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新课标新高考历史教案:必修3 第3讲 宋明理学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1092871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修版新课标新高考历史教案:必修3 第3讲 宋明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精修版新课标新高考历史教案:必修3 第3讲 宋明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精修版新课标新高考历史教案:必修3 第3讲 宋明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精修版新课标新高考历史教案:必修3 第3讲 宋明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精修版新课标新高考历史教案:必修3 第3讲 宋明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修版新课标新高考历史教案:必修3 第3讲 宋明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修版新课标新高考历史教案:必修3 第3讲 宋明理学(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第3讲宋明理学夯 实 基 础【P115】一、程朱理学的背景【基础梳理】背景汉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无法控制人心。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危机。隋唐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宋朝时期:庶民社会来临,儒家需要重新诠释伦理规范。【重难突破】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1)理学的兴起与宋代政治特点密切相关。隋唐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纲常松弛,道德衰微,显然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因此,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

2、而形成。理学的产生,出于儒学家革除时弊,拯救文化,整顿人心,重树人伦与儒家价值,重建儒学道德形而上学的主观努力。理学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2)理学的兴起与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宋代一统政局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哲学本来就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基础,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3)理学的兴起与思想史自身进程密切相关。理学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果实。中国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形成一个重要转折,韩愈倡儒学道统,辟佛、道,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宋代儒学为了与统治建设相适应,儒学道统自然

3、成为其承续的对象。理学也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注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真题演练】【例1】宋代学者李舰说:“民之欲善,盖其天性。古之儒者用于世,必有以教导之,民之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有所主,其于异端,何假及哉?后之儒者用于世,则无以教导之。民之耳目鼻口舌心知百体皆无所主,将舍浮屠何适哉。”对此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D)A揭示了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内在动因B体现当时知识分子对儒学价值的反思C批评“后儒者”对民众的影响力有限D说明佛教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的需要【解析】材料中学者

4、李舰肯定了“古之儒者用于世,必有以教导之”,批判了“后之儒者用于世,则无以教导之”,将“后之儒者”与“古之儒者”相对比,说明其看到了当时儒者存在的问题,从而揭示了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内在动因,即A项正确。李舰对“古之儒者”与“后之儒者”的不同评价,反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对儒学价值的反思,即B项正确。由“后之儒者用于世,则无以教导之”可知,李舰批评当时的儒学对民众影响不像之前那么大,对民众的影响力有限,即C项正确。材料的意思是指出儒学的不足,希望改变,强调用儒家的礼教来排除佛教和道教的干扰,以达到让百姓受教育的目的,而不是认为佛教适合当时的社会需要,即D项错误,故选择D项。二、程朱理学的主张、地位及

5、影响【基础梳理】思想主张主张代表宇宙观伦理观认识论“二程”(程颢、程颐)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掌握天下之理朱熹(理学集大成者)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地位及影响(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重难突破】 宋

6、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家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例如“太极”“天理”“心”等,从而使传统儒学的道德信条式的语录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特别强调义理,其实就是强调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哲学层面上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特点,例如吸收禁欲主义

7、思想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真题演练】【例2】(2014新课标)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D)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解析】“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人性本恶”是荀子的思想,这两项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A、B两项错误;宋明理学家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论,并对其加以发挥,主张先天性善论,认为天命之性善而气质之性恶,因此需要“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错误,D项正确。三、陆王心学【基础梳理】1形成背景(1)南宋理学家陆九渊创立心学。(2)明中期以后,阶段矛盾日益尖锐

8、,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3)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2思想主张主张代表宇宙观认识论(南宋)陆九渊“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明朝)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去掉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性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重难突破】全面认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关系(1)相通之处在内容上是相通的,都承认“理”的存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在道德修养上,二者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学习、教育改变气质,克私去弊,

9、改过迁善,以恢复“善之本性”或“善之本心”。二者的实质目的是相通的,都强调“理”是人所必须追求的,道德修养或人生的目的在于体悟“天理”,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与天理为一。最终目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2)分歧之处在思想内容上:程朱之“理”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力,更具客观性和思辨性;而陆王之“心”则更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简易性。正是这个差异直接导致了这两个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的直接对立。在修养方法上:程朱理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10、,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发明本心”,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真题演练】【例3】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C)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 BC 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朝鲜来华使者认为王阳明的学说“谤辱朱子”,可见他们以程朱理学为儒学正宗,故正确。王阳明的心学是宋明理学的组成部分,故说法错误。宋明理学是宋朝和明朝时期诸家学者为适应当时统治需要而对儒学的发

11、展,故说法错误。朱熹认为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而王阳明心学认为“心即理”,求理方法是“致良知”,故正确。答案为C。【考点延伸】中国古代思想截止宋元时出现的三次大融合我国古代思想到宋元时已出现三次大的融合。第一次,自春秋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经战国“百家争鸣”,秦以法家为治国之道,汉初以道家“无为”思想为治国之道,至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而此时的儒家经董仲舒发展,已融合了法家、阴阳家等多家思想。第二次,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东汉道教兴起,至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吸取儒家和佛教思想观点进行改造,构建神仙体系和等级,为封建统治服务。佛教吸取中国儒家等传统文化,形成禅宗,具有典型

12、的中国特色。第三次即理学的兴起。【真题演练】【例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B)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新儒学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解析】材料中“全新的创造”是指程朱理学区别于传统儒学的新特征或创新之处,理学是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是程朱理学具有独特时代特征和新儒学内涵的真实体现,故选B项。A项是董仲舒新儒学的特征,不

13、选A项。先秦儒家的思想已经具有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不选C项。儒学本身就注重纲常伦理道德,D项不符合“全新的创造”,不选D项。【他山之石】一、岳麓版教材的不同内容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究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二、人民版教材的不同内容1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儒学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2)有益于社会崇文风气的形成。(3)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4)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2北宋五子(1)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2)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3)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4)程颢、程颐: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仁者就是“孔颜之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