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大自然的语言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1082095 上传时间:2023-10-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6、大自然的语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6、大自然的语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6、大自然的语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6、大自然的语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6、大自然的语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大自然的语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自然的语言 导学案主备:王卫东 二次备课:陈陇楠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班级: 组名: 姓名: 审核:【学习目标】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科学知识。2、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学会快速筛选信息。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学习重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学习难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

2、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2.走近作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一、 预习导学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竺可桢()萌发( )翩然( )候鸟( )孕育( ) 簌簌 ( ) 连翘( ) 忌讳( )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悄然无声( )草长莺飞 ( ) 周而复始( ) 衰草连天( )2、下列

3、黑体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草木荣枯周而复始风雪载途形影不离A光荣又充满形态B茂盛又充满形体C光荣复习载重形状二、自主学习3、思考下面问题。(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三、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4、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语言生动的(体裁)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 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 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 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 的重要意义。5、相关知识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6、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好处?四、课堂检测7、解释下列词语翩然

4、: 簌簌: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8、本文按什么顺序说明9、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一、自主学习10、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或作用。(1)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2)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二、合作探究(小组学习)11、精读课文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1

5、2、细读第l段立春过后周而复始,品味语言的生动性。三、知识延伸(课堂检测)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什么是智力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像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

6、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角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绉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14、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15、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16、第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_、_17、第二段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1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16、本文对“智力”作了五种解释。请说出你最赞同其中的哪一种,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写下来。四、质疑问难: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难要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的,请把它写下来。五、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