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普知识整理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1072803 上传时间:2022-07-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科普知识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海洋科普知识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海洋科普知识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海洋科普知识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海洋科普知识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洋科普知识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科普知识整理(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洋科普展区1. 海洋国土版块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其中内水和边水水 域约470万平方公里,东部和南部海岸线1. 8万千米,海域分布大小岛屿7600多个, 台湾岛为最大岛屿,面积为35798平方公里,我国与14国接壤,与8国海上相邻。2. 海洋地貌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海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延 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万千 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大洋最深点11,033米,位于太平 洋马里亚纳海沟,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 844. 43米)。(1)海

2、底河流海底河流,是指在重力的作用下,经常或间歇地沿着海底沟槽呈线性流动的水流。英国利兹大学研究团队于2010年7月底使用遥控潜艇对土耳其附近海床进行 扫 描,发现了黑海的海底河流。这条海底河流的流速为每小时6. 4公里,河水流量每秒钟 高达2. 2万立方米。按照流量计算,这条海底河流是泰晤士河的350倍,比欧洲最大河 流莱茵河大10倍。这是截至H前为止,发现的唯一一条活跃的海底河流。其河水来自 地中海,经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最后进入黑海。海底河流也像陆地河流一样,能够冲出深海平原。只是深海平原就像海洋世界中 的沙漠一样荒芜,这些地下河渠能够将生命所需的营养成分带到这些沙漠中来。因此, 这些海下河

3、流非常重要,就像是为深海生命提供营养的动脉要道。英国科学家2010年7月底在黑海下发现一条巨大海底河流,深达38米,宽达800 多米。按照水流量标准计算,这条海底河流堪称世界上第六大河。像陆地河流一样,海 底河流也有纵横交错的河渠、支流、冲积平原、急流其至瀑布。(2)海底山脉大洋底部存在世界上最长的山系。这个事实直到十九世纪后期才被人类发现。 1866年,在铺设横越大西洋的海底电缆时,发现大西洋底的中部水浅而两侧水深。第 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为了偿还债务,梦想从海水中采金。于是建造了一艘流星 号考察船远赴大西洋考察作业。结果黄金没有找到,却收集了一大批珍贵的海洋资 料。他们用超声波装置对大西

4、洋底探测的结果显示,大西洋底有一条从北到南的海底 山脉。山脉的高点露出海面形成了亚速尔群岛、阿松森群岛。1936年,美国学者尤因 和希曾首先提出,全球大洋洋底纵贯着一条连续不断的全长达6.4万公里的中央山 系,乂叫做大洋中脊。中央山系比大洋盆地高约1到2千米。中央山系的宽度约为 1000到2000千米,最宽处可达5000公里。大洋山系的总面积约占海洋总面积的30%o 其中,大西洋山系北起北冰洋,向南呈S形延伸,在南面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与印 度洋山系的西南支相连。印度洋山系的东南支向东延伸与东太平洋山系相连。东太平 洋山系北端进入加利福尼亚湾。印度洋山系北支伸入亚丁湾、红海与东非内陆裂谷相 连

5、。大西洋山系向北延伸到北冰洋,最后潜入西伯利亚。洋底山系全长可以绕地球一圈 半。经过细致测量,人们发现大洋中脊上有一条1到2千米宽的裂谷。为了揭开海底 的地质演变奥秘,人们曾经多次下潜到大洋中脊的裂谷中进行实地勘测。在1972年到 1974 年期间,法国和美国的科学家在地质学家勒皮雄的领导下,使用深潜器观测到了大 洋中脊的裂谷。珊瑚礁海岸珊瑚礁海岸是造礁珊瑚、有孔虫、石灰藻等生物残骸构成的海岸。珊瑚礁海岸, 依其特征可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岸礁通常紧贴岩岸发育,宽儿白米至上千米,好像一条花边镶在海岸上。它一般 紧靠陆地发育分布,构成一个位于海面下的平台,对岩岸起了保护作用。波浪斗不过 造礁珊瑚

6、的增长,对有岸礁保护的岩岸当然就更无能为力了。红海、桑给巴尔岛和我 国的台湾、海南岛就有岸礁分布。堡礁分布在离岸一定距离的海域中,山堤状珊瑚礁构成,沿海岸线总方向延伸, 它像一条长堤一样,环绕在海岸的外围,而与海岸间隔着一个宽阔的浅海区或者隔着 一个泻湖,泻湖深度在2000米以上。世界上最著名的堡礁是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我国 的南海诸岛和澎湖列岛也有堡礁分布。环礁是出露于海面上、高度不大的珊瑚礁岛,外形成花环状,中央是个礁湖,湖 水浅而平静,平均深度约为45米,而环礁的外缘却是波涛汹涌的大海。环礁在三大洋 的热带海域均有分布,我国南海诸岛中,不少岛屿即是由环礁组成的。珊瑚礁海岸的分布很广,最多的

7、地方是太平洋中部和西部、澳大利亚的东岸和北 岸,巴西的东岸以及红海沿岸,我国的南海诸岛,这种海岸的分布也不少。(4)海底火山火山喷发的现象,是地壳下面的岩浆冲出地壳时造成的。山于地球内部温度彳艮 高,压力极大,所以岩石在800C以上的高温下会变成通红的炽热液体,随着温度的 提高,岩浆产生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可以施放出有毒气体,好像水中的气泡一样上升到岩 浆表面破裂。这就是人们看到的岩浆沸腾的样子。火山喷发的时候,岩浆从地下喷发 出来,汇成一条沸腾的河流奔涌向询。直到岩浆逐渐冷却,形成玄武岩或者橄榄石。海底火山起初只是沿洋底裂谷溢出的熔岩流,以后逐渐向上增高。大部分海底火 山喷发的岩浆在到达海面之前

8、就被海水)令却,不再活动了。所以,人们从来没有真正看 到过海底火山爆发的景象。至多,只是看到海底的熔岩泉不断冒出新的岩浆形成新的火 成岩。美国一个潜水探险队的两个成员,曾经冒着生命危险探索夏威夷群岛火山。在水 面下100英尺的深度,他们拍摄到了不断从海底火山口流出的熔岩河流,沿着火山的山 坡向更深的海底奔腾而下,而周用的海水温度被加热到100C以上。如果没有先进的潜 水设备,他们根本就不可能靠近海底的岩浆。海底火山在喷发中不断向上生长,会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岛。1796年,太平洋北部 阿留申群岛中间的海底,火山不断喷发,熔岩越积越多,儿年后,一个面积30平方 公里 的火山岛就出现在海面上。在距离澳

9、大利亚东岸约1600公里的太平洋上,有一个小 岛,叫做法尔康岛。1915年这个小岛突然消失,但是,11年后它乂重新冒出海面。原 来这就是海底火山喷发和波浪作用造成的。(5)海底热泉1979年的一天,在加利福尼亚湾的外太平洋海底,美国科学家比肖夫博士等人乘 坐邙可尔文号潜水器向深海下潜,当他们下潜到2500米接近海底时,看到一幅十分 奇异的景象:蒸汽腾腾,烟雾缭绕,烟囱林立,好象重工业基地一样。经过仔细观察,他 们发现在烟囱林中有大量各种生物生存,他们基本上围绕着烟囱生存。烟囱里冒出 的烟的颜色大不相同。有的烟呈黑色,有的烟是白色的,还有清淡如暮霭的轻烟实际上,海底热泉的活动并不一定形成烟囱。早

10、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在 红海发现了许多奇异的现象,比如水温和盐度偏高,接着就出现了高温卤水。1967年, 在一处海渊中发现了在热泉周围形成的海底多金属软泥。从此,揭开了人类研究现代热 液矿产资源的新篇章。1988年,我国科学家与德国科学家联合考察了马里亚纳海沟。他 们通过海底电视看到,在水下3700米左右的海底岩石上有枯树桩一样的东西,它高2 米,直径50到70厘米不等,周边还有块状、碎片状和花朵状的东西,在这些喷溢海底热泉的出口处,沉淀堆积了许多化学物质,他们采集了 1000公斤的岩石样品,主要是 黄褐色,间杂黑色、灰白色、蓝绿色。经过化学分析和鉴定,人们确认这就是海底热泉 活动的残

11、留物,叫做烟囱。它们大多是硫化矿物。除了大量铜、锌、镭、钻、银外,还 有金、银、钮等贵重金属。更加令人吃惊的是,在那些活动热泉附近,其至聚集了大量 的人类不曾认识的新生物物种。这些,都需要今后人类的艰苦努力去探索。3. 海洋水文海水温度、盐度、海流、潮汐、海浪、透明度、水色、海发光、海冰以及海洋一 大气相互作用等。(1) 潮汐潮汐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 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是沿海 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古代称白天的河海涌水为“潮”,晚上的称为“汐”,合称为“潮汐”。(2) 洋流洋流乂称海流,海洋中除了山

12、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 模流动。引起海流运动的因素可以是风,也可以是热盐效应造成的海水密度分布的不均 匀性。前者表现为作用于海面的风应力,后者表现为海水中的水平压强梯度力。加上地 转偏向力的作用,便造成海水既有水平流动,乂有垂直流动。其中盛行风是风海流的主 要动力。海浪海浪是发生在海洋中的一种波动现象。我们这里指的海浪是山风产生的波动,其 周期为0. 5至25秒,波长为儿十厘米到儿口米,一般波高为儿厘米到20米,在罕见的 情况下波高可达30米以上。海浪可分为风浪、涌浪和近岸浪3种。“无风不起浪”和“无风三尺浪”的说法都没有错,事实海上有风没风都会出现 波浪。通常所磨拳擦掌

13、海浪,是指海洋中山风产生的波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波。 无风的海面也会出现涌浪和近岸波,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无风三尺浪”的证据,但实 际上它们是山别处的风引起的海浪传播来的。广义上的海浪,还包括天体引力、海底地 震、火山爆发、塌陷滑坡、大气压力变化和海水密度分布不均等外力和内力作用下,形 成的海啸、风暴潮和海洋内波等。它们都会引起海水的巨大波动,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海 上无风也起浪。(4)海雾海雾是海面低层大气中一种水蒸汽凝结的天气现象,因它能反射各种波长的光,故 常呈乳白色。雾的形成要经过水汽的凝结和凝结成的水滴(或冰晶)在低空积聚这样两个 不同物理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还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

14、凝结时必须有一个凝聚核, 如盐粒或尘埃等,否则水汽凝结是非常困难的;另一个是水滴(或冰晶)必须悬浮在近海 面层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4. 海洋灾害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海洋灾害主要有灾害性海浪、海冰、赤潮、 海啸和风暴潮;与海洋与大气相关的灾害性现象还有“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台风等。(1)风暴潮成因:风暴潮是山台风、温带气旋、冷锋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 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乂称“风暴增水”、“风暴海啸”、“气象海啸”或 “风潮”。风暴潮会使受到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正常潮位。如果风暴潮恰好 与影响海区天文潮位高潮相重叠,就会使水位暴涨,海水涌进

15、内陆,造成巨大破坏。危害:会引起沿海水位暴涨,海水倒灌,狂涛恶浪,泛滥成灾。最大风暴潮:1992年8月28 B至9月1日,受笫16号强热带风暴和天文大潮的 共同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发生了 1949年以来影响范围最广、损失非常严重的一次风暴 潮灾害。潮灾先后波及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天津、河北和辽宇等省、 市。风暴潮、巨浪、大风、大雨的综合影响,使南自福建东山岛,北到辽宇省沿海的 近万公里的海岸线,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袭击。受灾人口达2000多万,死亡194人,毁 坏海堤1170公里,受灾农田193. 3万公顷,成灾33. 3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90多亿 元。(2)台风成因:一是要有广阔的高温

16、、高湿的大气。热带洋面上的底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 主要决定于海面水温,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26C-27C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 度内的海水水温都要高于26C-27C;二是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 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 能不断加强;三是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 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 中心结构;四是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 成。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 纬度以上的洋面上。危害:台风的破坏力主要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 、强风台风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