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1081758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1. 总则 1.1 为促进高性能混凝土的工程中合理应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1.2 本规程适用于普通混凝土结构;不适用于轻骨料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沥青混凝土、水工大体积混凝土和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结构。1.3 1.4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于建设工程时,除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1 高性能混凝土 采用常规材料和生产工艺,具有混凝土结构所要求的各项力学性能,并且具有高耐久性、高工作性和高体积稳定性的混凝土。 2.2 混凝土的耐久性 混凝土在所处工作环境下,长期抵抗内、外部劣化力因素的作用,仍能维持其

2、应有结构性能的能力。 2.3劣化现象 由内、外部劣化力因素引起的混凝土结构性能随时间逐渐降低的现象。2.4外部劣化因数导致混凝土和混凝土结构性能降低的外部环境原因。2.5内部劣化因数导致混凝土及混凝土结构性能降低的内在原因。2.6 容许劣化状态 随着混凝土结构性能降低而出现的劣化状态中,尚能满足结构正常使用要求的最低性能状况。 2.7 混凝土的工作性 混凝土适宜于施工操作、满足施工要求的性能的总称。 2.8 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 混凝土在初凝后,能抵抗收缩或膨胀而保持原有体积的性能。 2.9 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混凝土强度和受力变形性能的总称。 2.10 矿物微细粉 平均粒径不大于10m、具有潜在

3、水硬性或火山灰活性的矿物质粉体材料。 3. 基本规定 3.1高性能混凝土必须具有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必须满足结构承载和正常使用功能的要求。 3.2高性能混凝土应针对混凝土结构所处环境和预定功能进行耐久性设计。应选用适当的水泥品种、矿物微细粉,以及适当的水胶比,并采用适当的化学外加剂。3.3处于多种劣化因数综合作用下的混凝土结构宜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根据混凝土结构所处的环境条件,高性能混凝土应满足下列一种或几种技术要求:1 水胶比不大于0.38;2 56d龄期的6h总导电量小于1000C;3 300次冻融循环后相对动弹性模量大于80%;4 胶凝材料抗硫酸盐腐蚀试验的试件15周膨胀率

4、小于0.4%,混凝土最大水胶比不大于0.45;5 混凝土中可溶性碱总含量小于3.0kg/m3。3.4 高性能混凝土在脱模后,宜以塑料薄膜覆盖,保持表面潮湿,进行保湿养护。4. 原材料 4.1 水泥 在一般情况下高性能混凝土不得采用立窑水泥。高性能混凝土采用的水泥必须符合下列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 1)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 175 2)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 1344 3)复合硅酸盐水泥GB 12958 4)中热硅酸盐水泥 低热硅酸盐水泥 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GB 2005)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GB 7484.2 骨料 4.2.1高性能混凝土采用的细骨料应选

5、择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中、粗河砂或人工砂。其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的规定。 4.2.2配制C60以上强度等级高性能混凝土的粗骨料,应选择级配良好的碎石或碎卵石。岩石的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之比不宜低于1.5,或其压碎值Qa宜小于10%。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5mm。且宜采用15-25 mm和5-15 mm两级粗骨料配合。 粗骨料中针片状颗粒含量应小于10%,且不得混入风化颗粒。粗骨料的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碎石和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的规定。4.2.3在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碱活性骨料。当骨料中含有潜在的碱活性成分时

6、,必须按附录D与附录E的规定检验骨料的碱活性,并采取预防危害的措施。 4.3 矿物微细粉 4.3.1矿物微细粉宜采用硅粉、粉煤灰、磨细矿渣粉、天然沸石粉、偏高岭土粉以及其复合微细粉等。4.3.2所选用的矿物微细粉必须对混凝土和钢材无害。4.3.3所选用的矿物微细粉应符合下列标准的质量要求: 1)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J146,且宜选用级粉煤灰;若采用级粉煤灰时,应先通过试验证明能达到所要求的性能指标,方可采用;2)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3)用于水泥和混凝土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4)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 18736; 5)混凝土与砂浆用天

7、然沸石粉JG/T3048;6)天然沸石粉在混凝土与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JGJ/T112; 4.3.4高性能混凝土中,矿物微细粉等量取代水泥的最大用量宜符合下列要求: 1 硅粉不大于10%,粉煤灰不大于30%,磨细矿渣粉不大于40%,天然沸石粉不大于10%,偏高岭土粉不大于15%,复合微细粉不大于40%。2 当粉煤灰超量取代水泥时,超量值不宜大于25%。 4.4 化学外加剂 4.4.1 高性能混凝土中采用的外加剂,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GB50119的规定,并对混凝土及钢材无害。所采用的减水剂宜为高效减水剂,其减水率应不低于20%。 4.5 拌合用水

8、 4.5.1 高性能混凝土的拌合和养护用水,必须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拌合水标准JGJ63的规定。 5. 配合比设计 5.1 一般规定5.1.1 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应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要求,确保其施工要求的工作性、以及结构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5.1.2 耐久性设计应针对混凝土结构所处外部环境中的劣化因素的作用,使结构在设计使用年限内不超过容许劣化状态。 5.2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5.2.1 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配强度应按下式确定: fcu,o fcu,k+1.645 (5.2.1) 式中:fcu,o混凝土试配强度(MPa); fcu,k设计强度标准值(MPa); 混凝土强度标准差,

9、当无统计数据时,对商品混凝土可取= 4.5 MPa。 5.2.2 高性能混凝土的单方用水量不宜大于175 kg/m3;胶凝材料总量宜采用450 600 kg/m3,其中矿物微细粉用量不宜大于胶凝材料总量的40 %;宜采用较低水胶比;砂率宜采用37 %44 %;高效减水剂掺量应根据坍落度要求而定。 5.3 抗碳化耐久性设计 5.3.1高性能混凝土的水胶比宜按下式确定: (5.3.1) 式中:水胶比(%); C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cm);碳化区分系数,室外为1.0,室内为1.7 ; t设计使用年限(年)。 5.4 抗冻害耐久性设计 5.4.1冻害地区可分为微冻地区、寒冷地区、严寒地区。应根据冻

10、害设计外部劣化因素的强弱,按表5.4.1的规定确定水胶比的最大值。 表5.4.1 不同冻害地区或盐冻地区混凝土水胶比最大值 外部劣化因素水胶比(W/B)最大值微冻地区寒冷地区严寒地区0.500.450.405.4.2 高性能混凝土抗冻性(冻融循环次数)可采用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GBJ82规定的快冻法测定。应根据混凝土的冻融循环次数来确定。耐久性指数与抗冻性关系按下式确定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指数,并符合表5.4.2的要求: (5.4.2)式中:Km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指数。N混凝土试件冻融试验进行至相对弹性模量等于 60 %时的冻融循环次数; P参数,取0.6 。表5.4

11、.2 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指数要求混凝土结构所处环境条件冻融循环次数抗冻耐久性指数Km严寒地区3000.8寒冷地区3000.600.79微冻地区所要求的冻融循环次数0.065.4.3高性能混凝土抗冻性也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试验方法GBJ82规定的慢冻法测定。5.4.4受海水作用的海港工程混凝土的抗冻性测定时,应以工程所在地的海水代替普通水制作混凝土试件。当无海水时,可用3.5%的氯化钠溶液代替海水,并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GBJ82规定的快冻法测定。抗冻耐久性指数可按式(5.4.2)确定,并应符合表5.4.2的要求。5.4.5受除冰盐冻融作

12、用的高速公路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桥梁混凝土,其抗冻性的测定可按附录A的规定进行。测定盐冻前后试件单位面积质量的差值后,可按下式评价混凝土的抗盐冻性能: (5.4.5)式中: Q3单位面积剥蚀量(g/m2);M试件的总剥蚀量(g)A试件受冻面积(m2)设计时,应确保混凝土在工程要求的冻融循环次数内,满足Q31500g/m2的要求。5.4.6高性能混凝土的骨料除了按4.2节的规定外,其品质尚应符合表5.4.6的要求。 表5.4.6 骨料的品质要求 混凝土结构所处环境细骨料粗骨料吸水率(%)坚固性试验质量损失(%)吸水率(%)坚固性试验质量损失(%)微冻地区3.5103.012寒冷地区3.02.0严寒

13、地区5.4.7对抗冻混凝土宜采用引气剂或引气型减水剂。当水胶比0.30时,宜掺入引气剂。经过试验检定,高性能混凝土的含气量应达4 5 的要求。 5.5抗盐害耐久性设计 5.5.1 抗盐害耐久性设计时,对海岸盐害地区,可根据盐害外部劣化因素分为:准盐害环境地区(离海岸2501000 m),一般盐害环境地区(离海岸50250 m);重盐害环境地区(离海岸50 m以内)。盐湖周边250 m以内范围也属重盐害环境地区。 5.5.2 高性能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宜小于胶凝材料用量的0.06 ;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规定。 5.5.3 在盐害地区,高耐久性混凝土的表面裂缝宽度宜

14、小于c/30(c混凝土保护层厚度,mm)。 5.5.4 高性能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扩散性,应以56d龄期、6h的总导电量(C)确定,其测定方法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根据混凝土导电量与抗氯离子渗透性,可按表5.5.4进行混凝土定性分类。表5.5.4 根据混凝土导电量试验结果对混凝土的分类 6h导电量(C)氯离子渗透性可采用的典型混凝土种类20004000中中等水胶比(0.400.60)普通混凝土10002000低低水胶比(0.40)普通混凝土5001000非常低低水胶比(0.38含矿物微细粉混凝土500可忽略不计低水胶比(0.30)含矿物微细粉混凝土5.5.5 混凝土水胶比应按混凝土结构所处环境条件采用(表5.5.5)。 表5.5.5 盐害环境中混凝土水胶比最大值混凝土结构所处环境水胶比最大值准盐害环境地区0.55一般盐害环境地区0.50重盐害环境地区0.455.6 抗硫酸盐腐蚀耐久性能设计 5.6.1能满足抗硫酸盐腐蚀混凝土采用的水泥,其矿物组成应符合C3A含量5、C3S含量5的要求;其矿物微细粉应选用低钙粉煤灰、偏高岭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