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1115392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成语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经典成语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经典成语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经典成语故事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经典成语故事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典成语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成语故事(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典成语故事经典成语故事1狐鸣篝火典出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公元前208年),字涉,楚国阳城人。秦朝末年农夫起义的领袖之一,与吴广一同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南)率众起兵,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被抓去当兵,因大雨耽搁了行程,只好起来造反。造反前陈胜请算命先生算了一卦,在白绸子写“陈胜王”塞入鱼腹,半夜在古庙用竹覆盖上篝火,学狐狸叫“陈胜王”,为起义来造势,其次天就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同“狐鸣鱼书”。经典成语故事2一只大老虎肚子饿了,想找什么小动物当一顿点心,正好遇见一只狐狸。大老虎刚要扑上去,没想到狐狸大喝一声,说:“哼,你敢吃我!天老爷派我来掌管大小

2、野兽。你要是吃了我,天老爷可不饶你!”大老虎看狐狸又瘦又小,不大信任他的话,可是听他这么大的口气,又不敢不信任。大老虎这样怀疑不决,早让狐狸给看出来了。他冷笑一声,说:“嘿嘿,你以为我在骗你呀?要是真个不信,你就跟在我后头瞧吧。我走到哪儿,大小野兽见了我就得逃跑。”大老虎想:“这倒真得瞧一瞧。”于是狐狸大模大样地在前头走,大老虎紧紧地跟在后头。山上的鹿呀野羊呀,一望见狐狸后头跟着大老虎,都吓得撒腿就逃。大老虎看了,还以为他们真胆怯狐狸,没想到他们胆怯的正是他自己。“狐假虎威”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假”是“借”。有人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可以说他是“狐假虎威”。故事中说狐狸借大老虎的威严,反过来欺

3、瞒了大老虎,后来用这个成语并没有这层意思。经典成语故事3:出尔反尔:ch r fn r: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冲突。:战国时,有一年邹国与鲁国发生了斗争。邹国吃败仗,死伤了不少将士。邹穆公很不兴奋,问孟子道:“在这次斗争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杀死了三十三个,可是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去舍命的,他们眼看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可恨得很。要是杀了这些人吧,他们人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却又非常可恨。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记得有一年闹灾荒,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山沟荒野之中,壮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粮仓还是

4、满满的,国库也很足够,管钱粮的官员并不把这严峻的灾情报告给您。他们高高在上,不关切百姓的疾苦,而且残害百姓。”孟子在回顾了这辛酸的往事后,接着又说:“您记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的话吗?他说,要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如何对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就要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那些长官了。”孟子最终告知邹穆公说:“所以,大王不要去指责他们、惩处他们。假如实行仁政,您的百姓就会爱惜他们的长官,并且情愿为他们献诞生命。”经典成语故事4:大材小用:d ci xio yng:把大的材料当成小的材料用。比方运用不当,奢侈人才。:故事:南宋闻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父亲在他童年就去世,由祖父抚养成人。辛弃疾

5、曾拜当时闻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并和党怀英两人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有一次,刘瞻问他们两人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们将来打算干什么?”党怀英回答说:“读书为了做官,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我肯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假如做不了官,就回家隐居,学老师的样子写田园诗。”刘瞻听了很兴奋,连连称好,认为他的志向很高洁。辛弃疾却回答说:“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词写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刘瞻听了大吃一惊,要辛弃疾今后不要再说这样荒唐的话。此后,辛、党两人的生活道路迥然不同:辛弃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战场上去,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而党怀英则混迹于金人统治集团,为金人作了一些帮闲乃至帮

6、凶的工作。金人南侵后,辛弃疾组织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在家乡起义。后来,又率领队伍投奔济南府农夫耿京组织的起义军。不久,起义军接受朝廷任命,与朝廷的军队协作作战,打击南侵的金军。但由于倒戈派的排挤和打击,辛弃疾后来曾长期闲居在江西上饶一带。1203年春,才被任命为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这一年,辛弃疾已经六十四岁了。绍兴西郊有一处地方叫三山,当时闻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就在那里闲居。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当时快八十岁了,他的爱国诗句早已为辛弃疾所景仰,因此辛弃疾到任不久,就去探望了这位前辈,两人一起争论国家大事,相见恨晚。陆游听了辛弃疾对形势的分析和统一、全国的设想,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

7、事业上取得胜利。次年春天,宋宁宗降下圣旨,要辛弃疾到京城临安去,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看法。”辛弃疾把这件事告知陆游,陆游觉得这是辛弃疾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机会,为他感到兴奋。为了激励辛弃疾发挥自己的才能,陆游特地写了一首长诗赠给他。诗中写道,“辛弃疾是古代大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萧何一流的人物,现在当浙江东路安抚使,实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激励他为复原中原而努力,千万不要因为受到排挤不得志而介意。六十六岁那年,这位始终是被大材小用的爱国英雄,最终在忧愤中去世。经典成语故事5: 整个吞枣: h ln tn zo: 整个: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味道。比方对事物不加分析思索。:有个自作聪慧

8、的人,听说梨和枣子的药性是“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他想了一会,就得意地说:“我明白了!以后吃梨时,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只咽不嚼。那就既不伤牙齿,亦不伤脾胃。”旁人笑道:“吃梨只嚼不咽还可以,吃枣却难了,整个吞枣,怎么受得了呢?”从前,有个医生向病人介绍梨和枣的性能时说:生梨对牙齿有好处,但对脾有坏处。而红枣正好相反,能健脾,却伤牙齿。这时有个人说:我有一个好方法,吃了这两样东西有益而无害。在吃梨的时候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则不嚼一口将其吞下去。这样以来,既不伤牙,又不伤脾,能一箭双雕。整个:整个儿。这个成语比方学习时不深化理解,生吞活剥。也指对事物不加分析,模糊了事。经典成语故事6物极

9、必反说明: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成语故事:武曌是唐高宗时的皇后,她在高宗死后,就临朝听政,不久,他废了中宗,改立国号叫周,还自称为则帝,就是我们一般称的武则天。当她临朝听政的时候,太子中宗已经长大了,可以处理国家的大事了,但是则帝还是不愿放手。在那个当时,很多的大臣都很不满,纷纷上书劝止;其中有一位叫做苏安恒的大臣,也上了一本奏疏,劝谏则帝。奏疏上说:“太子现在的年纪已经很大了,才德也不错,你却还贪恋着皇帝的宝座,而忘了母子的情分,时间已不能让你拖延下去,我以为上天和百姓们,都是倾向李家的,你现在虽然还平安的坐在皇上的位子,总要知道物极必反,器满则倾的道理

10、吧!”鸌冠子一书曾有“物极必反,命曰环流”这句话,就是说一件事情到了极端的时候,肯定会产生改变,而造成全然不同的结果。小挚友,这是一句劝人的话,含有适可而止,不要过分的意思,和器满则倾是同一个意思。一个人假如太贪心,对于地位和财宝,毫不知足的攫取,人家就会说他“物极必反”。其实这句话也含有一点儿妒意。经典成语故事7晋朝的孙绰年轻时隐居会稽(在今浙江绍兴),游放山水十几年,后来写了篇遂初赋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在章安(在今浙江台州)做官时,孙绰写了篇游天台山赋,说置身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美” 的天台山, 便会“恣语乐以终日,等寂默于不言”,辞致新颖,绘景如画。文章写成后,孙绰拿给挚友范荣期看

11、,并开玩笑说:“你把它扔到地上,应当会发出金石之声。”荣期每读到佳句,总是说:“就应当这么写啊!”当时人都以得到孙绰的文章为荣。“掷地有声”比方文章文辞美丽,语言铿锵有力。(出自晋书孙绰传)掷地有声的意思是: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嘹亮美丽。比方文章文辞美丽,语言铿锵有力。经典成语故事8掘地见母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庄公弟兄二人,母亲武姜因生庄公时难产,因此对他心生厌恶,取名“寤生”,相反对其弟弟叔段却百般宠爱。根据古制,寤生是老大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成为郑国君主。母亲武姜更加心怀不满,想方设法培育叔段的势力,以便强大后取代庄公。于是她就替叔段恳求封地想要制邑(今郑州上街),庄公不同意,武

12、姜又请庄公把叔段封到京襄城(今荥阳),庄公同意了。叔段到京后,称京城太叔,招兵买马,修筑城墙,打算谋反。卿士祭仲发觉后告知了庄公,庄公说:“只要我母亲武姜情愿,有什么关系。”祭仲说:“武姜没有满意的时候,不如早点把他们安置个合适的地方,不然就难应付了。”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等着瞧吧!”郑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叔段认为时机成熟,就和母亲商议谋反日期,武姜作出确定后就回信给叔段,让他马上起兵,自己做为内应。此时,郑庄公早已发觉他俩的阴谋,截获了密信。拿到证据后,郑庄公即派公孙吕率二百辆兵车包围了京襄城,叔段措手不及仓皇逃至鄢陵,又被庄公追杀而被迫逃到共城(今河南辉县)后自杀。这样

13、以来,庄公对姜武更加不满,扬言我俩不到黄泉不再见面。庄公就把武姜送到颍地(今登封颍阳)居住。过了一段时间,庄公有些懊悔,在设宴款待管颍地的官员颍考叔时,颍考叔想和解他们母子的关系,于是在用餐时把一些好吃的东西藏在了袖子里。庄公感到特别惊奇,就问:“这是何意?”颍考叔说:“我母亲常年在乡下没吃过君主赐的饭食,我想给她带一些回去,以表示我的一片孝心。”郑庄公就讲了与自己母亲关系裂开的经过。颍考叔说:“这好办,我们可以掘地道至黄泉,筑成甬道和庭室,在那里,你们不就可以见面了吗?”庄公深感此法妥当,就托付颍考叔办理此事。于是颍考叔快速行动,在京襄城很快挖成了一个地道,请庄公和母亲在那里见面。母子二人见

14、面后抱头痛哭,从今言归于好。这即是闻名“掘地见母”故事的由来。经典成语故事9晋朝时,有一位高校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年轻时的郭象,不仅好学,而且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视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索其中的道理。这使得他学问渊博,对于事情的分析也经常很独到。因此,郭象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了。后来,他又潜心探讨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了深刻的理解。当时,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出去做官,他都一概谢绝,每天只是埋头探讨学问,或者和志同道合的人谈论哲理。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永恒的欢乐,活得充溢自由。但是,又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

15、应了,到朝廷中做了黄门侍郎。到了京城,由于他的学问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他都能说得井井有条,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而且又特别喜爱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兴致勃勃。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非常观赏郭象的口才,他经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意思是说,听郭象说话,就似乎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恒久没有枯竭的时候。后来,人们依据王衍的话,引申出“滔滔不绝”作为成语,用来形容某人能言善辩,讲起话来滔滔不绝。经典成语故事10成语名称:天经地义成语拼音:tin jng d y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主语、定语;指肯定正确。好用性:常用感情色调:中性词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年头:古代成语说明:经:规范;义:正理。肯定正确,不能变更的道理。成语来源: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成语造句:浩然艳阳天第95回:“不劳动不得食,这是新社会的章程,也是天经地义的道路。”天经地义的成语故事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札,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释义“经”指常规,原则“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