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春举杯(西中)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1052664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向青春举杯(西中)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向青春举杯(西中)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向青春举杯(西中)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向青春举杯(西中)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向青春举杯(西中)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向青春举杯(西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向青春举杯(西中)(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向青春举杯第一板块:吟诵青春教学大目标:“吟诵青春”是一组不同时代的诗歌,拟定组织学生围绕“理解”与“朗诵”两个要点展开活动,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通过活动体验,学生朗诵诗歌能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教学具体目标:、 加强情感体验,体悟诗歌所抒发的情怀;、 培养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和情感朗读诗歌。学习方式:活动体验教学理念:对于文本,先分散,后整合。对于学生,个别学习研究与群体学习研讨相结合。教学过程设计:逐篇研习,重点突出。教学以沁园春长沙为重点。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知识连接() 文体知识词,兴起于隋唐,始

2、称“曲子”活“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如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词,还叫“乐府”。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题目,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创作背景:1923年4月,毛泽东离开家乡湖南长沙,远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东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游橘子洲,追怀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写下此词。、课题导入历代文人笔下的秋或悲凉或凄清,但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一番

3、生机勃勃的景象,面对勃勃生机,喷射出的是如火的激情和远大的抱负。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诵读鉴赏:()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听录音,生试读。明确脉络:上阙:交待时间、地点、季节秋景图由景生叹,发出感慨提出疑问下阙: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巧妙作答() 深入分析,体悟揣摩上阙:问题:前三句写了什么内容?所写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明确:交待了时间、地点、季节。所写景物的顺序是:远望近观仰视俯瞰远景近景高景低景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山、林江、舸鹰鱼用词精练:遍写出了红之广。透写出了绿之浓。击体现了鹰得雄壮有力。翔体现了鱼游得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下阙

4、: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回忆了有志青年们的革命活动?后三句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年龄气质正值青春年少,精力旺盛,才华横溢。精神状态革命意气风发,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战斗行动书写激浊扬清文章蔑视官僚军阀后三句进一步强化了同学们意气风发,奋勇拼搏的形象。表现了青年人的奋发有为。注意:下阙回答了上阙的设问“谁主沉浮?”“到中流击水”句,初用“向中流击水”。差别:“向”表示有搏击浪涛的豪情壮志,而“到”,表示已经征服了滔滔江水,不仅表现出有搏击浪涛的豪情壮志,更能体现出确实征服了滔滔江水的英雄气概。、 体验交流要求:反复诵读全文,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加强感受。明确:沁园春长沙

5、体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肩负起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学后练习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读了一代领袖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你有何感想?请以“我心目中的青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短文,表达自己对青春的认识。致青年公民郭小川、 知识连接郭小川(19191976)1937年参加革命,后,长期在新闻、宣传、文艺部门工作,并坚持诗歌创作。先后出版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等十余本诗集。作为一位著名的“战斗诗人”,他的诗歌始终与时代共同着脉搏,从中可以“看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听到时代前进的声音”。建国初期,祖国建设百废俱兴,需要大量的人

6、才。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者向青年人发出号召,号召青年人像他们的父辈一样,积极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用他们的汗水,在火热的劳动中创造美好的生活,将青春献给祖国。、 课题导入建国初期,祖国建设百废俱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者向青年人发出号召,号召青年人像他们的父辈一样,积极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用他们的汗水,在火热的劳动中创造美好的生活,将青春献给祖国。为此诗人郭小川在1955年写下了这首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号召青年一代以火样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目前,经过前辈的不懈努力,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辉煌业绩,改革开放深入人心,祖国已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7、,同样也需要我们青年一代投入火热的战斗。对此,我们跨世纪的青年人,应当怎么做?、 诵读鉴赏:理清课文基本结构:表达期望:青年是祖国建设的生力军总写单纯乐观的青年应积极投身建设祖国建设需要青年青年应继承先辈事业具体写青年的奋斗会改变祖国的面貌青年会在祖国建设中提升自己的价值照应上文分析鉴赏:() 语言特色:没有“弦外之音”,没有“余音绕梁”,总之,没有任何修饰。有的只是一句句质朴、干脆、真诚的话,简短而坚实的句子,就像一阵阵的鼓点,尽管朴实无华,但是响亮而沉重,击打着青年人的心。() 诗歌的音乐美:(补充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的“三美”理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该诗韵脚虽有变动,并非一韵到

8、底,但大体押韵,韵律和谐。“楼梯式”的诗体,使得语句简短,节奏分明急促,音节铿锵有力。() 抒情色彩浓烈。诗人本身是一位经过革命斗争考验的、有党性原则的坚强战士。因而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治式的观念叙说,把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排比的运用,“楼梯式”的诗歌形式,强化了抒情功能,感情热烈,激情澎湃,不可遏止。有极强的鼓动性和感染力。、体验交流讨论交流,体会诵读。(语气、表情、体态等的配合)、学后练习面对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准备怎么做?请同学们写一篇演讲稿,要求感情强烈、语气坚定、句式相对整齐。并在下节课进行演讲比赛,同学评委打分(内容占70%)。相

9、信未来食指、知识连接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其作品广泛传诵于青年群体。被诗届称为“永不绝望的诗人”。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此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因而诗人一度受到埋没,甚至打击,之后陷入了残酷的现实和长期的病困,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诗人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课题导入大家都看过赵本山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捧腹大笑之后,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尤其对于这样一种情形,回首过去,不堪回首;面对现在,无从下手;你还敢相信明天,相信未来吗?诗人食指,给了我们青年一代最好的答案

10、相信未来。、诵读鉴赏:()揣摩语言意象仔细阅读、四节,找出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联系背景,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第节:蜘蛛网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第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鲜花收获的果实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又孕育着新的希望第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第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比喻分析第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这三个句子中,“手指”和“那涌向天边的排浪”都是同位关系,意即本体与喻体关系。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转动笔杆,用希望的笔,孩

11、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表现形式:反复的手法本诗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的不变的信心,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体验交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抓住意象鉴赏诗歌的方法。组织朗读,体会诗歌的表现形式,透过形式体悟内容。、学后练习同学们都有过得意或失意的人生体验,都有过对未来充满希望或怀疑的想法。读了食指的相信未来,一定会对未来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请同学们写下自己对未来的认识,从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找到例证,在小组内进行辩论。六月,我们看海去潘洗尘、知识连接潘洗尘,黑龙江人,当代青年诗人。、课题导入青年一代是一个追梦的季节,任何一个青年人都应该有一个心中的梦,并且要为

12、自己的梦去探索,用热情去拥抱梦想,用乐观去迎接困难,用真情回应世界,用自信奔向明天。六月,我们看海去就是作者用诗话的语言对“追梦季节的青年人”的一个真实写照。、 诵读鉴赏:课文结构脉络:句:现实多姿多彩的快乐生活单纯、真情、自信、乐观、充实、热情有苦有乐、有追求、有理想、有活力句:想像寻梦的感觉(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诵读:语气短促,节奏明快、体验交流带着强节奏的音乐诵读(周杰伦的音乐)、学后练习略第二板块:体悟人生活动目的学生能够通过活动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法教学过程设计十八岁和其他教学设想既然活动体验式学习具有实践性、主体性、创

13、造性、情感性等特点,那么对十八岁和其他这篇文章的教学,就可以通过具体的活动来体验文本所承载的人文内涵。具体分两步进行:课内部分,以讨论文本和给父母写信为主;课外,利用国庆假期,回家与父母交流,并请每位家长给孩子回信或给老师写一封信,开学时带来交流。实施过程:课内部分一、 指导学生梳理、归纳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合作研习与文本进行对话。 内容梳理第一部分,概写十八年的时光流逝,表达了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欣慰,把爱与理解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二部分,写两代人的矛盾冲突,主张父子之间以理解和交流来增进了解。一层向孩子指出在两代人的矛盾冲突中,许多做父母的的“错”,依然是出于对子女的关怀;二层为孩子分析在两代人的矛盾中,一部分是父母的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并以自身的经历谈到当年自己盲目反抗母爱今日悔之莫及的感受;三层告诉孩子,两代人之间可能都会犯些错误,重要的是相互理解与尊重,是“父与子”之间的不断交流与了解。第三部分,对孩子谈读书的苦与乐,在理解与尊重的前提下向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