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耕地水土保持技术及垄向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1052341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9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坡耕地水土保持技术及垄向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坡耕地水土保持技术及垄向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坡耕地水土保持技术及垄向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坡耕地水土保持技术及垄向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坡耕地水土保持技术及垄向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坡耕地水土保持技术及垄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坡耕地水土保持技术及垄向(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坡耕地水土保持技术及垄向 .引言据 1991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属统计分析, 世界干旱地区的总面积占 世界陆地面积的 41%,另据估算, 全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现有耕地 6 亿多公顷,约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 42.9%,其分布遍及各大洲,涉及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干旱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目前,世界上先进国家无不重视发展旱地农业,由于科技水平的 提高和物质、能量投入的增加, 有些国家的旱地农业已经取得了增产 增收的良好成效。例如,美国西半部年降水 250500mm 的半干旱地 区 17 个州,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通过更换良种、推行测土和推荐施 肥以及采用多种保水保土的保护耕作等某些微量元素

2、, 形成农牧结合 的粮草轮作体系, 在培肥土壤的同时, 促进了粮食和畜牧业的显著增 产。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 28100 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但人均只有2170m3,不足世界平均水 平的 1/4,在世界上名列第 109 位,是全球 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 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旱农地区范围很大,约占国土陆地面积的 56% , 耕地面积约5.05 x 107hm2,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55.4%,但灌溉面 积仅占全国的 1 5 .8% 。主要分布在沿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以 北的广大地区,包括 17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 966 个县,地域辽 阔,其中的干旱区、半干

3、旱偏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偏旱区是旱地 农业的主体区域。1995 年的统计数字表明, 我国北方旱区总人口 (不包括半湿润区) 占全国人口总量的21.5%,土地面积4.98 x 106km2,占我国国土陆 地面积的51.8% ;耕地面积 3.65 x 107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38.4%。因此,北方旱农地区是我国旱地农业生产建设中极为重要的 组成部分,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北方旱区旱灾频繁, 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 300500mm ,并 且自然降水年际间变率大,季节分布不匀,水资源总量不足全国的 20% ,耕地平均水量约 5580m 3/hm 2,水资源更为缺乏,极大

4、地制约 和限制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旱农地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土地贫 瘠,风蚀、水蚀和沙化严重,生态系统脆弱,农业生产不稳定,社会 经济发展滞后。建国以来,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这一地区的 旱地农业不断改进种植制度,更新品种,增施肥料,并逐步研究一些 较为先进的耕作技术,在生产和科研上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例如, 东北中西部地区以间隔深松为特点的深松耕法和结合轮作实行翻耕 和耙茬播种,隔年轮换的轮翻耕法等少耕技术,晋东南、渭北等地的 冬麦田夏闲期深松或深翻蓄墒的耕作法, 晋西等地的坡地蓄水聚肥耕 作法,以及在传统经验基础上总结提高形成的山西闻喜旱地小麦、 壶 关旱地谷子增产耕作技术等,都曾

5、对农业增产起到过良好的促进作 用。从我国南北地区来看,19971998年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仅为南 方水资源总量的20%30%,较南方地区平均少18000亿m3;但北 方地区用水总量却超过了南方, 不仅如此, 北方地区的用水量还远远 超过了其本身所拥有的水资源总量的 20%,达到 62%(1997) 和 36%(1998),而南方地区用水总量仅占到其水资源总量的10%左右。因此,按照国际上界定的可能发生水资源危机的用水标准, 北方半干 旱地区又成为我国水资源危机紧缺地区的重中之重。 位于我国北方的 半干旱地区, 水资源短缺加之气候干旱和水土流失的双重作用, 致使 该地区农业用水更加紧张。 因此,

6、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合理利 用的原则应该是水的有效保持和水的高效利用并重, “保持”是前提, “利用”是关键。我国北方旱农地区大多施肥少,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仍然较低。 据 1989 年对半干旱偏早、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三个农业类型区以雨 养生产为主的 434 个县(含市属区 )资料统计,粮食平均亩产仅为:半 干旱偏旱区 51kg ,半干旱区 131.8 kg ,半湿润偏早区 201.7 kg ;农 民人均年产粮食为:半干旱偏早区仅 259.6 kg ,半干旱区 349.6 kg, 半湿润偏旱区达到499.1 kg ;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半干旱偏旱区仅 260.2元,半干旱区 374.3 元,半

7、湿润偏旱区也才 413.2 元。由此可 见,我国北方旱农地区的大部目前仍处于经济相对贫困状态, 发展我 国北方的旱地农业势在必行。解决半干旱地区农业缺水问题并进而实现有限水资源高效利用的 中心环节是农业节水。 因此, 补充灌溉和现代旱地农业的有机结合是 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半干旱地区的节水农业要攻克的共 同难关是如何提高有效降雨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东北半干旱区是我国北方旱农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具有北方 旱区的共性外,长久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其具有自身的发 展特点。该区水资源总量虽然较为丰富,但大部分地区地表水较少, 气候差异变化大,冬季漫长寒冷,春季多大风,蒸发强烈,春旱

8、尤为 突出,且春旱夏涝常常交替出现。本地区降水年变率和季节变率大, 年平均降水量在 250500mm 之间,且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 正常年 份 69 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70%80% 。降雨量虽然不多, 但 阵发性暴雨较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地力瘠薄。因此,全面提高东北半干旱地区旱地农业的生产发展速度,走节 水农业之路, 农林牧综合发展, 彻底改变东北旱农地区的贫困落后面 貌,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对我国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针对东北半干旱抗旱灌溉区坡耕地灌溉水源 不足地区的水资源高效利用问题, 开展了“机械化暗式坐水播种技术 +机械化苗期补灌技术 +机

9、械化坡耕地垄向区田保水技术”集成模式 研究”。第一节、东北半干旱区概况(一)东北半干旱区的地理位置及地区分布 根据北方旱地区域类型分异规律,以降雨量及辅助指标体系可将 东北半干旱区分为三个一级区, 即半干旱偏旱区、 半干旱区和半湿润 偏旱区,每个一级区又可细分为数量不同的二级区。1. 半干旱偏旱区 本区东起呼伦贝尔高原,向西南延伸,即内蒙古东北部高平原半 干旱偏旱牧区。2. 半干旱区 本区位于大兴安岭西麓、东北西部丘陵和平原一带,即:( 1)大 兴安岭西麓高平原半干旱牧区;( 2)松嫩平原东北水土流失半干旱 农业区; (3)松嫩平原中西部半干旱农牧区; ( 4)吉林西部平原风 沙半干旱农(牧

10、)区;(5)大兴安岭东南麓科尔沁低山丘陵半干旱农 牧区;( 6)科尔沁沙地半干旱农林牧区; (7)西辽河平原半干旱灌 溉农业区;( 8)辽宁西北低山丘陵水土流失及风沙半干旱农业区。3. 半湿润偏旱区 本区主要包括大小兴安岭、松嫩平原东部、吉林中部平原、辽西 南的中北部、燕山北部山地,即:( 1)大小兴安岭山地丘陵半湿润 偏旱农林区; (2)松嫩平原东部半湿润偏旱农业区; (3)吉林中部 平原半湿润偏旱农业区;( 4)辽宁西南中北部半湿润偏旱农业 区。(二)东北半干旱区的干旱灾害 东北半干旱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旱灾一直是该区农业生产的 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

11、 快,近年来干旱发生的频率和范围有增加和扩大的趋势, 因干旱造成 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以黑龙江省的旱灾状况为例,根据资料初步统计,建国以来,黑 龙江省西部发生旱灾的频次为 35/42 , 45 月的春旱普遍存在,有 “10 年 9 春旱”之说,不仅如此, 6 月的“卡脖旱”, 7、8 月份出 现的“伏旱”或夏旱以及 9 月份出现的“秋旱”时有发生,严重时出 现的春夏连旱对农业的影响最大。 90 年代黑龙江省处在严重的干旱 期,几乎连年有干旱,春旱连夏旱,甚至是春、夏、秋三季连旱。特 别是进入 21 世纪的近两年,出现了历史上全省普遍、严重的干旱现 象。2000 年 4 月 25 日至 7 月

12、 16 日的 80 多天,全省平均降雨 50mm , 比历史同期少降水 50%90% ,高温持续 15 天,受旱面积 501.6 万 hm2,其中严重干旱面积394.6万hm2。2001年春季全省持续高温 少雨,致使全省受旱面积之大、程度之严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 长,都是历史上少有的。 2003 年黑龙江省出现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 旱情,春季气温异常偏高,降水量持续偏少,大部分地区出现干旱。 全省春夏两季持续少雨、高温、多大风,春旱范围广、程度重,旱情 持续时间较长,是最近 40 年少有的。总结近些年来黑龙江省干旱的 特点是:干旱由季节性变为常年性,由交替性变为连续性,由局部性 变为普遍性。

13、(三)东北半干旱区坡地的水土流失及成因分析1. 水土流失现状 由以上的分区可看出东北半干旱区呈现出山地、丘陵、平原等多 种地形地貌,据资料统计,东北地区总土地面积123.8 x 104km2,耕地面积21.4 x IO4 km2,水土流失面积43.5 x 104km2,耕地和水土流 失面积分别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 17.3%和 35.1%;在耕地中坡耕地 约占 40% ,大多数的坡耕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按水土保 持区划分,低山、丘陵、漫川漫岗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流失面积的 74.6% ;按侵蚀形式划分,水蚀面积占总流失的 64 .7% ;按土壤侵蚀 强度划分,轻微度水土流失面积占 73%

14、。在我国东北半干旱区范围之内的松辽流域,北起黑龙江省的嫩江、 克东,经海伦、绥化、哈尔滨等县市,向南断续延伸至吉林省四平市 的南部边界,分布着全世界仅有三大块黑土区之一的中国东北黑土 区,面积约100万km =据资料显示,目前,在东北地区仅黑土流 失面积就有27.59万km 2,占东北总土地面积的27.09%,占水土 流失总面积的 63.43%,如果黑土再一步退化,将直接影响我国生态 环境建设;影响到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甚至威胁到我国的农业 生产、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由于黑土的不可再生性, 如再不加以有效的防治,再过 50 多年的时间,黑土区的黑土层将会 大部分消失,美国 3

15、0 年代出现的 “黑风暴”将会在东北黑土区重演, 东北黑土区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北大荒”,其后果不堪设想。2. 水土流失的成因( 1 )自然条件的影响 东北半干旱区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坡地较多,土壤疏松、抗蚀能 力弱。下垫面状况和阵发性降雨较多是导致该区水土流失严重首要因 素。( 2)土地的过度垦殖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平岗地的农业生产己满足不了人们的要求, 从而转向坡地的开发,毁林毁草种地,造成水土流失加剧,黑土层变 薄,跑水、跑土、跑肥现象严重,沟壑增多,地力减退,粮食产量下 降。(3)掠夺式经营 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大,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重用轻养 造成一部分土壤长期处于超负荷利用状态。

16、 作物每年从土壤中带走的 大最养分得不到有效的补充, 造成土壤养分平衡失调, 理化性状恶化, 土壤肥力减退,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4)土壤使用功能转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相当数量的耕地转为他用,使部分土 地发生永久性退化。(5)工农业生产对土壤的污染 为追求高产,通过多施加化肥等来维系农业生产,大量农药、化 肥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理化性质变坏,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水土流失不但造成了东北半干旱区黑土面积减少,黑土层变薄, 而且使土壤理化性状日趋恶化,土壤养分减少、肥力下降。由此可以 看出,在东北半干旱地区一方面是干旱灾害, 一方面又伴随着水土流 失和跑水跑肥现象。因此, 对该区而言,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 是抗旱和防治水土流失,抗旱必须先治坡,治坡必须先保土。第一节、东北半干旱区概况(一)东北半干旱区的地理位置及地区分布 根据北方旱地区域类型分异规律,以降雨量及辅助指标体系可将 东北半干旱区分为三个一级区, 即半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