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复习提纲 岳麓版必修3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1162359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复习提纲 岳麓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复习提纲 岳麓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复习提纲 岳麓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复习提纲 岳麓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复习提纲 岳麓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复习提纲 岳麓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复习提纲 岳麓版必修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一轮复习必修3复习提纲(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标内容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一百家争鸣:1、概念:众多学派地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家争鸣。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1)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2)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3、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

2、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2)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3)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物质基础。(4)阶级基础:“士”阶层的崛起,“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5)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由“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5.影响(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

3、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儒家学派 孔子创始人1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2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3主张与成就(1)政治主张:“仁”和“礼”:“仁”的学说思想的核心内容:“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目的: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评价:a、 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b、 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c、 “爱人”是有阶级性的。“礼”的

4、学说: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实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哲学思想: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2)对文化教育的贡献: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主张: “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整理文献:孔子: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的论语 孟子继

5、承发展1生平及地位:名轲,战国中期。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2思想主张(1)政治主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民本: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2)伦理观:性善论,主张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丰富完善1生平及地位:(战国)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2主张:(1)政治:施行“仁义”、“王道”和“以德服人”(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认识到人民的强大力量)

6、(3)伦理观:性恶论(4)天人关系:提出“天行有常”和“知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3评价:(1)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时期成为“显学”。(2)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后人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仁仁政仁义政治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二) 道家学派 老子与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老子创始人1.生平:春秋时期楚国人。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

7、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通过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2.基本思想主张:哲学思想:(1)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2)朴素的辨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包含相互对立并可以相互转化的两方面如“长短相依、难易想成、有无相生”、“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反映了消极悲观人生态度 庄子形成与发展1.生平: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2.基本思想主张:(1)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2)“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3)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三) 法家学派 法家的出现及其在各国推行的变法 (1

8、)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时代形势下,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法家政治家和思想家。(2)战国前期的法家人物纷纷在各国推行了变法运动。其中商鞅变法最为有名。(3)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特点。 、 韩非集大成者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1)理论来源:法、术、势三派;道家思想(2)内容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认识论:遵循客观规律行事(3)发展趋势: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4)作

9、用:影响 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和秦朝的治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秦朝的短暂而亡,也暴露了其局限性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四)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1墨家的风气 (特点) 组织纪律严密 刻苦俭朴,自我牺牲 讲求实际功利2墨家的基本主张 (1)墨家思想的主旨:兼相爱、交相利(2)主张: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比较:墨家的 “兼爱”是无等级的爱;而孔子所说的“仁”是有等级差别的爱。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二者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墨家代表

10、的是广大小生产者的利益。(3)评价: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五)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二儒学的兴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焚书坑儒(秦朝) 1 原因:法家思想的影响 2 实质:加强思想控制,强化中央集权 3 影响:是对先秦文化的粗暴否定,儒家思想受到沉重打击并进入低潮(二)罢黜百家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1 原因:(1)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

11、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政治:王国问题 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 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2)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3)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发挥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

12、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特点:外儒内法“焚书坑儒”“罢黜百家”不同点原因秦刚刚统一;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国力强盛;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对儒学态度排斥、打击尊崇手段简单粗暴倡导、劝勉、教化作用儒学发展进入低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相同点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实质文化专制,思想控制作用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2、表现(1)尊儒:肯定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起用儒者参与国政。(2)倡儒: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命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3、影响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也有利于国家

13、统一。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达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儒术就成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科技的落后。太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1、措施中央:创办了太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地方: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2、影响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

14、,扩大统治基础。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科举制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1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确立;隋朝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3特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4影响:(略)三、宋明理学1兴起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到宋代,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2、思想来源:儒学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3、基本特征:把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严密思想体系理学4、理学的发展 (1) 北宋理学的创立;程颢、程颐 (2) 南宋理学的成熟:朱熹、陆九渊(3) 明朝理学发展(发展为心学)陆九渊(南宋)、王守仁程朱理学A、“二程”:程颢、程颐,北宋儒家代表。主张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伦理道德、尊卑等级都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