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每逢佳节倍思亲》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1061914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评《每逢佳节倍思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评《每逢佳节倍思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评《每逢佳节倍思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评《每逢佳节倍思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评《每逢佳节倍思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评《每逢佳节倍思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评《每逢佳节倍思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评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语国标本三年级上册 的一篇课文,它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创 举,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是一种古诗教 学的新课型。吕老师在教学中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 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弓I导学生层层剥茧般地展开了与文本的对 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融情感悟,了解诗歌写作的背景和缘由, 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悟诗情。本课作为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研讨课,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 的核心理念,即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我们发现, 刚开始上课时,学生

2、是有些拘谨的,但随后我们能却分明地感受到学 生的状态越来越积极主动了,学生的情感越来越真挚细腻的,学生的 思维越发活跃开放了,学生的发言更为精彩个性了,这和吕老师合理 的教学设计、巧妙的点拨引导是分不开的。本课主要有以下亮点:一、以题入手,分层研读,诗文相融,感受诗境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 吕老师先引导学生初悟课题,从字面上去理解这行诗,接着引导学生 再悟课题,感受文意。她以课题为线索,抓住了课题中的关键词,来 分层引导学生研读故事。首先抓佳节,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有关 词句,抓住一大早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等关键词语,感受人们欢度重阳 佳节时的热闹快乐。再抓思亲,

3、引导学生抓住 15岁和已经两年了感 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 探究他思亲的原因,明白他 是触景伤情,所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接着引导学生感受王维是如 何思亲的,抓住思绪万千,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通过登高 远眺、头插茱萸、总要、手挽着手感悟王维的兄弟情深和往日相聚的 快乐,又抓住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 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 将文意与诗境对应 起来。这样的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学生不知不觉 中入境妙悟,升华着内心的情感,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 值得一提的是,吕老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共设计了四次让学生朗读

4、课题,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对课题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动情,说明他 们的理解感受在不断深化,思想情感在不断升华。吕老师还能有意识 地巧妙地引导学生读出课文语言中蕴含的丰富的形象, 她常常在问学 生: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这样看似 简单的提问,却蕴藏着一个老师的教育智慧,因为她真正尊重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给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空间, 可以让原本凝 炼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精彩的交流感悟中变得有血有肉, 丰满形象,体 现了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建构性。二、联系生活,激活情感,展开想象,体验诗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重在抒情,所以引领学生真正走 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息

5、息相通,是学生能动情诵 读诗文,理解诗句含义的前提。吕老师在教学中一方面用自己充沛的 情感感染着学生,另一方面采用了联系生活的方式, 来激活学生的情 感体验。为了引导学生入境地体会人们登高游玩时的兴高采烈,吕老师就问学生:你有没有和家人一起登高的经历, 你们会说些什么?做 些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一下子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自然 而然地移情入境,读出了人们欢度重阳的快乐。帮助学生体验诗情、 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 让学生想得更 远,悟得更深。为了使学生体会王维的思亲之情,吕老师创设了几种 特定的情境,她用低沉深情的语调说:王维 15岁那年,离开家乡, 独自去京城

6、长安考状元,直到 21岁才考取功名,这么多年,每当吃 饭时,餐桌前只有一个人,王维心里怎么样?天凉了,抚摸着身上的 衣服,看着那又细有密的针脚,心里在想谁?生病了,如果在家里, 有父母兄弟无微不至的照顾,可是现在怎么样?通过这样的想象, 学 生对王维的思亲之情便有了更鲜活形象的感受。三、创设情境,动情诵诗,理解诗意,品味诗韵在学生了解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创作的完整情景后, 吕老师出示了全诗,告诉学生:我们读书要把自己放进课文,现在, 你就是小王维,来吟诵自己刚刚创作的诗歌吧。孩子总喜欢把自己假 想成某一兴趣的角色,他们有着很强的角色表演热情,听说老师让他 当诗人王维,马上就来劲儿了,加上

7、有了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 生的动情诵读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他们一个个抑扬顿挫地朗读着自己 创作的诗,俨然把自己当成了小王维,我注意到最后一个穿黄棉衣的 女孩更是读得摇头晃脑,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 在学生 朗读全诗后,吕老师又以角色采访地形式追问:小王维,你有什么感 受?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相机巧妙地指点关键词的含义,为下一环节讲述诗意作准备。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时,吕老师又创设了一个非常精 彩而富有趣味的情境:王维写完了这首诗,把诗给了客栈的客人看。 一位客人说:&squo;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 诗句写得真好,你能给我解释解释意思吗?另一位客人也说:& sq

8、uo;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写的是什么意思呢?这 样在情境活动中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方式, 真是妙趣横生,学生学得 兴致勃勃,他们一步步品出了诗韵,这就体现了发展性课堂的开放性, 让学生活学知识。四、拓展内涵,指导运用,以点带面,丰富积累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今已成了广为传诵的经典诗句了, 而佳节的内 涵也不再局限于文中的重阳节了,吕老师能关注这一点,拓展诗句的 内涵,并创设了多种情境,指导学生活学活用。中秋节,爸爸妈妈出 差在外地,他们会吟诵春节,边防战士守卫边疆,不能回家,他们会 吟诵元宵节,哥哥在外国读书,不能回家,他会深情地吟道(我想这 里是否再开放些,老师创设了一

9、两种情境后,干脆让学生来创设合理 的情境,用上这句名诗表达情感。)这样的拓展内涵,指导运用,我 想就体现了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延展性。 这一延展性还体现在吕老师能 以点带面,丰富学生的积累。当指导学生感受重阳节时大街上的热闹 后,吕老师请学生说说脑海中还想到了哪些词语可以形容这样的画 面?在通过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感受到王维的浓浓乡愁之后, 吕老师又引导学生背诵了三句曾经学过的同样表达诗人乡愁的诗句, 并告诉学生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思乡情,要求学生课后搜集一下,开一个思乡诵诗会。其实,吕老师这堂课上的亮点还不止这些,比如出示一幅图,标 上东南西北,标上长安蒲州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天

10、各一方的含义,课前利用读诗句猜季节,读诗句猜节日的游戏把学生引入学诗读文的情境。还有最后的总结全文部分,吕老师巧妙地利用了学生身边的活资 源,一个和他们朝夕相处了两年多的同学即将出国去加拿大学习了, 老师把这首诗作为礼物,送给要远离家乡和祖国的那个孩子, 让她动 情地来诵读,又鼓励其他学生用心朗读,把这首诗作为临别的礼物送 给朋友。当时听到这里,非常感动,我想,所有的孩子,特别是那位 将要远行的孩子,今天的这堂课必将成为她一生中美好的记忆。 这也 体现了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商榷之处:1、展开想象也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一些超越学生经验的 想象有时会浪费时间,弄巧成拙。2、拓展要适度,阅读教学的根本还在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感悟 研读上,只有很好的立足文本,才能更好的超越文本。3、教师的提问还可以相对减少些,问题的开放性还可以稍大些, 比如:学生读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句子后,吕老师问的是:你感受 到了节日怎么样?我觉得似乎问: 你感受到了什么?更好,这样学生 可以感受到节日的热闹,也可以感受到人们的快乐,感受到人们迫不更加多元化及待地欢度节日的激动心情,学生的感受将更有个性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