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淮南煤矿企业文化生态文化_煤矿企业文化理念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108678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淮南煤矿企业文化生态文化_煤矿企业文化理念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3年淮南煤矿企业文化生态文化_煤矿企业文化理念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3年淮南煤矿企业文化生态文化_煤矿企业文化理念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3年淮南煤矿企业文化生态文化_煤矿企业文化理念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3年淮南煤矿企业文化生态文化_煤矿企业文化理念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淮南煤矿企业文化生态文化_煤矿企业文化理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淮南煤矿企业文化生态文化_煤矿企业文化理念(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淮南煤矿企业文化生态文化_煤矿企业文化理念 淮南煤矿企业文化生态文化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煤矿企业文化理念”。 淮南煤矿企业文化生态文化 一、理念 1、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环境自律,趋利避害,化害为利。 2、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可以统一于发展循环经济。 3、大的生态环境治理坚持地企统筹,政府主导,规划优先。 4、环境收益要大于或等于环境投入。 5、大尺度空间、长时间跨度地解决好资源枯竭矿区和山川河流问题。 6、修复与开发并重,围绕开发搞修复。 7、多栽树就是减排。 8、生态环境治理遵循环境自恢复规律,多用中医调理方式,少用外科手术方式,顺其自然,宜

2、林则林,宜水则水,返璞归真。 9、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四同步”,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经营。 二、文化现象 1、城市荒地变成了城市绿肺,提供了市民休闲的场所。 2、工业废弃地成为了最佳宜居地。 3、泉大资源枯竭矿区治理形成了理念文化、技术文化、体制文化,影响了煤矿生态环境治理的思路,推动了国家相关政策、矿区生态建设和生态教科书建设的发展。 4、推动了淮河中段治理思路的创新,探索了国家能源基地和河流安全利用的新模式。 5、设立了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推动了矿区生态保护和利用的国际交流。 6、提高了所在地煤炭城市的整体生态价值、环境价值和城市品位。 三、成果 1、“泉大”

3、资源枯竭矿区生态环境修复与开发。 淮南市东西长南北窄,主城区分布在舜耕山两侧。“泉大”资源枯竭矿区南倚舜耕山,正好位于主城区中间地带。“泉大”面积22平方公里,东西走向约8公里,是1903年开采并已报废30年的老矿区,形成大面积的“城市荒地”。 从2023年开始,进行生态修复和开发。目前,已完成10.4平方公里,包括生态修复7.2平方公里,开发利用3.2平方公里,还增加了2.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地。使“城市荒地”变成以“山、水、林、居”为特征的最佳宜居环境,成为城区中间地带的“绿肺”。这在全国煤炭城市中不多见,也是本省省辖市仅有。市民到此休闲游玩,扶老携幼,络绎不绝,资源枯竭矿区反倒成了一幅独特

4、的风景画。 “泉大”工程预算总投入100亿元。其中环境修复与生态恢复13亿,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8亿,产业整合退出及居民拆迁安置20亿,棚户区及居民住宅区进行改造建设59亿。 “泉大”生态修复技术路线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尺度空间、长时间跨度地治理修复。不是外科手术式,而是中医调理式;不是西方油画式,而是中国山水画式。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林则林,充分尊重环境自身的选择与恢复能力,犹如根雕一样,因势修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不 搞奢侈性建筑,追求田园风光。 生态修复,恢复植被,使修复的水体、绿地与舜耕山林形成一个整体;修复水系,恢复水脉,留住地表水,停采地下水,使水系联通,变死水

5、为活水;广植林木,修复植被;保持塌陷区农田自然生态,形成田园风光;对部分工业遗址等适当加以保护和利用;把舜耕山以北、洞山东路以南建设成为城市交通线、绿色风景线、文化景观线。 目前,水库生态区、山林生态区、湿地生态区三个“精品区”基本完工。老龙眼水库生态区是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2023年获国土资源部立项批准。通过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生态重建的面积达到609.9亩,减少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促进了土地增值(地价纯增值3.6亿元)。老龙眼水库生态区配套亭、台、桥、休闲会所等建设内容,使修复工程不仅提高了老龙眼景区的自然价值,使其更具有观赏性、可游性,已经成了一个开放式的城市公园,为打造宜居矿城提

6、供了一个样本。 大通湿地生态区是大通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2023年获国土资源部立项批准。经过修复,恢复了自然的生态,山林与湿地相映成趣,树木主要品种有刺槐、麻栎、侧柏、枫杨、合欢等几十个品种。名贵品种有黄檀、银杏、香樟、木瓜、杜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这里已成为连接南、北主城区的绿色纽带。 洞山生态区是舜耕山山脉的一部分,经过治理,长期遭受破坏的山体和生态得到修复,生态区建成后使山体的地形地貌、植被得到了修整,四季常青,成为非常难得的城市中心绿色景观。 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坚持开发与修复并重,适度开发,以开发养生态。开发活动遵循城市总体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完全从宜居、大气、经得

7、起历史检 验的角度设计。棚户区改造及商住开发376万平方米,其中老龙眼约76万平方米,洞山约116万平方米,大通约184万平方米。 企业本着“绿色、植树、自然、简单”原则,以植被恢复为主体,在全矿区大力实施绿色工程。从2023年起,绿色工程累计投入2.5亿元,新增绿化面积204.6万平方米。目前,矿区拥有15平方公里林地,其中,有8.5平方公里树龄50年以上、类似原始森林的山林。矿区绿化覆盖率由2023年的30.7%提高到34.6%。 2023年6月,时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德铭视察“泉大”后称:“为淮南乃至中国恢复了一块绿地,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2023年9月,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

8、验室揭牌。 “泉大”为中国煤矿环境修复和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积累了经验和技术,推动了地方政府和国家在资源枯竭矿区大面积治理方面法律、法规和政策上的创新,并已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不久前,第九届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的与会专家,专程参观考察了“泉大”,给予很高评价。 2、平原水库建设。 淮河是中国五大河流之一,淮南矿区位于淮河中游两岸。统筹处理好两淮亿吨级煤炭基地建设和淮河中游治理的关系,至关重要。近年来,淮南煤矿坚持动态看淮河、动态治淮河、动态用淮河,利用淮河中段3000平方公里天然洼地,治淮水系,加上采煤沉陷区,建设具有减洪、除涝、灌溉、水资源利用、改善生态环境等功能的蓄洪与水源工程,建成平原水

9、库,使滔滔淮河水从入海为安到把水留住。 淮南建设平原水库条件得天独厚,沉陷区域内水系发达,矿区总体地势低洼,天然洼地多,煤层群开采地表沉陷时间长。目前,采煤沉陷区积水面积 59平方公里,库容2亿立方米。预计2023年达113平方公里,库容6亿立方米。2030年达195平方公里,库容13亿立方米。最终沉陷区积水将形成面积104平方公里、最大积水深度20米、库容100亿立方米的特大型天然湖泊。平原水库建成后可在区域内发挥重要作用。减洪,有效改善“上游拦蓄能力不足,中游行洪不畅,下游出路不足”的治淮难题。除涝,通过调度和控制,积水沉陷区可以与淮河、茨淮新河以及沙颍河等相互补给。水资源利用,2023年

10、可灌溉耕地约10万亩,供工业用水量为1.5亿立方米。2030年可灌溉耕地约14万亩,可供工业用水量为1.8亿立方米。同时新增蓄水量也可作为饮用水,留住了宝贵的水资源,大大提高工农业和城市用水保障。改善生态环境,大型水面的形成可显著调节区域内小气候,水库浅水区域可以建设成人工湿地,美化环境、净化水质。 建设平原水库,对国家来说,使淮南这个国家级能源基地可以充分发挥作用,为淮河中段洼地治理找出一条新路子,用正常投资的17就可以建成一个同等规模的蓄洪与水源工程,实现煤炭、土地、淡水三个紧缺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企业来说,能够保持正常开采生产,解放淮河水系压煤量,有利于人员搬迁安置。经过统筹,无论国家和企

11、业都可以避免重复投资造成的浪费。 目前,相关工作已实质性启动,废弃上下六方堤,年均减少堤坝加固维护费用1000万元左右。移址重建济河闸,解放可采煤量近3000万吨。西淝河南堤退建工程,2023年一期竣工,二期启动。淝左堤下采煤可行性论证报告已经编制完成,正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平原水库充分释放两淮亿吨级煤炭基地生产能力的作用已经显现。 淮南煤矿企业文化管理文化 淮南煤矿企业文化-管理文化一、理念1、管理体制:煤矿实行垂直管理,电力、房地产、港口等实行深度产权管理。2、领导层和机关部门主要职责:衔接市场,组织创新,制度建设,服务监管. 淮南煤矿企业文化安全文化 淮南煤矿企业文化瓦斯文化一、理念(一

12、)一般安全理念1、安全上必须万无一失,否则一失万无。2、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发展之功抵不了安全之过,效益之功抵不了安全之过。3、工伤事故. 淮南煤矿企业文化科教人才文化(推荐) 淮南煤矿企业文化科教人才文化一、理念1、何以解忧,唯有技术;何以生忧,唯有技术。2、集团公司和矿两级总工程师任同级行政常务副职。3、始终追求瓦斯治理、建井技术、地压治理. 未来企业文化=生态文化+人本文化 一、生态文化源于环境绿色理念当今时代,全球环境资源面临巨大压力,如何应对?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节能型社会,是世界潮流,也是我国国情的需要。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 未来企业文化=生态文化+人本文化 未来企业文化=生态文化+人本文化当今时代,全球环境资源面临巨大压力,如何应对?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节能型社会,是世界潮流,也是我国国情的需要。绿色经济是可持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