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口的宏观形貌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1158790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断口的宏观形貌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断口的宏观形貌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断口的宏观形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断口的宏观形貌(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断口的宏观形貌、微观形态及断裂机理按断裂的途径, 断口可分为穿晶断裂和沿晶断裂两大类。 穿晶断裂又分为穿晶韧性断裂和穿 晶解理断裂(其中包括准解理断裂)。沿晶断裂也分为沿晶韧性断裂和沿晶脆性断裂。下面分 别加以讨论。1. 穿晶断口( 1)穿晶韧窝型断口断裂穿过晶粒内部, 由大量韧窝的成核、 扩展、连接而形成的一种断口。 宏观形貌:在拉伸试验情况下,总是先塑性变形,引起缩颈,然后在缩颈部位裂纹沿与外力 垂直的方向扩展,到一定程度后失稳,沿与外力成45方向快速发展至断裂。众所周知,这种断口称为杯锥状断口。断口表面粗糙不平,无金属光泽,故又称为纤维状断口。微观形态:在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断口

2、通常是由大量韧窝连接而成的。每个韧窝 的底部往往存在着第二相(包括非金属夹杂)质点。第二相质点的尺寸远小于韧窝的尺寸。韧窝形成的原因一般有两种形成情况:1 )韧窝底部有第二相质点的情况。由于第二相质点与基体的力学性能不同(另外,还 有第二相质点与基体的结合能力、热膨胀系数、第二相质点本身的大小、形状等的影响),所 以在塑性变形过程中沿第二相质点边界(或穿过第二相质点)易形成微孔裂纹的核心。在应力 作用下,这些微孔裂纹的核心逐渐长大,并随着塑性变形的增加,显微孔坑之间的连接部分逐 渐变薄,直至最后断裂。图 3-41 是微孔穿过第二相质点的示意图。 若微孔沿第二相点边界成核、 扩展形成韧窝型裂纹后

3、,则第二相质点留在韧窝的某一侧。2 )在韧窝的底部没有第二相质点存在的情况。 韧窝的形成是由于材料中原来有显微孔穴或者 是由于塑性变形而形成的显微孔穴,这些显微孔穴随塑性变形的增大而不断扩展和相互连接, 直至断裂。这种韧窝的形成往往需要进行很大的塑性变形后才能够实现。因此,在这类断口上 往往只有少量的韧窝或少量变形状韧窝,有的甚至经很大的塑性变形后仍见不到韧窝。当变形 不大时,断口呈波纹状或蛇形花样,而当变形很大时,则为无特征的平面。韧窝的形状与应力状态有较大关系。由于试样的受力情况可能是垂直应力、切应力或由弯矩 引起的应力,这三种情况下韧窝的形状是不一样的。(2)解理与准解理断口1 )解理断

4、口。断裂是穿过晶粒、沿一定的结晶学平面(即解理面)的分离,特别是在低温或快速加载条件下。解理断裂一般是沿体心立方晶格的 100面,六方晶格的 0001面发生 的。宏观形貌:解理断裂的宏观断口叫法很多,例如称为“山脊状断口”、“结晶状断口”、以 及“萘状断口”等(见图片 3-53)。山脊状断口的山脊指向断裂源,可根据山脊状正交曲线群 判定断裂起点和断裂方向。萘状断口上有许多取向不同、比较光滑的小平面,它们象条晶体一 样闪闪发光。这些取向不同的小平面与晶粒的尺寸相对应,反映了金属晶粒的大小。微观形态: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时,解理断口呈“河流花样”和“舌状花样”。 2)准解理断口。这种断口在低碳钢中最

5、常见。前述的结晶状断口就是准解理断口,它在宏观上 类似解理断口。准解理断口的微观形态主要是由许多准解理小平面、“河流花样”、“舌状花样”及“撕裂 岭”组成。2. 沿晶断口 沿晶断口是沿不同取向的晶粒边界发生断裂。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晶界弱化,使晶界强 度明显低于晶内强度而引起的。造成晶界弱化的原因很多,例如,锻造过程中加热和塑性变形 工艺不当引起的严重粗晶;高温加热时气氛中的 C、H等元素浓度过高以及炉中残存有铜,渗人 晶界;过烧时的晶界熔化或氧化;加热及冷却不当造成沿晶界析出第二相质点或脆性薄膜;合 金元素和夹杂偏析造成沿晶界的富集;另外沿晶界的化学腐蚀和应力腐蚀等等,都可以造成晶 界弱化

6、,产生沿晶断口。(1)沿晶韧窝型断口若第二相质点沿晶界析出的密度很高,或因有一定密度的第二相质点再加上晶粒粗大,都会 发生沿晶韧窝型断裂。沿晶韧窝形成的原因与穿晶韧窝相同。这种断裂的显微裂纹是沿着或穿 过第二相质点成核的。显微裂纹的扩展和连接,伴随有一定量的微观塑性变形。在断口表面可 看到许多位向不同、无金属光泽的“小棱面”或“小平面”。这些“小棱面”或“小平面”的 尺寸与晶粒尺寸相对应(如果晶粒细小,则断口表面上的“小棱面”或“小平面”用肉眼就不 能看到或不明显)。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小校面”或“小平面”,它是由大量韧窝组成的, 韧窝底部往往存在有第二相质点(或薄膜)。石状断口和棱面断口都是

7、沿晶韧窝型断口。另外,偏析线也是一种沿晶韧窝型断口。( 2)沿晶脆性断口在沿晶脆性断口上,几乎没有塑性变形的痕迹或仅看到极少的韧窝。例如,过烧后的断口,就是沿晶界氧化物薄膜发生的一种沿晶脆性断裂。另外, 18-8 奥氏体不锈钢沿晶界大量析出碳 化物后,也易产生沿晶脆断;沿晶界化学腐蚀和应力腐蚀(包括氢脆)后产生的断口,也都是 沿晶脆性断口。属于这类断口的还有层状断口和撕痕状断口等。上面介绍的断口微观形态,是按照断裂的途径来分类的。而实际生产中见到的断口有时往往 是由几种类型并存的混合断口。例如,石状断口中,如果“小棱面”或“小平面”不是贯穿整 个断面,断口常常是沿晶和穿晶混合断口。在实际生产中

8、根据缺陷断口的宏观形貌和微观形态就可以判断出缺陷的类型、缺陷产生的原 因和应采取的对策。例如某厂生产的迫击炮炮尾,在试炮时经常发生折断的情况,经断口试验发现是石状断口, 经选区电子衍射分析确认韧窝底部的析出相颗粒是MnS再结合现场调查认为该缺陷产生的原因是终锻前的加热温度过高,终锻时的变形程度过小造成的。由于加热温度高,使奥氏体晶粒粗 大,并使MnS大量溶入基体,锻后冷却时,MhS沿粗大的奥氏体晶界析出,造成晶界严重弱化所 致,后来改变预制坯的尺寸以增大终锻的变形量,并降低终锻前的加热温度,问题就圆满地解 决了。又例如某厂生产的Cr Ni MoV钢某种大型轴类锻件,在运行中发生的脆性断裂,经断

9、口 检验发现:此类锻件存在有棱面断口。该锻件用的钢是在5t碱性电弧炉中用氧化法冶炼的,锭重 2.2t,锻造加热温度为1180 1200C,保温3h以上,锻后立即送热处理炉进行退火、 扩氢处理,然后进行粗加工和调质处理。 调质后在两端切取试片,作纵向断口检验,发现有棱面断口,棱面断口大多出现在大型锻件的 心部,而锻件边部仍为正常的纤维状断口,金相组织中有沿原粗大奥氏体晶界的析出相的链状 网络。棱面断口的微观形态,韧窝内的析出相为不规则的四边形,呈薄片状,经选区电子衍射 确定为AIN。由AIN的等温析出曲线可见,在约 900C缓慢冷却时,将有大量的 AIN析出。根据上述检验结果分析认为:1 )该C

10、r NiMo-V钢大型轴类锻件,其棱面断口主要是在锻造加热时温度较高,保温时间 过长,在锻后缓冷过程中,固溶入基体的大量 AIN呈薄片状沿粗大的奥氏体晶界呈链状网络析 出,造成微孔聚合型沿晶断裂而形成的。奥氏体晶粒越粗大,析出相密度愈高,晶界弱化愈严 重。2 )锻造高温加热的时间越长,固溶人基体的 AIN 越多,随后缓冷过程中形成校面断口的倾向 越大,因此适当控制锻造加热规范是很重要的。3 )由于AIN在奥氏体区析出峰值的温度约为 900C,其析出相随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 此,采取降低待料温度, 增加一次过冷工艺, 则能加快锻后冷却速度, 减少锻件在奥氏体区 AIN 析出峰值温度的停留时间,因而就能抑制 AIN沿粗大奥氏体晶界的析出。生产实践证明,这是 避免Cr Ni MoV钢锻件产生棱面断口的有效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