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向大地的身影阅读答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1087201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俯向大地的身影阅读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俯向大地的身影阅读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俯向大地的身影阅读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俯向大地的身影阅读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俯向大地的身影阅读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俯向大地的身影阅读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俯向大地的身影阅读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俯向大地的身影阅读答案篇一:2015年武汉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2015年武汉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慰藉(ji) 手不释卷 商酌 阿谀奉承() B 尴尬 栩栩如生(x) 惬意 吹毛求疵(c) C愧怍(zh) 因地置宜 亢(kng)奋 莫明其妙 D耷拉(d)煞有介事冗(rng)杂 前瞻后顾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读史使人_,读诗使人 _ ,演算使人_ ,哲理使人 _,道德使人 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A聪慧 明智深刻精密 B明智 聪慧精密深刻 C明智 深

2、刻聪慧精密 D深刻 聪慧精密明智 3.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12月2日做客上海“文汇讲堂”,针对最近一些网友关于“嫦娥首幅月球图像抄袭美国”的传言作出澄清。 B华尔街本来就要让金价上上下下,大跌之后一定会有小幅反弹,但不排除金价继续下跌,套牢抢购黄金的“中国大妈”的可能。 C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完善食品安全法规,规范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己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 D学校运动会上,我班的参赛选手,大力发挥了敢拼敢搏,再次取得了佳绩。 4. 下面一句话还原到语段中,正确的位置是( ) 它融诗歌艺术与书法艺术于一体,堪称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对联,也称

3、楹联、对子,是由对称的上下两联组成的对偶语句。A名园古楼,常因好联而增 色;客厅书房,也缘佳联而添彩。B红白喜事,对联能抒悲欢之情;访亲送友,对联可寄祝福之意。C邀几个好友,吟联作对,自赏自娱,更有一番情趣。D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印 章 印章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最初是一种征信工具,以后因文人的介入和印纽、印 材的多样化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综合价值的艺术品。 中国印章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在帝尧时期,我国先民就用一种刻有图形的陶拍,来拍打 制成的陶坯,以形成各种美丽的花纹。这陶拍应是中国印章的雏形。据史书记载,黄帝和尧帝都曾有过印章。 印章在我国古时称

4、“印”和“玺”,之后又有章、阻章、图书、记、图记、铭记、宝、戳 子、 关防等别称。说文解字中说“印,执政所执信也,从爪,会意,爪持节,以表信也”,说明了印的用途之一。而周礼中的“凡通货以玺(x)节出入”则是说从事贸易的人,必须持有管理市场的官员所发的玺节。古玺除了标记,凭证作用外,还有“检封”的作用,称“固封玺”, 也称“封泥印”。看来玺在古代有很多实用价值。 据说秦始皇有七枚玺,其中前六枚是国家公章,后一枚是国家最高权力的凭信,是皇帝身 份的凭证。 汉代玺印特点突出。除了皇帝可以用玉玺之外,还扩延到了皇太后和皇后。此外,各诸侯 王用的也称玺,但却不能用玉琢制,是用黄金铸凿而成。汉代还以印章的

5、材质、称谓、钮雕,绶带等来区别官位大小。 魏晋至唐的印章变化明显。因为纸张、布帛的使用,公文、书信等的幅面开始变得较大, 所以印章的形制也愈来愈大。由于印章的体积增大,重量增加,不便佩带, 改盛于匣。印背铸 鼻钮,以便把持铃印。同时,还刻制官名和铸印年月,以防伪造。 宋元时期印章的代表天官印和文人印章,入印文字多为篆体。有趣的是,官印的入印字体 均为屈曲折叠的“九叠篆”,叠数多寡,表现官级的尊卑。 文人印章始于唐代。唐代的文人士大夫曾掀起“斋室印”的私人“闲印”热,常将印铃盖在书画、版本和信札上。至宋代文人印章更为盛行。到元代,文人自己摹写印文,然后交付印工 镌刻,开了文人介入印章艺术的先河。

6、 自王冕以柔而易攻的花乳石为印材后,许多文人不但摹 写印文,而且自己操刀镌刻。 明清时期,印文的撰写与镌刻亡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即篆刻艺术。这是继秦汉以来, 以皇玺和官印为主的印章的第一次高潮之后的又一次高潮,其间不断产生出一些有影响的艺术流 浪。 到了现代,虽然印章迟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出于习惯,在正式文件、信函、证明材料等 的签署处仍需要盖印。激光雕刻等新的制印技术也随之出现,但却少了几许传统中国印的古朴与 艺术感。 5、 根据文意,下列关于印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印章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形式。 B、印章最初是一种征信工具,现在也仍然具有凭信作用 C、

7、印章是古代铃盖在纸张、布帛等物品上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D、印章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有综合价值的艺术形式。 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秦汉时期的印章以皇玺和官印为主,并以印章的材质、称谓等来区别官位大小。 B、为了防伪,魏晋以后的印章不仅增加了体积和重量,还刻制官名和铸印年月。 C、历代官印的入印字体均为屈曲折叠的“九叠篆”,叠数越多,表明官位越高。 D、在文人的参与下,印文的撰写和镌刻逐渐发展成为独特的篆刻艺术。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说文解字和周礼可推知,古玺具有标记、凭证、检封等实用价值。 B、由于纸、帛的使用和公文书信幅面的增

8、大,印章发展的总趋势是形制愈来愈大。 C、文人印章的产生和盛行与文人阶层特有的生活情趣、审美追求等密切相关。 D、随着激光雕刻等新的制印技术的不断发展,印章的艺术性会逐渐消失。 三、(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赈灾钱泳(节选) (清)嘉庆十有九年,江南大旱,地势视无锡为高,被灾尤剧。邑侯齐彦槐尝以事赴乡,窃 见赤地数千里,民间无米炊,爨(cun)无薪,汲无水,恻然忧之。夫官发常平仓谷。平粜(tio) 于民,便矣。然远在数千里之外者,不能为升斗之米来也。故官平粜,但能惠近民,不能惠远民。 殷富之家,以其余米平粜于其乡,远近咸便矣。然无升斗之资者,不能籴(d)也。

9、故民平粜,但 能惠次贫,不能惠极贫。以此,定图赈之法。至今岁三月,计捐钱十有二万四千余缗(mn)矣。 而殷富之家,好行其德,复于其间为粥以赈,城乡设厂十余处,计所捐又不下万数千缗,饥民赖 以全活者无算。呜呼,孰谓人心之淳,风俗之厚,今不若古哉! (钱泳赈灾节选)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组是 A窃见赤地数千里 空无所有 B远近咸便矣 便宜 C好行其德 爱好,喜欢 D但能惠以民 只,仅仅 9、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复于其间为粥以赈 A自以精兵走之 B. 以告先帝之明 C皆以美于徐公 D.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概括和分

10、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嘉庆十九年,江南大旱,无锡因地势较高受灾最严重。邑侯齐彦槐听说后就制定了安排赈灾 的办法。B、为了赈济灾民,官府评价出售粮食,殷富人家也把他们的粮食在乡下评价出售,惠及了那些 较为贫穷的人家。 C、对于那些非常贫穷的灾民,官府为他们募捐,殷富人家则在城里、乡里设粥厂来赈济他们。 D、本文通过赈济灾民的事,表现了钱泳能关心百姓疾苦,全面、深刻地考虑民生问题,同时, 也反映了当时民心的淳朴、民风的淳厚。 四、(14分)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远在数千里之外者,不能为升斗之米来也。 (2) 呜呼,孰谓人心之淳,风俗之厚,今不若古哉! 12.在下

11、列横线处填写相关语句。(8分,每空2分) (1),定不负相思意 。 卜算子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李清照醉花阴 (3_ , 君子好逑。关雎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婵娟”这里指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五、(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 俯向大地的身影 许俊文 这些年来,我的笔下总是很少提到自己的母亲。我觉得至今还没有找到可与母亲般配的文字,就 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由于担心技术水平达不到,而一直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开采。 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我从定远县东部的小镇岱山下车去豆村。沿途的田野,该收割的已经 收割了,眼前

12、的每一块赤裸的土地,就像产后的孕妇似的,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见不到一个来打扰它的人,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 一个老妇人的背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青衣青裤,头上扎着时下很少见到的那种黑色的包巾,右手握着一把小锄,举起,落下,举起,落下?在锄头偶尔停顿的间隙,从翻.起的泥土里捡起一点什么,随手丢进身旁的篮子里,再继续翻着泥土。当我走近,才认出是母亲。我小声地叫了一声妈,她愣怔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急忙丢下手里的锄头,想立即站起来,可是挣扎了几次,最后还是在我的协助下才完成了那个简单的动作。母亲的两个膝盖处粘满了泥土,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替母亲轻轻地扑打,扑着扑着,眼泪就出来了。

13、母亲是一个惜粮如命的人。她三岁就跟着外婆讨饭,至今她的左腿还有当初被恶狗咬伤留下的疤 痕;七岁下地给东家割麦子,饿极了就搓生麦粒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的两个女儿相继被饥饿夺去了生命。粮食在母亲的眼里比什么都金贵。记得小时候,我家的粮食总是不够吃,为了能够从工分以外多获得一点粮食,母亲请铁匠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每到秋天,当队里的花生、红薯、胡萝卜收获之后,她就叫我到地里翻找遗落的果实。虽然如今的生活早已改变,父母的生活费用也由儿女们全包了,可母亲依然是一个拾穗的人。是如今村里唯一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母亲总感叹道,人哪,最容易忘本,只要三顿饱饭一吃,就记不得挨饿的滋味了。 前年秋天,父亲

14、打电话说母亲病了,我匆匆忙忙赶回豆村,只见瘦弱的母亲睡在床上蜷作一团, 我上前握住她枯瘦的手,粗糙得扰如一截干枯的树干。父亲唠叨着,他说牛喘气那块水稻田你是知道的,烂泥深得连牯牛都拔不动腿,我叫她不要去拾(稻穗),她非不听?母亲微微地睁开眼,下意识地剜了父亲一下,父亲便不再吱声了。这时我发现母亲的床边码放着一堆稻子,我一下全明白了。 母亲托人把拾来的稻、麦拿到镇子上去卖,再把卖来的钱放在一个小木匣里,就等着过年了。 母亲喜欢过年,过年时儿孙们就像归巢的小鸟,一个个都从很远的地方飞回来了,这时母亲会打开那只木匣子给大家发压岁钱,发一个,说一句,这是地里拾来的。当我的儿子接过压岁钱时,扑通一声双膝

15、跪地,深深地磕了三个头。我想,儿子的头,既是给母亲磕的,也是给土地磕的,尽管他离土地已经很远了,但他的生命里却流淌着土地的血脉。 在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总是在我的眼前晃动,朦胧中,她佝偻的身影离土地似乎 更近了? (选自散文2010年第9期,有删改) 13. 仔细阅读文章,概括出母亲“惜粮”的具体事件。(4分) 我回乡时,母亲正在地里捡拾遗落的稻穗。 前年秋天,母亲因在水稻田里拾穗而染病。 14仔细品读下面语句,结合其中的比喻手法说说它的表达效果。(4分) 我觉得至今还没有找到可与母亲般配的文字,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由于担 心技术水平达不到,而一直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开采。 15.本文的文题是“俯向大地的身影”,文章结尾又有“朦胧中,她佝偻的身影离土地似乎更近了?”,你认为应该怎样理解这里的“俯向大地”?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