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深圳市南山区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1156102 上传时间:2023-12-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深圳市南山区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深圳市南山区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深圳市南山区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深圳市南山区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深圳市南山区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深圳市南山区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深圳市南山区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深圳市南山区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 文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关栏内。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

2、洁,考试结束后,只收回答题卡。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每组都不相同的选项是A方兴未艾/自怨自艾 一念之差/差强人意 屏息/屏风 渐染/逐渐B螳臂当车/安步当车 和盘托出/曲高和寡 颤动/颤栗 舍弃/舍弟C没完没了/没齿不忘 前仆后继/风尘仆仆 隽秀/隽永 称职/对称D半身不遂/毛遂自荐 相形见绌/相机行事 作揖/缉拿 载客/载体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为了在期末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一部分同学经常加班加点学习,打疲劳仗,这是不足为训的。B我读小学的小侄子特别喜欢画画,每到周末,他就在纸上信笔涂鸦,现在,他画的鸟已经栩栩如生了。C这篇文章结构

3、本来已十分严谨,可是编者却无端在中间加了两段,真是狗尾续貂。 D王芳对她的师傅说:“师傅,您的房间宽敞明亮,可惜摆设单调了一点,如果在房间内挂一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以往私有概念对人们是陌生和淡薄的,人们对私有财产的归属普遍缺乏安全感,现在物权法将给私有财产提供法律安全保障。B在当前金融海啸的冲击下,一些中小企业倒闭,他们所缺乏的,一是资金不足,二是技术含量低,三是产品陈旧单一。C. 海上巡航是海事管理机构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国际公约,维护国家主权,保障海上交通安全、防止船舶污染水域的重要手段之一。D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特别是科学技术和造船工业能力的

4、提高,才能够使一个国家有能力建造航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航空母舰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4依次填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语言的时代性和规范性统一是个大课题,我们既要讲究包容,又要注重规范,二者不可偏废。 。 。 。 。 。 。 但同时,也要维护公共领域的语言文字规范,防止语文运用低俗之风泛滥成灾。 比如写小说,那肯定得用新词。 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包括“火星文”在内的语文现象。 同时,语言的应用和发展。也是具有一定的规范的,如果失去规范,也必然带来无序和混乱,妨碍社会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 从语言史上看,语言在其发展历程中常常是兼容并包的,几乎没有任何语言是在自生自长的

5、状态下发展到今天的。 考虑到维护语言表达的多元化与活力,不妨对新词保持宽容的心态,不应干预个人的语言使用。 ABCD二、本大题7小题,共3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陈东,字少阳,镇江丹阳人也。早有隽声,不戚戚于贫贱。蔡京、王黼方用事,人莫敢指言,独东无所隐讳。钦宗即位,率其徒伏阙上书,论:“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缅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言极愤切。明年春,贯等挟徽宗东行,东独上书请追贯还,正典刑,别选忠信之人往侍左右。金人迫京师,李邦彦议与金和,李纲及种师道主战,邦彦因小失利罢纲而割三镇。东复

6、率诸生伏宣德门下上书曰:“在廷之臣,奋勇不顾,以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纲是也,所谓社稷之臣也。其庸缪不才,忌疾贤能,动为身谋,不恤国计者,李邦彦之徒是也,所谓社稷之贼也。”军民从者数万。书闻,传旨慰谕,众莫肯去,喧呼震地。有中人出,众脔而磔之,于是亟诏纲入,遣抚谕,乃稍引去。金人既解去,学官观望,时宰议摒伏阙之士,先自东始。高宗即位五日,相李纲,又五日召东还。未得对,会纲去,乃上书乞留纲而罢黄潜善、汪伯彦,不报。会布衣欧阳澈亦上书言事,潜善遽以语激怒高宗,言不亟诛,将复鼓众伏阙。书独下潜善所,府尹孟瘐召东议事,东请食而行,手书区处家事,字画如平时,已乃授其从者曰:“我死,尔归致此于吾亲。”食已如厕

7、,吏有难色,东笑曰:“我陈东也,畏死即不敢言,已言肯逃死乎?”吏曰:“吾亦知公,安敢相迫?”顷之东具冠带出乃与澈同斩于市四明李猷赎其尸瘗之东初未识纲特以国故至为之死识与不识皆为流涕时年四十有二。(取材于宋史忠义传)【注】中人:这里指宦官。瘗:埋葬。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首四方,以谢天下 谢:向谢罪B金人迫京师 迫:逼近C遣抚谕,乃稍引去 稍:稍微D高宗即位五日,相李纲 相:以为相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邦彦因小失利罢纲而割三镇 不恤国计者,李邦彦之徒是也A. B. 东请而行 军民从者数万 李邦彦之徒是也 乃上书乞留纲而罢黄潜

8、善、汪伯彦C. D. 时宰议摒伏阙之士 乃稍引去7下列句子中,省略部分补充有误的一句是(3分)A宜诛六贼,传首(于)四方B遣抚谕(陈东),乃稍引去C(高宗)未得对,会纲去D(陈东)乃上书乞留纲而罢黄潜善、汪伯彦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蔡京、王黼等六人执掌大权的时候,无人敢指责他们,只有陈东无所畏惧。B陈东为素不相识的爱国将领李纲鸣不平,最终使皇帝恢复了李刚的职务。C皇帝听信谗言,担心陈东鼓动百姓聚集闹事,于是下令抓捕陈东并处死他。D陈东预感朝廷要杀害自己,他镇定自若,平静地安排好家事,慷慨赴死。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4分)顷 之 东

9、 具 冠 带 出 乃 与 澈 同 斩 于 市 四 明 李 猷 赎 其 尸 瘗 之 东 初 未 识 纲 特 以 国 故 至 为 之 死 识 与 不 识 皆 为 流 涕 时 年 四 十 有 二(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早有隽声,不戚戚于贫贱。(3分)译文:以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纲是也,所谓社稷之臣也。(3分)译文:10.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浣溪沙孙光宪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注】蓼岸:开满蓼花的江岸。楚天:泛指今湖北、湘南一带。杳杳:幽远。(1)词的第一句“蓼岸风多橘柚香”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

10、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2)词的上片情景交融,请找出其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并结合全词简要赏析。(3分)11. 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9分,每空1分)(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杜牧阿房宫赋)(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4)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白居易琵琶行)(5)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智慧之书余光中知识爆炸不一定就是智慧增高。我相信,今人的知识一定胜过古人,但智慧则未必。新知识

11、往往比旧知识丰富、正确,但是真正的智慧却难分新旧。知识,只要收到就行了。智慧却需要再三玩味,反复咀嚼,不断印证。如果一本书愈读愈有味,而所获也愈丰,大概就是智慧之书了。据说天路历程的作者班扬,生平只熟读一部书:圣经。弥尔顿是基督教的大诗人,当然也熟读圣经,不过他更博览群书。其结果,班扬的成就也不比弥尔顿逊色多少。真能善读一本智慧之书的读者,离真理总不会太远,无论知识怎么爆炸也会得鱼忘筌的吧。叔本华说:“只要是重要的书,就应该立刻再读一遍。”他所谓的重要的书,正是我所谓的智慧之书。要考验一本书是否不朽,最可靠的试金石当然是时间。古人的经典之作,已经有时间为我们鉴定过了;今人的呢,可以看看是否经得

12、起一读再读。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就我而言,“峨眉山月半轮秋”和“岐王宅里寻常见”,我读了几十年,几百遍了,却并未读厌,所以赵翼的话“至今已觉不新鲜”,是说错了。其实,散文、小说、戏剧甚至各种知识性文章等等,只要是杰作,自然也都耐读。奇怪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遗,却时常一览不尽。相反地,卷帙浩繁、令人读来废寝忘食的许多侦探故事和武侠小说,往往不能引人看第二遍。凡以情节取胜的作品,真相大白之后也就完了。真正好的小说,很少依赖情节。诗最少情节,就连叙事诗的情节,也比小说稀薄,所以诗最耐读。朱光潜说他拿到一本新书,往往选翻一两页,如果发现文字不好,就不读下去了。我要买书时,也是如此。这

13、种态度,不能斥为形式主义,因为一个人必须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反之,文字夹杂不清的人,思想一定也混乱。所以文字不好的书,不读也罢。有人立刻会说,文字清楚的书,也有一些浅薄得不值一读。当然不错,可是文字既然清楚,浅薄的内容也就一目了然,无可久遁。倒是偶尔有一些书,文字虽然不够清楚,内容却有其分量,未可一概抹杀。某些哲学家之言便是如此。不过这样的哲学家,我也只能称为有分量的哲学家,无法称为清晰动人的作家。如果有一位哲学家的哲学与唐君毅的相当或相近,而文字却比较清畅,我宁可读他的书,不读唐书。一位作家如果在文字表达上不为读者着想,那就有一点“目无读者”,也就不能怪读者可能“目无作家”了。朱光潜的试

14、金法,颇有道理。凡是值得读的智慧之书,都值得精读,而且再三诵读。古人所谓的“一目十行”,只是修辞上的夸张。“一目十行”只有两种情形:一是那本书不值得读,二是那个人不会读书。精读一本书或一篇作品,也有两种情形。一是主动精读,那当然自由得很;二是被迫精读,那就是以该书或该文为评论、翻译或教课的对象。要把一本书论好、译好或教好,怎能不加精读?所以评论家(包括编者、选家、注家)、翻译家、教师等等都是很特殊的读者,被迫的精读者。这种读者一方面为势所迫,只许读通,不许读错,一方面较有专业训练,当然读得更精。经得起这批特殊读者再三精读的书,想必是佳作。经得起他们读上几十年几百年的书,一定成为经典了。普通的读者呢,当然也有他们的影响力,但是往往接受特殊读者的“意见领导”。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