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1121170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消化和吸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描述人体消化道的组成。2. 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的过程。3. 尝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3.分析小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其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过程与方法:1. 观察“消化系统组成和功能示意图”认识消化系统的组成器官和功能。2. 通过分组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3. 通过讨论分析,阐述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活波好动,乐于表现,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使他们更乐于接受具 体形象、生动有趣的事物;对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往往不能持续保持注

2、意力。学生具有一定 的生活经验,对人体的消化系统和食物的消化具有浅显的认识,此外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 生了解了食物中的六类营养物质及它们对人体的作用。为学习本课储备了必要的知识。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教学难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四、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在人体的营养一章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课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1) 食物被消化的原因;(2)消化系统的组成;(3)食物消化的过程。教学过程采用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实验观察和讲述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本课根据学生的生活经 历创设“探险”情境,以西瓜

3、子在人体历险为主线,用充满趣味的探险活动展开教学和学习。第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主要采取学生课前自学观察消化系统模式图的方式,让学生主动 学习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课堂展示自学的结果和运用自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第二部分内容,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学习消化液的作用和消化的部位和消化的营养成分等 关键问题;第三部分内容,采用学生展示探究活动的方式,对馒头在口腔里的变化进行学习, 认识消化的过程和两种方式,便于学生分析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部位。五、课前准备(一)教师1. 制作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动画,食物消化示意图,学生实验过 程视频的录制。2. 设计“食物在人体内旅行”的探究手册

4、,指导学生自学课本“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示意图”,完成“探险手册”的第一关的3个任务。3.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活动。(二)学生1. 学生分组,课前由组长负责组织各组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2. 自学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六、教学过程【导入】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吃西瓜时,不小心把西瓜子吞了下去,在 方便时又把它排了出来。学生表演“西瓜子历险记”。问题:那两粒西瓜子能幸运地救出西瓜瓢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回答“西瓜瓢被人体消化分解了,救不了”。教师讲述:食物中的营养,其中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小分子物质直接通过

5、细胞膜被细 胞吸收,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大分子有机物,必须先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才能被细胞吸收 利用。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不能被消化吸收的食 物残渣最终被排出体外。食物在人体内是如何“旅行”的?今天我们就跟着西瓜子一起去探险 吧。教师:以探险任务的形式,展示学习目标【讲授】消化的原因和概念播放: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动画。学生:观察小分子物质可以直接进出细胞,而外界的大分子物质则不能进入细胞。教师讲述: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食物的消化是 通过消化系统完成的。【活动】消化系统的组成探险第一关:危险的旅途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那粒

6、西瓜子都经过了你身体的哪些部位呢?教师谈话:通过课前的学习,哪位同学告诉大家消化系统是如何组成的。学生:说出消化道和消化腺的组成学生展示:(实物投影)消化系统涂色卡,在涂色卡上指出各消化器官。书写板书:消化系统的组成问题1:请你帮助西瓜子找到它历险的路线。学生回答:西瓜子经过了人体的口腔 咽 食道 胃小肠 大肠 肛门等器官。教师讲述:西瓜子经过的路线就是人体的消化道,消化道是人体消化食物,排出食物残 渣的通道。问题2:西瓜子的这些遭遇发生在什么部位?(1)它哪里遇到象轧钢机似的怪物? “滑梯”是什么部位?(2)它在哪里遇到“酸雨”(3)又长又窄的“迷宫”是什么部位?为什么许多物质在这里会神秘地

7、消失?(4)“死胡同”是什么部位?(5)它在什么地方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学生:分组竞赛(每组1号同学)尝试回答,西瓜子经历的部位都是什么?教师:给回答正确的组加10分【活动】消化腺的作用探险第二关:神秘的液体创设问题情境:西瓜子历险途中遇到了许多神秘的液体,它们是什么呢?教师谈话:消化腺通过分泌消化液消化食物。消化液有什么作用呢,请各小组成员分工 合作填写表1“各种消化腺的作用”学生:阅读教材“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示意图”,按要求填写表格。学生:分组叙述(每组一种消化腺)表1填写的内容教师:给回答正确的组加10分提问: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是如何进入口腔的?教师:结合图片,讲述唾液腺通过导管把唾

8、液注入口腔,肝脏和胰腺通过导管把胆汁和 胰液注入十二指肠。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消化腺和导管,以及导管的开口位置。教师谈话:除了胆汁外,其它消化液都含有消化酶,酶是什么呢?教师讲述: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促进物质发生变化的有机物。它具有专一性。如淀粉在唾 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只能被分解为麦芽糖;脂肪酶则只消化脂肪;蛋白质酶只消化蛋白质。胆 汁不含有消化酶,但它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从而增加脂肪酶与脂肪的接触面积,起到 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学生:观察大分子淀粉被分解成小分子的麦芽糖的示意图。教师出示数据:在每天摄入800克食物和1200毫升水的情况下,人体分泌的消化液为: 1500毫升唾液,2000毫升胃液

9、,1500毫升肠液,500毫升胆汁,1500毫升胰液。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指出西瓜子和西瓜瓢走失的部位及其判断的依据。教师:给抢答正确的组加10分【活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险第三关:馒头为什么变甜了?创设问题情境:消化酶能分解食物,是真的吗?教师谈话:把一块馒头放在嘴里细细咀嚼,慢慢你能感觉到甜味。同学们,对此你提出 的问题是什么,你又是如何进行探究的?各组学生:汇报课前探究的思路,展示探究的过程、结果和得出的结论。学生:对各组的探究过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进行评价、指出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和意见, 并分析探究实验的结果,学生讨论:1. 口腔中有什么物质使淀粉发生了分解?2. 牙齿、舌和唾

10、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教师:给抢答正确的组加10分教师讲述:食物消化的过程包括:一方面将食物切断、磨碎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如牙 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作用;一方面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把食物中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 机物,如唾液淀粉酶把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活动】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探险第四关:大胆推测小心求证创设问题情境:在口腔中只有一小部分淀粉被分解为麦芽糖,还未变成可吸收的葡萄糖。蛋白质和脂肪则没有分解。食物通过吞咽进入消化道深处,又是如何消化的呢?提问:1. 食物中的淀粉等糖类在哪个部位被分解成可吸收的葡萄糖,为什么?2. 蛋白质和脂肪在哪个部位被消化分解,为什么?学生:运用消化腺作用

11、的相关知识推测淀粉、蛋白质、脂肪三种物质消化的部位,并陈 述推测的依据。教师演示:“食物消化的示意图”展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消化的部位和消化的产物书写板书: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学生:填写探究手册的第四关中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过程和消化产物。【练习】反馈训练、提升能力1. 解读消化曲线图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教材中的曲线图,反馈学习的效果,训练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学生:分析教材中“技能训练”中的曲线回答问题。教师:给抢答正确的组加10分2. 揭示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1)西瓜瓢会有怎样的遭遇?(2)西瓜子能再次幸运地逃出来吗?它为什么没被消化分解?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西瓜瓢的各成分如何被消化或者

12、吸收。分析西瓜子皮的成分(主 要是纤维素),解释西瓜子为什么没被消化分解。教师结束语:恭喜同学们探险成功!本次探险,你还有什么未解的问题我们继续探究。教学反思本课安排的知识点较多,容量较大,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较高,教学的难度较大。 教师在设计本课时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从课前准备到课堂教学,巧妙 安排教学各环节。本课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以西瓜子历险的故事为线索贯穿课的始终, 以探险闯关的方式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良好的情 感体验。教师采用谈话、讲述、演示、提问、讨论等教学方法,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 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各种展示的平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小组Pk,为 学生参与课堂注入动力。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的过渡和衔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转化教 学内容,使本课有一气呵成的感觉。总之,本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使知识、概念的生成水到渠成,同时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