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缺血预适应概要(DOC 14页)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1058142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远程缺血预适应概要(DOC 1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远程缺血预适应概要(DOC 1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远程缺血预适应概要(DOC 1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远程缺血预适应概要(DOC 14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远程缺血预适应概要(DOC 14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远程缺血预适应概要(DOC 1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远程缺血预适应概要(DOC 14页)(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远程缺血预适应目录一、 远程缺血预适应的概念二、 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的操作方法三、 远程缺血预适应的作用机制四、 远程缺血预适应对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五、 远程缺血预适应在国内外科学研究与临床历程六、 远程缺血预适应的应用与发展七、(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 也常被简称为 RIP 或 RIPC , 是指机体部分器官 (如上肢 在受到短暂的、 可逆性缺血缺氧刺激后, 通过诱导 缺血器官以外的其他脏器(如心脏、大脑、肝脏、肾对随后发生的严重或致命 的缺血缺氧产生保护作用。由于人类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一种比 RIP 更好的内源性心肌保护手段, 所以 RIP 一直

2、是心脑缺血性疾病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被医学界认为是一种最安全的内 源性物理疗法,对于心脑血管有着难以替代的保护作用。二、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的操作方法训练者持平躺或卧姿,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对上肢进行加压至 200 220毫米汞柱保持 5分钟,然后再放气休息 5分钟,接着再加压至 200-220毫米 汞柱 5分钟, 这样做 5个循环, 共 45分钟, 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坚持长期训练, 定期复查。具体加压刻度设置,一般按照训练者的实际血压数加 40毫米汞柱, 比如正常血压为 140毫米汞柱, 则加压到 180毫米汞柱就可以达到远隔缺血的效 果。1(SOD释放这会加重心肌的损伤, 这是由于恢复血

3、(oxygen free radical , OFR 所致。 而心肌缺血预适应能在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激发 SOD 生成释放,从而有效遏制 活性氧对心肌的攻击。心肌供血时, 黄嘌呤氧化酶 和水反应生成尿 是生物氧毒 害的重要因素之一。SOD 它可以催化氧分子和氢分子 发生化学反应, 尽管过氧化氢仍是对机体有 CAT 和过氧化物酶(POD 会立即将其分2、促使 A(PKA的提升和依赖于 cAMP 的蛋白激酶 A(PKA:国外学者 Loncher 证 的短暂缺血过程中明显升高,促使 cAMP 升高, cAMP 的升高可以 增强 的表达, PKA 通过使胞膜 L_型钙离子通道磷酸化来使收缩期心肌细胞

4、 的 C 矿内流增加,同时促进肌浆网 Ca2+释放,从而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 环磷酸腺苷 (cAMP是 生命信息传递的“第二信使”抗损伤、抗缺血和缺氧能力 ;促进兴奋 -蛋白激酶 A一 般认为 , cAMP 的作用都是通过活化 PKA, 从而使其底物蛋3(KATP通道和一氧化氮 NO(NOS合成的一氧化氮 (No是缺血预 适应信号转导中的有效信使, 其极易透过线粒体外膜作用于线粒体内部, 并能直 接激活心脏 KATP 通道。后者可加快心肌细胞复极化,使 Ca2+内流减少,也可通 过 Na+- Ca2+交换促进 Ca2+排出,减轻能引起心肌损伤的 Ca2+超载。同时,胞 质内 Ca2+水平降低,

5、心肌收缩减弱,可以减少 ATP 能量的消耗,阻止兴奋性氨 基酸和氧自由基的释放,有利于心肌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发挥心肌保护功能。 4、激活蛋白激酶 C(PKC蛋白激酶 C 是缺血预适应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转导的关键一环, 在细胞的生 长、 分化、 细胞代谢以及转录激活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蛋白激酶 C 减少 离子通道对细胞内 ATP 的敏感性,激活 KATP 通道,减轻线粒体内 Ca2+超载,促 进线粒体呼吸和增加 ATP 合成。 Erie N 等人发现缺血预适应通过 ATP 依赖的 26S 蛋白酶体的功能,来保护再灌注时的心肌,这期间促凋亡酶 PKC的积累减少, 而促生存酶 PKC的积累增

6、多。 蛋白激酶 C 是 G , 在非活性状态下是水溶性的, 蛋白激酶 C 的激活是脂依赖性 的,需要膜脂 DAG Ca2+依赖性的,需要胞质溶胶中 Ca2+浓度 的升高。当 C 被结合到质膜上, 然后在5(heat shock protein, hsp70为心肌缺血预适应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性蛋白,作 为一种分子伴侣能够抑制缺血再灌注期间的活性氧活性, 维持线粒体的功能, 调 节细胞因子的活性,使蛋白质结构保持正常并减少缺血心肌细胞的凋亡。热休克蛋白 70的主要作用包括:1分子伴侣作用。在应急状态下,热休克蛋白可以防止其他蛋白质发生变性或 解聚, 使之恢复活性, 所以一般将热休克蛋白称为

7、分子伴侣。 目前认为, Hsp70可以维持蛋白质的稳定性,使细胞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且,在多种应激情况下,受损蛋白质暴露疏水区,易被 Hsp70识别,利于清除受损蛋白,因 而增加了受损细胞的存活能力。2细胞保护作用。 Hsp70可以增强细胞对损害的抵抗能力以及加速异常蛋白质 的降解,进而增强细胞内结构的稳定性,并维持其正常的生物学活性,提高 细胞的生存率,被认为是损伤后脑组织产生的一种重要的内源性保护因子。 3抗细胞凋亡作用。细胞凋亡是受基因调控的一种主动性细胞自杀过程,与心 脑血管疾病息息相关, Hsp70亡。4 Hsp70反应,在机体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6、促使腺苷受体上升1997

8、年, Ikonomidis 等研究发现, IPC苷受体激动剂预处理得到相似的 IPC理保护作用的为 A1和 A2的保护作用。备注:可直接进入心肌经磷酸化生成腺 冠脉血管,增加血流量。腺苷对心1、减 膜 损 伤或 basement membrane :存在于多种组织之中, 位于上皮细胞和内皮 细胞的基底部, 或包绕在肌细胞、 脂肪细胞、 雪旺氏细胞周围, 将细胞与结缔组 织隔离。 基底膜对分子的通透性具有高度选择性, 如肾小球基底膜在原尿形成过 程中可以阻挡血液中细胞及蛋白质的透过,起选择性筛滤作用。 3、减 轻 脑 梗 死 体 积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 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 缺血、

9、 缺氧而发生的 软化坏死。 酶 (SOD, 可以控制氧自由基的活性, 从而有效遏制活性氧对心肌的攻击; 4、 2007年, Wu 研究发现, 缺血预适应能合成体内一氧化氮 (NO, 可促进 Ca2+排出,减少 ATP 能量的消耗,有利于心肌对缺血的耐受力5、 2008年, Tupling AR 研究确认,缺血预适应能激发体内热休克蛋白 70生 成,以减少缺血心肌细胞的凋亡6、 2010年, Erie N等人发现缺血预适应能促进蛋白激酶 C 生成,从而促进线粒体呼吸和增加 ATP 合成三 RIP 对人类的作用如何得到验证 15年临床证明1、 1990年, Kitagawa 及同事发现短暂性脑缺血

10、对脑卒中有保护作用;2、 1998年, Altieri 等对 2505例患者回顾性 研究发现,有 IPC 患者神经功 能及意识状况均优于无 IPC 患者;3、 2000年, Moncayo 等对 2490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表明:缺血预适应有利于 患者缩小梗死范围,减轻临床症状,加快恢复;4、 2006年, Kharbanda适应,可明显降低 Tropopin I保护作用5、 2007年, Hausenloy 等通过 RCT 验证,有效6、 2009年, Hoolep7、 2010年, Botker 研究发现,院前做 RIP 可以提高8、 2007年至 2013心脑缺血患者 4年多的随访、患者来院

11、复诊显示:短暂 脑血流、 脑代谢改善率达 95.2%9、 远程缺血预适应对大量中风前期的患者10、 2011年, 重庆医科大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证明:治疗后 RIPC 组的改善率明 显要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改善率。 血流及代谢改善率、 再梗死发生率也明 显要好于对照组。11、截止到 2013年,全国有 30多家科研机构和医院对远程缺血预适应进行 了临床与研究,结果证明: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效果良好,是一种新的行 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六、远程缺血预适应疗法由科研转为实际应用的概述 1、早期,在国内外尚没有专门用于人体进行远程缺血预适应的医疗仪器, 通常在做动脉支架手术前,由人为的给动脉做缺血预适应; 2、

12、自人类发现通过对上肢进行缺血预适应也能对人体其他脏器起到耐缺血 的效果,开始出现模拟训练仪,主要为水银血压计; 3、2012 年, “脑心健”研制的成功实现了远程缺血预适应疗法在国内的应用 空白, 这在国内属于首创, 从此专门的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器诞生了。 4、发展到目前,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器已经发展到智能化、功能强大化 和全自动化的技术水平。 七、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器最新介绍 “脑心健”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仪, 是根据现代医学远程缺血性适应临床治疗 的原理, 结合现代科技技术研发而成的一款对心脑血管具有保护和改善功能的医 疗器械产品。经国内外各医院的临床研究发现,人的肢体通过每天 2 次 45 分钟 时间对人体双上臂气压带进行间歇式、短暂血流阻断恢复训练,即可达到缺血性 适应的效果。这一简单易行的方法及其安全有效的结果,为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 疾病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被医界称之为“心脑血管保护治疗康复仪”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