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原则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1158168 上传时间:2022-07-22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7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原则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原则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原则(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 言农业技术推广是新科学、新技术应用于农业实践,使之变成现实生产力的最有效的工具。只有它才能更好地直接地把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它才能把农民的需要与科学技术研究、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成果密切地结合起来。当今世界不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为迎接新科学新技术革命,拼命地发展其农业推广事业,东方的日本,西方的德国,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所以一步一步地跨入世界经济强国,其主要经验除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全国人民的素质之外,就是拼命地发展其农业推广事业,提高农民(农场主)的素质,从而迅速发展了其生产力所致。农业推广的实践,英国先于美国约20年,但农业推广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则美国又先

2、开始。1922年美国马立士撰写了县指导员与农民协会一书、1949年凯尔塞与汉尔合著合作农业推广工作、1949年布鲁奈和杨寻宝合著的美国农村与农业推广等书之后,农业推广学立于了科学之林。我国古代舜命后稷(官名)教民稼*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尚少。只有1935年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章之汶、李醒愚合著农业推广一书,同年孙希复编写了农业推广方法和1947年宋希¥编写了中国历代劝农考等书。1949年1986年,没有一所农业高等院校开设农业推广专业或农业推广学课程,没有一个农业研究机构设置农业推广研究所(室、组),没有专门进行农业推广的理论研究。1986年国家教委鉴于农业推广的重要性,委托

3、北京农业大学举办了全国42个院校46位教师参加的农业推广教师培训班。1987年杨世谋编写了农业推广教育概论出版。同时,全国10多个院校开设了农业推广课程,1987年前后,北京农业大学等校先后成立了农业推广专业,1988年开始招生。农业部农机化司、农机推广总站提出中国农机化重点推广技术: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及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及创新应用;大豆机械化生产技术;花生机械化生产技术;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茶叶生产与加工机械化技术;柑橘机械化生产技术;苹果生产实用机械化技术;薯类(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牧草机械化生产及加工技术;节水农业机械化工程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工技术;畜禽

4、养殖机械化及废弃物处理技术应用;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应用;农机具在生产中的节油降耗技术。第一部分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原则、程序和方法第一节 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农业技术推广应当遵循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尊重农业劳动者的意愿,因地制宜,通过试验、示范,经国家、农村集体经济扶持,实行科研单位、学校、推广机构与群众性科技组织、科技人员、农业劳动者相结合,讲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原则。上述原则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须严格遵循的总的原则。具体对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来说,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上述总的原则和范围里,为了保障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

5、最终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般应当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一、需要原则按照行为科学理论,动机是人们行为的推动力,而一切动机都是由某种需要引起的。也就是说,没有需要,动机也就难于产生。这对于我们开展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一)适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我国人多地广,自然条件复杂,作物种植品种和种植制度差别较大,生产发展水平也有较大的差别,各地不可能在同一起点上推广同一种或同一类型的农机具。北方的作业机具南方不一定适用,南方的水田作业机具在北方旱作区也无用武之地。因此,农机具的引进推广首先要考虑到当地的农业生产的需要,就是所推广的每一项技术或机具,必须是农业生产中促进生产力

6、发展的关键技术,适合当地需求。这样这种项目的推广才能得到领导的重视、群众的欢迎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推广工作才能够顺利进行。如小麦精少量播种技术,是小麦单产新突破的关键技术,但由于其播种精度要求高,原有机具难以保证,使这一农业生产技术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山东省农机部门组织有关科研单位进行技术攻关,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研制成功了2BBJ6型和2BBJ3型两种小麦精少量播种机,经过多点试验示范,已在山东普及推广,到1992年底已累计推广7000余万亩,约计增产小麦30多亿千克。目前在全国小麦产区已广泛应用,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由此可见,在推广一项新的农机化技术时,必须结合当地的生产需要,研制和推广农

7、业生产中急需的新机具,解决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适应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机械化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农村经济环境下,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内容、方法等也不应相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农业机械化工作囿于“为化而化”的误区,而作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却未能得到应有的遵循,其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因此,强调推广工作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同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相衔接,这在今天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民收入高,集体经济富裕,劳动力转移多,种植业劳动力相对紧缺,急需机械予以替代,这就应当选择深层次的全过程机械化技术作为

8、推广重点,由于其作业效率高,不仅可以形成农业经营的规模效益,也会取得较好的替代效益;在经济条件适中的地方,可以选择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的作业环节推广实用机械化技术,这样既能解决关键问题,又能为其经济能力所接受;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除推广人畜难以完成和本身经济效益特别高的农机作业项目外,应重点推广以人畜为主的半机械化农具和手工工具,达到花钱少,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如玉米手工套种,不但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而且不能保证应有密度,影响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推广半机械化玉米套种耧,成本较低,买一台玉米套种耧仅花50元左右,又能保证合理的种植密度,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二、可行性原则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可行

9、性原则包括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技术可行性1、技术应是当地先进的。多年的实践证明,推广一项农机化新技术,也就是对农业生产的某些环节进行了一次技术更新,是对传统农业的一次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推广一项新技术,都是当地较以往技术相比先进的。只有是较先进的,才能提高生产水平,推动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例如推广微型水力发电和风力发电技术,使偏僻的山区、草原上用上了电灯,架起了有线广播,使农牧民看上了电视,丰富了文化生活。2、设备应能适应当地生产水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种新式农机具,必须能满足农艺要求和适应当地的生产水平。否则,再先进的农机具也无推广价值。因此,在研制

10、开发新式农机具时,必须了解技术要求和生产水平,然后确定研制开发机具的类型和相应达到的技术指标,进行科研攻关。一种新机具的问世,应先在小范围内进行小面积试验,经过对比试验,考察机械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从而确定机具的适用范围和使用价值。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大面积示范,为全面推广打下基础。所以说,试验示范既是对机具的考核过程,又是验证农机具是否满足农艺要求的过程,更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过程。例如,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必须有适用的播秧机、联合收割机和干燥设备等。如果当前没有相适应的机具,就要提出解决的措施。如插秧机、联合收割机,国内产品不过关,可以先引进国外产品,在试验中吸收和消化,改造成适合我国农村使

11、用的插秧机和联合收割机。如国内外都没有相应的机具,应联合研究攻关,设计新机具,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二)经济可行性这里所说的经济可行性,主要是指农民接受新技术的经济承受能力。农业机械化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广工作与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直接相关联。一项农机具新技术,无论它多么先进,也无论它能够产生多大的效益,但如果农民在经济上承受不了,那么推广工作就将无法进行。正如一个潺弱的病人不能大补特补一样,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也必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三、效益原则坚持效益原则是农机化技术推广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推广工作不注重效益是没有生命力的。(一) 要有利于社会利益的提高一项

12、新技术的推广,经济上是否合算,应从三个方面来衡量:一是经济效益,主要是从投入与产出两个方面来考核。投入和产出都是动态的,受政策,市场价格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很大,在论证中一定要先考虑这些因素动态变化,进行敏感性分析。如池塘养机械化的推广,已立项就要预测鱼苗的价格,饵料价格,成鱼产量和市场成鱼价格的变化,分析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提出最佳经济效益方案;二是代替效益。在新机具推广过程中,由于农业机械的使用,必然节省大批的劳动力,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乡镇企业很多,节省下的劳动力可以转向第二,第三产业,获取更多的收入,替代效益就好。若节省下的劳动力没有出路,反而增加了农产品的成本,推广项目

13、要慎重从事;三是社会效益。应从农作物增产幅度,相关部分的效益,如在推广地膜覆盖机械化技术时,与此有关的地膜和铺膜机的生产单位也可获得效益,节省下来的劳动力投入到其他行业所创造的效益,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农民文化和技术素质方面效益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等5个方面去评价。(二) 要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衡量一个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的生态效益,要从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两个方面来考核,并对其后果的无害性做出评价。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应坚持种养相结合,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相结合,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机构,培养地力,机械化旱作农业推广“整平深耕多蓄水,培肥覆盖保好水,沟播镇

14、压巧用水,科学管理节约水”的经验,既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又可避免水土流失。农田植保作业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都比较好,但带来公害,污染环境。因此,在推广类似项目时,要提出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或者创造条件采用生物技术措施,使用低毒或高效农药,使环境污染降到最低限度。四、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传输给农民,在通过他的亲身操作,辛勤劳动,让新技术,新机具在农村开花结果,产生巨大的物质财富,其实这就是推广工作的的基本目的。但是,对于农民来说,他们经营项目经济效益的高低,作物产量的多少,种植过程投入的多少,这都与他们今后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他们对种植多年的作物,品种和采用的耕作措施都非常熟

15、悉,比较有把握,因此他们大都不会豁然接受新的事物。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技术推广人员,千万不能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推广。在这一问题上,我们要充分吸取以往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而结果得不偿失的深刻教训。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农业劳动者应用农业技术。强制农业劳动者应用农业技术,给农民造成损失的,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可以在其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给与行政处分。从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意义上看,这一规定是十分必要的。事实上,农民才是应用农业技术的主题,只有在农民采用农业技术的主权得到确立的尊重的情况下,技术推广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对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从众守旧心理

16、过重等原因而一时不愿意接受科学技术的情况,推广人员仍然应当通过不懈的推广教育工作,启发和引导农民自觉采用新的技术,如山东省在推广小麦精少量播种机械化技术中尽管以大力宣传这一技术措施可以增产小麦50千克/亩和节约种子3千克/亩,但当技术人员离开后,农民还要重新播种一次,以增大亩播量,在这种情况下,山东各级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不气馁,不压制,而且就近进行了这项技术的试验示范,用事实教育农民,并且大力宣传该项技术的要点,到后来不但广大群众自愿接受和采用,各级政府也在大力抓这项技术推广落实工作,并将其列为考核基层干部工作实际的一项内容。也正是由于遵循了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山东省的小麦精少量播种面积已占全省总播种的1/2左右,从而为该省小麦产量上新台阶做出了贡献。第二节 农机化技术推广的程序为使推广工作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对于新技术推广项目一般都应该遵循以下工作程序:一、项目选择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