)利用速度谱在无井地区制作压实曲线:合理解释速度谱;正确确定内外包络线的岩性。(3)按层位解释速度谱,并计算均方根速度和层速度;(4)有井地区谱算层速度的校正;(5)

8、计算砂岩指数,并用已知井中已知参数校正:1/v = Ps/Vs + (1-Ps)/ Vsh第四章 定性地震相分析1、地震相、地震相单元、地震相分析的概念(1)地震相:是一个在一定区域内可以确定的、由地震反射所组成的三维单元,其地震参数(例如反射结构、振幅、频率、连续性和层速度)不同于相邻地震相单元。(2)地震相单元:地震相单元反映了该单元内部产生反射的沉积岩的一定的岩性组合、层理、沉积特征。(3)地震相分析:根据地震资料解释环境背景和岩相。2、常见的地震相参数(标志)有哪些?(一)几何参数(标志明显,不易混淆)(1)地震相单元外形及平面分布关系:包括席状、席状披盖、楔状、滩状、透镜状、丘形和充

9、填。(2)单元边界反射结构:就是层序边界反射终端,包括削蚀顶超、整一、上超、下超等。(3)内部反射结构(指反射同相轴本身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个代表的意义)平行与亚平行结构发散结构前积反射结构(地质解释及成因或形成环境)a.S形前积结构:是一系列相互叠置的S形反射形成的前积斜坡模式。(P76)大家自己看书哈!b.斜交前积反射结构:解释为一种前积斜坡模式,在理想情况下由一系列相对陡倾而又互相平行的地层组成,向上倾方向与相单元界面呈顶超关系,向下倾方向是对着地震相单元下界面下超。(P76-78)大家自己看书哈!乱岗状反射结构杂乱反射结构无反射(二)物理参数(特征不明显)反射振幅:反映了反射界

10、面上下地层的波阻抗差异性,分为强、中、弱三个级别。反射连续性:反映了沉积过程的稳定性和后期遭受构造破坏的程度及物性界面的连续性,分为好、中、差三个级别。反射频率:反映了沉积速度、沉积环境、反射界面之间的间隔及流体成分,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三)定量参数:层速度(四)对比参数:地震参数侧向变化。3、地震相单元的特征描述除了根据地震相参数的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外,也可采用地震地层的(A-B)/C标志方式。其中A表示地震相在顶界面上的接触关系,B表示它在底界面上的接触关系,C表示地震相的内部结构。4、礁地震相模式的特征?礁的外部轮廓:礁与围岩之间波阻抗差一般较大,往往具有较大的反射系数,故在剖面上可

11、明显识别出礁的顶部和翼部(丘形);礁翼部的上超;礁侧翼反射模式的变化:礁内部与周围因形成前后,岩性,结构,构造等差异形成不同反射面貌;大陆架边缘礁和堡礁的礁前相和礁后相模式不同;礁边缘的绕射:礁体的边缘通常以周围地层的终止或者内部层理的几何形态的突变为特征,因而这些地方常产生绕射;礁顶的差异压实效应:由于礁体的坚硬骨架,因而其周围的沉积物比礁体更易压实,另外礁体本身为沉积同期的高低,这样上覆地层就成披覆状,但随着远离礁体差异幅度逐渐减小;礁底的速度差异;由于地震波通过不同地层时旅行时间的差异,因而表现为来自同一深度反射界面上同相轴的“上提”、“下凹”现象。礁生长的环境;礁内部一般为断续强反射或

12、杂乱反射结构或空白反射;没有磁异常,可与火山岩区分。5、 河道地震相模式为顶平底凹的单透镜体或经后期压实后为上凸下凹的透镜状。河道顶界特征:由于河道以粗碎屑沉积为主,其上一般为粉砂岩、泥岩、页岩等,因而一般具有良好的反射界面(强振幅,高连续);由于河道粗碎屑沉积从河道中心向两侧迅速减薄以至完全尖灭,因而在后期的差异压实作用下,河道顶界出现上凸现象;河道充填物为黏土岩时,河道顶界因压实稍有下凹。河道底界特征:由于河道是河流下切下伏地层形成的,因而河道沉积与围岩常具有大的波阻抗差,形成连续的强反射;有时由于下切的下伏地层在不同位置地层岩性不同,因而其波阻抗不同,所以形成断续反射;当河道砂体与围岩存

13、在速度差时,同样可出现河道沉积下部同相轴的“上提”、“下凹”现象;河道内部特征:由于河道内部以粗碎屑为主,岩性单一,所以一般反射波不连续或无反射;当有细粒沉积时,反射连续性变好。6、湖盆陡岸环境、湖盆缓坡环境及深湖环境的地震相模式(一)湖盆陡岸环境(1)杂乱(弱反射)地震相模式这种地震相模式在垂直于盆地边界断层方向的测线上,靠近断层一侧为为各种形式的斜方形(如顶窄底宽、顶宽底窄等)、丘形、三角形、锥形的杂乱(或弱)反射分布区,向盆地方向过渡为断续-较连续、中振幅反射。实际上它们是冲积扇、洪积(塌积)锥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2)断续强振幅地震相模式在陡岸断层一侧,可见强振幅断续反射地震相。钻井证

14、实这种地震相为水下扇沉积体。(3)杂乱(或弱反射)-斜交型地震相模式这种地震相模式在靠近断层为杂乱或空白反射,向盆地中心渐变为中强振幅、连续反射,具有斜交、S形与斜交复合型反射结构,顶界整一或顶超,底界向边界方向上超、向盆地方向可见下超现象,可从盆地一侧展布到另一侧,在水流方向为长度远大于厚度的楔形体,垂直水流方向为楔形,平面上为扇、舌状分布,解释为扇三角洲沉积。(4)S形与斜交复合型地震相模式这种地震相模式在水流方向上为S形与斜交复合型反射结构,顶底界分别为顶超、下超,前积斜坡可能有上超,中等振幅连续性好;斜交层视倾角大,在垂直水流方向上为丘形,内部反射为平行或亚平行,向两侧可出现小倾角的斜

15、交反射,解释为盆地陡侧的高能(或偏砂)三角洲。(5)连续强振幅地震相模式这一地震相模式主要发育于湖盆沉积的中晚期,物源区没有大量粗碎屑供应,盆地地形平缓,沉积环境稳定,以细粒陆源碎屑物质与生物灰岩互层沉积为主,从而在地震剖面上形成连续强反射。(二)湖盆缓坡环境(1)短轴强振幅地震相模式这种地震相模式分布于缓坡基底上或层序底部,为强振幅、断续短同相轴,可单独存在,也可沿斜坡或层序顶、底部成雁行或叠瓦状排列。由于地形平缓,水位差小,冲击物不能堆得很高很厚,因而厚度较小,很可能为水进或水退环境下沉积的粗粒冲积扇和(或)滩坝堆积体。(2)上超充填地震相模式 斜坡之上反射层为平行、亚平行结构,中至强振幅,连续性较好,沿斜坡层层超覆,解释为滨浅湖相砂泥岩互层沉积,可能为水进环境。(3)连续强振幅地震相模式 这个地震相模式与湖盆陡岸环境的同类相一样,为生物滩灰岩的反射特征,常分布于浅水斜坡之上的上部地层中,在凸起边缘浅水区、水下岛也有分布;内部反射结构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