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1061665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65.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规定了焊接接头射线检测人员应具备的资格、所用器材、检测工艺和验收标 准等。1.2本工艺依据JB/T4730的要求编写。适用于板厚250mm钢制压力容器和壁 厚大于等于2mm钢管对接接头X射线和r射线AB级检测技术。满足固定式压 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和GB150的要求。1.3射线检测工艺卡是射线检测通用工艺的补充。由RTII级人员按图样,通用工 艺、检测委托单要求编写,其参数规定的更具体。2. 引用标准JB/T4730承压设备无损检测GB16357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18465工业Y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JB/T7902线型像质

2、计GB150钢制压力容器3.1无损检测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按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 理规则取得资格证书,不同无损检测方法的各技术等级人员,只能从事与该等 级相应的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3.2射线检测人员未矫正或矫正的近(远)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小于5.0, 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执行。评片人员应每年检查一次4. 辐射防护4.1放射卫生防护应符合GB18871、GB16357和GB18465的相关规定,曝光室应 经环保部门测试合格。,4.2透照时尽量在曝光室内进行,须现场检测时按照GB16357和GB18465的规定 画定控制和管理区、设置警告标志,检测作业事等。4.

3、3从事射线检测工作时,应配戴个人剂量仪,携带剂量报警仪,控制检测人员 接受的最大射线照射剂量不大于每年5X10-Sv。5. 设备、器材和材料5.1.1使用设备见表1表1产地型号有效焦点(mm)透照厚度范围(mm)备注丹东北洋XXH20051.0X2.524定向注:用r射线透照,当采用内透中心法,在达到像质计灵敏度达到JB4730要求 的前提下,允许最小透照厚度下限减半。40030020023 4 5 67 891023 4 5 6 7805.1.2射线检测时,尽量选用较低管电压,透照不同厚度的钢制压容器时接接头 时,允许使用的最高管电压应控制在图1的范围内。对截面厚度变化大的承压设 备,在保证

4、灵敏度的的前提下,允许采用超过图1规定。但对钢检测,管电压增 量不应超过50KV。1100806050302040透照厚度min 图1 透照厚度和允许使用的管电压5.2胶片和增感屏5.2.1胶片:在满足灵敏度要求的情况下,一般X射线AB级透照时选用T3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如爱可发D7、天津111等,r射线应选用T2型或更高类别胶片。5.2.2增感屏:采用金属增感屏或不用增感屏。金属增感屏的选用见表2表2射线种类增感屏材料前屏厚度(mm)后屏厚度(mm)W300Kv铅箔0.030.10 2.5 4.0Ifi (0.10()M2.0 2,0 3.54-615 ( 0.125 )2.0 3,53.5

5、 5.014 (0.160) 3.5 5.05.0-78-1213 (0.20 ) 5.0 77 !012-2012 ( 0.25 )10 10 1520-3011 (0.32) 10- J515-25 30 3S表6像质计灵敏度值双壁双影透艮或、悔质计置于源侧应识别丝字(绽径.mm)透明博度(WO范围,mmA级AB级B级18 (0.063 )W2.517 10.080)so2.5-4,016 f 0.100)W2.02-3.04-615 (0.125 )2.0- 3,03.0 4,56-914 (0.160)3.() 4.54.5-79- 1513 ( 0,20 )4.5-77-1115-2

6、212 ( 0.25 )1111-1522-3111 (0.32)11-1515-223( -40W ( 0.40) 15 22223240-489 (0.50 ) 22 3232-444S568 (0.63 )32-4444-547 (0.80)44-54地出刑丝号(丝经,mm)A级AB级B级10 (0.40)15-2525-3235-459 (0.50)25-32324045-658 (0.63)32-400-5565 - 1207(0.80)40-55 55 r 851202006 (1.00)55-8585 - 150200 - 3505 ( 1.25)85-150 150-25035

7、04 ( 1.60) 150-250250-3503 (2.00)250 3503502 (2.50)350表7像质计灵敏度值双壁单影或双壁双影透照、像质计置于胶片侧应识别丝号(丝径.mni)透照厚度(斡)范围,mmA级AB级B级18 (0.063)W2.517 (0.080)q。2.5 4.0表7 (续)应识别丝号透照厚度(W)范围,mm(丝径,mm)A级AB级B级16 (0.100)SO 2*0 3*54615 (0.125)2.0-353,5-5.56-1214 (0.160)3.5 5.5 5.5 - 11 12 1813 (0.20)5.5-1111-1718-3012 (0.25

8、)111717-2630-4211 (0.32)17-26263942-5510 (0.40)26-3939-5155-709 (0.50)39-5151 64 70 1008(0.63 )51 -6464-85100- 1807 ( ().80)64-8585 - 125 1803也)6 (I.IK)125 125-2253005 ( 1.25 )125-225225 - 3754 ( 1.64)225 3753753( 2.00 )3755.3.2象质计的放置5.3.2.1象质计应放在射线源一侧的工件表面上,中心钢丝处于一次透照长度的 1/4位置,钢丝横跨且垂直于焊缝,细丝置于外侧。当一张

9、照片上同时透照多条 焊接接头时,象质计放置在透照区最边缘的焊逢处。5.3.2.2单壁透照规定象质计放置在源侧,双壁单影透照规定象质计放置在源 侧,双壁双影透照规定象质计可放置在胶片侧也可放置在源侧。单壁透照中象质 计放置在源侧,允许放置在胶片侧,但应按照JB4730要求进行对比试验,修正 应识别象质计丝号,确保实际透照灵敏度符合要求。5.3.2.3当象质计置于胶片侧工件表面上时,应附加“F”铅标记,F”标记 应和象质计影象应同时出现在底片上,且应在报告中注明。5.3.2.4原则上每张底片上都应有象质计影象。当依次曝光完成多张胶片照相 是,使用象质计数量允许减少但应符合以下要求a)环形对接焊接接

10、头采用源至于中心周向曝光时,至少在圆周上等间隔地放置 3个象质计。b)球罐对接焊接接头采用源中心周向曝光,北极、南极、赤道区附近经纬度 同间隔各放3个,南北极板各放一个象质计。c)一次曝光多张底片时,至少在第一张、中间一张,最后一张胶片处各放一 个象质计。5.4散射线控制的标记背部散射线及无用射线应采用常规方法屏蔽。为验证背部散射线的影响,在 每个暗盒背向工件侧贴一个“B”铅字标记(高13mm,厚度为1.6 mm)。若在底 片的黑色背影上出现B的较淡影像,就说明背散射防护不良,应采取有效措施后 重照。若在较淡背影上出现“B”的较黑影像,则不作为底片质量判废的依据。 5.5识别系统识别系统由定位

11、标记和识别标记构成。5.5.1定位标记焊接接头透照定位标记包括搭接标记()和中心标记()。局部检 测时搭接标记称为有效区段标记。搭接标记每张底片必须放置,当搭接标记用数 字表示时,可不用中心标记。如图2(a)所示。识别标记包括产品编号,焊接接头编号、底片编号和透照日期。返修部位还 应有返修标记R1、R2(其数码表示返修次数),扩探片标记为K。5.5.3标记位置5.5.3.1象质计和识别系统的位置如图2所示。识别系统编号至少距焊缝边缘 5mm。5.5.3.2搭接标记除中心全景曝光外,一般放于射线源侧的工件表面上,但对于 源在曲面工件内,且焦距大于曲率半径时,必须放于胶片侧。其他参考附录A。源源位

12、甑记象质计象质计13铅字13铅字2如位蜀记搭接记片搭接棉3/LLl号搭接标记IR08-001编号识别标IR08-001.L A31焊编片号二号件上曲期?日-帛号数字标记一b)搭接记,焊!编号I拍用期图2象质计和标记的布置b)搭接记图2象质计和标记的布置5.6观片灯和评片室5.6.1观片灯观片灯的亮度至少应符合JB/T7903的规定,最大亮度满足应满足评片要求, 5.6.2评片室底片的评定应在评片室内进行。评片室的光线应暗淡,但不能全暗,周围环境亮 度应大致与底片上需要观察部位透过光的亮度相当。室内照明光线不得在观察的底片上产生反射。5.7黑白密度计采用XK-800型黑白密度计和仪器自带标准黑度片。黑白密度计误差不超过 0.5。黑白密度计每6个月校验一次,密度片至少2年检定一次。5.8洗片设施、显影剂。洗片的温度应能严格控制。手工处理用的显影剂配方、显影时间和温度应符 合胶片厂使用说明书的要求。6. 受检部位的表面制备6.1焊接接头的余高应在标准允许的范围内,以保证底片黑度处于规定的范围 内。6.2距焊接接头中心各40mm范围内的焊疤、飞溅、表面缺陷及成形粗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