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简答题0001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108209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简答题000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传染病学简答题000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传染病学简答题000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传染病学简答题000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传染病学简答题000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简答题000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简答题000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有何区别? 答: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朊毒体、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 或蠕虫) 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属于感染性疾病。 而感染性疾病亦由病原体引 起,但不一定有传染性,在感染性疾病中有传染性的疾病才称为传染病。2、传染病感染过程有哪些表现? 答: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就开始了感染过程。感染过程可表现为下列五种形式, 即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上述五种 表现形式中,一般来说,以隐性感染最为常见,显性感染最容易识别。3、在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是怎样的? 答:机体的免疫应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

2、和转归起着重要作用。免疫应答可分为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与破坏的保护性免疫应答和促进病理生理过程及组织损伤的变态反应两大类。 保护性免疫应答又分为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应答两类。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进入体内异物的一种非特异性清除机制, 包括天然屏障 (如皮肤、 粘 膜及其分泌物的外部屏蔽,以及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内部屏障) 、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如补体、溶菌酶、纤连蛋白、各种细胞因子) 。特异性免疫是指由于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 产生的免疫,包括由 T 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由 B 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4、特异性免疫在抗感染中有何作用? 答:特异性免疫是指由于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

3、 由于不同病原体所具有的抗原绝 大多数是不相同的,故特异性免疫通常只针对一种传染病。感染后的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 而且是主动免疫,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免疫应答,分别由T 淋巴细胞与 B 淋巴细胞来介导。细胞免疫:致敏 T细胞与相应抗原再次相遇时,通过细胞毒性和淋巴因子来杀伤病原体 及其所寄生的细胞。在细胞内寄生的细菌(如结核杆菌、伤寒杆菌) 、病毒(如麻疹病毒、 疱疹病毒)、真菌(如念珠菌、隐球菌)和立克次体等感染中,细胞免疫起重要作用。T 细胞还具有调节体液免疫的功能。体液免疫:致敏 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即转化为浆细胞并产生能与相应抗原结合的抗体,抗菌性抗体、中NK 细胞)

4、的杀伤作即免疫球蛋白。 由于不同抗原产生不同的免疫应答,抗体又可分为抗毒素、 和(病毒的)抗体、调理素等,可促进吞噬作用,促进天然杀伤细胞( 用,抑制粘附作用等。抗体主要作用于细胞外的微生物。乙肝1试述传染病的预防答案: 传染病的预防主要针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来采取措施,即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管理传染源: 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 (参考最新修订的 传染病防治法) 、对有传染性的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对接触者进行检疫或预防、对病原携 带者进行治疗或隔离或教育、 对感染动物进行处理; 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起主导作用的传 播途径,如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改善环境卫生,

5、消灭传播媒介,采取消毒措施等; 保护易感人群: 增强体质以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 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主动或被动特 异性免疫力。2.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与免疫应答的作用答:病原体的主要作用包括: 1.侵蚀力; 2.毒力; 3.数量; 4.变异性。机体免疫应答包括由天 然屏障、吞噬作用、 体液因子等组成的非特异性免疫以及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组成的专门 针对各种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 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可分为有利于机体的抵 抗病原体入侵与破坏的保护性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和促进病理生理过程 及组织损害的变态反应(特异性免疫应答)两大类。3. 病原体在机体内发展的阶段

6、性和引起机体组织损伤的机制 答:病原体在机体内的发展阶段性包括:1.病原体的入侵门户; 2.机体内定位; 3.排除途径。不同传染病的病原体在上述三个阶段可以不同。 病原体引起组织损伤的方式可以是多种方式 的综合,包括: 1.直接侵犯; 2.毒素作用; 3.免疫机制。其中免疫机制最常见,直接侵犯最 少见。1试述 HBV DNA 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1答案要点 HBV DNA 定量检测对于判断病毒复制程度,传染性大小,抗病毒药物疗效等 有重要意义。诊断方面: HBV DNA是HBV存在最直接的依据; HBV DNA是HBV复制的标忐; HRv DNA是患者具有传染性的标志;对血清学标志起补充诊断作用

7、:.HBeAg( )/抗HBe(+)乙型肝炎(前C区变异);b. HBsAg()乙型肝炎(s区变异);C.低 水平感染,如单项抗 HBc(+) 乙型肝炎。治疗方面:作为用药指征,HBV DNA是决定是否用抗病毒药的重要因素;用于疗效预测,一般情况下,HBV DNA低滴度(载量)的患者,抗病毒药的疗效较好;用于疗效评估, HBV DNA 是目前判断乙肝抗病毒药物疗效最敏感的指标。2. 试述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及其对抗病毒治疗效果的预测意义。2. 答案要点(1) 基本病变:肝细胞变性:气球样变和嗜酸性变。肝细胞坏死:点状坏死,灶状坏死.碎 屑状坏死.桥接坏死,融合坏死。炎症细胞浸润。纤

8、维化。(2) 慢性肝炎分级、分期标准(3) 预测意义:G2S2(第一级第二期)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 低于G2S2效果欠佳:高于G2S2 不适合抗病毒治疗。3. 试述重型肝炎主要的临床表现。3答案要点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高于171umol / L :肝进行性缩小,肝臭;出血倾向,PTA低于40% :腹水、中毒性腹胀;精神神经系统症状(肝性脑病):有定时、 定向障碍,计算能力下降,精神异常,烦躁不安,嗜睡等。早期肝昏迷可出现扑翼样震颤; 肝肾综合征:出现少尿甚至无尿,血尿素氮升高等。4. 试述典型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4. 答案要点典型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分为三个期。黄疸前期:持续约57

9、天。 表现为畏寒、发热、疲乏及全身不适等。消化系统症状有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腹 胀、腹痛和腹泻等。术期可出现尿黄。此期已可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尤其是转氨酶的升高;黄疸期:可持续 26周。黄疸逐渐加深,尿色加深如浓茶样,巩膜和皮肤黄染,约2周到达高峰. 而黄疸前期的症状好转。 部分病人可有大便颜色变浅、 皮肤瘙痒、心动过缓等肝 内阻塞性黄疸的表现。体检常见肝大,质地软,有压痛及叩击痛。部分病人有轻度脾大; 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肝脾大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5. 试述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5. 答案要点 干扰素能抑制 HBV DNA 的复制.使用的指征为: HBV 在活动性复制

10、中: 肝炎处于活动期,但胆红素水平应在正常范围; HBV DNA 血清定量水平较低。用法: 500 万u/次,隔天肌注一次,疗程半年至一年;核苷类药物能较好抑制HBVDNA复制,目前常用拉米夫定(Lamivudine)。用法:100mg/次.每天一次,疗程至少一年。拉米夫定的 使用应严格掌握适应征, 必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使用过程中应定期 (间隔 12个月) 复查肝功能和病毒学指标。.试述重型肝炎的治疗。6答案要点 强调卧床休息:静脉点滴葡萄糖,补充维生素c、K1 。可静脉输注人血清白蛋白、新鲜人血浆等。注意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止和纠正低血钾;(2)促进肝细胞再生:可选用肝细胞生长因

11、子或胰高血糖素-胰岛素(G-I)疗法等;并发症防治:防治出血:输入新鲜血浆或 凝血因子复合物以补充凝血因子;使用泵离子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或H2 受体药物,如雷尼替丁、 法莫替丁等预防消化道出血。 使用止血药物; 消化道大出血时可使用环状十四肽(施他宁)或八肽合成类似物的生长抑制素及输入新鲜红细胞。防治肝性脑病:a.氨中毒的防治:予低蛋白饮食; 口服氟哌酸抑制肠道细菌;口服乳果糖浆酸化和保持大便通畅;静脉使 用乙酰谷酰胺或谷氨酸钠降低血氨。b 恢复正常神经递质: 左旋多巴静脉点滴或保留灌肠。C.维持氨基酸比例平衡:每天予肝安250ml50Oml静脉滴注。d.防治脑水肿:用甘露醇快速静脉点滴.必

12、要时加用呋塞米; 防治继发感染:重型肝炎常伴有肝胆系感染、原发性 腹膜炎等。 治疗可选用半合成青霉素如哌拉西林、 二或三代头孢霉素如头孢西丁、 头孢噻肟。 有厌氧菌感染时可用甲硝唑或替硝唑。 合并真菌感染时, 应加用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 防 治肝肾综合征: 避免引起血容量降低的各种因素; 少尿时应扩张血容量, 可选用低分子右旋 糖酐、血浆或白蛋白;使用扩张肾血管药物,如小剂量多巴胺,可增加肾血流量;应用利尿 药物如使用呋塞米等;(4)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和肝移植:ALss目的是替代已丧失的肝功 能,延长病人生存的时间。肝移植用于终末期肝病如晚期肝硬化和肝衰竭病人。 18、简述各型肝炎的病

13、原学诊断。答:甲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在血清中检出抗HAV IgM,或急性期抗 HAV IgG阴性,恢复期转为阳性,可确诊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血清 HBsAg、HBeAg、HBcAg、HBV-DNA、抗HBC IgM当中有一项阳性, 肝组织 HBeAg 和/或 HBsAg 或 HBV-DNA 阳性, 可诊断为现症 HBV 感染, 是否为乙型肝炎 或何种临床类型乙型肝炎取决于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肝组织学检查。丙型肝炎:具备急、慢性肝炎临床表现,而同时抗HCV-IgM、抗HCV-IgG或HCV RNA阳性,可诊断为丙型肝炎。丁型肝炎: 具备急、 慢性肝炎临床表现, 有现症 HBV 感染, 同时

14、血清 HDAg 或抗 HDIgM 或高滴度抗 HDIgG 或 HDV RNA 阳性, 其中一项阳性或肝内 HDAg 或 HDV RNA 阳性可确 诊。戊型肝炎: 具备急性肝炎临床表现, 同时血清抗 HEV IgM 或抗 HEV IgG 阳性可诊断戊型 肝炎。17、试述重型肝炎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特征。答:病因:各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诱因: 妊娠、 过度疲劳、 精神刺激、 饮酒、 应用损肝药物、 合并细菌感染、 有其它合并症、 手术等。临床表现及特征:1急性重型肝炎:发病多有诱因;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 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 黄疸迅速加深,有出血倾向、中毒性鼓肠、肝臭、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

15、发病二周内出 现H级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可出现严重感染、肝肾综合征、大出血等并发症;PTAV 40%,胆酶分离,胆红素轻重度升高。2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病多有诱因;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有出血倾向、中毒性鼓肠、肝臭,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腹水;二 周以上至24周内出现H级以上肝性脑病和 /或脑水肿;晚期可出现严重感染、 肝肾综合征、 大出血、脑水肿等并发症; PTA V 40%,胆红素正常上限 10倍,胆固醇、胆碱脂酶、 白蛋白降低。/或临床表3. 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和 现;重肝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病多有诱因。急性出血热 1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1答: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断依据是: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季节,病前2个月有疫区野外作业及留宿,或有与鼠类接触史。临床表现:有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三红征”、三痛征 ”、皮肤搔抓样或条痕样出血、肾脏损害。典型患者出现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 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实验室检查:血液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尿液出现显著蛋白 尿和膜状物;病毒抗原和特异性 IgM 抗体阳性,特异性 IgG 抗体双份血清效价升高 4 倍以 上; RT-PCR 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