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整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1047737 上传时间:2023-10-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整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整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整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整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整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整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整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文阅读知识整合 现代文文体划分: 表达方式: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 记叙文阅读 一基本知识: 1特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2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表达方式: (1)种类: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正确辨别: A.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从对象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神态、衣着)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断

2、作仔细的描绘)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 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 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3. 渲染或创设一种气氛;4. 烘托(衬托)人物形象(人物心情、感情);5. 突出、深化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人物性格形成和故事发生的时代大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b.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 B. 记叙: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和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 C.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抒发作

3、者难以抑制的感情。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 D.议论: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 E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用来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 (3)体会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记叙文中) 叙述是为了交代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前因后果 描写是为了生动表现人物或交代背景和衬托人物心情 抒情是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议论能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 4线索: 线索,就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的路线。 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

4、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5记叙的人称: 第一人称“我”,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第三人称“他”,好处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6.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略)

5、 7修辞方法及作用 常见的几种修辞: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内容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突出人物性格。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其他修辞:借喻、借代、顶真、通感、呼告、反语、引用、双关等

6、 8记叙中心和详略: 详略得当,能有效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 二中考考点分析: 1如何分析记叙文的段落结构: 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即抓住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分出不同的阶段。 按地点的转换划分。 按事物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 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技巧: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2如何归纳文章的中心? (1)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

7、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举例: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2)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 a.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b.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从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从而归纳中心思想。 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弄清事件所包含的意义,宣传的道理,然后归纳中心思想。 c.分析文章的标题入手。有的文章题目本身就揭示中心思想,我们就根据题目内容进行归纳。 d.分析文章的议论、抒情成分入手。记叙文章的抒情和议论成分,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记叙

8、的人和事的看法,同时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如白杨礼赞中,多次赞美白杨树,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抒情成分,就充分体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争上游的精神。” e.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 总之,归纳中心思想,要注意尽可能深入了解文章作者的有关情况和写作背景,要充分把握文章的内容,还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要以自己主观的想法代替中心思想。 3、培养学生解答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能力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开放性试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9、 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 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还有学科间的整合知识。 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容。 要求仿照文中的有关句子的修辞手法、句式,仿写一句话,要求在内容

10、上紧密相关,在形式上一致。 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先写出自己对文中的哪个方面比较欣赏,然后按照赏析的基本步骤进行。 赏析中涉及写作特色则可以从下面七个方面入手,找出文章在这几个方面里最突出的一、二个方面并要具体举例加以分析说明: A、分析中心:看中心是否鲜明、集中、深刻。 B、分析选材:看材料是否典型、新颖,详略是否恰当等。 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在20多个事例中选了3个典型写入文章。桃花源记头尾略写,中间渔人所见所闻详写都是文章的重要特色。 C、分析结构:看头尾是否照应,过渡是否自然,层次是否清晰。 D、分析表达方式:主要是五种表达方式在以某种为主的情况其他表达方式的合理运用和搭配。

11、E、分析顺序。看文章运用了哪种顺序,有什么作用。 F、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烘托法、欲扬先抑法、象征手法、借物喻人、情景交融、前后照应等。 其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小见大、铺垫、烘托、衬托、人称,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联想、想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照应、巧设悬念、夸张、比喻、拟人、叙述、描写、抒情、讽刺等等。 G、分析语言:记叙文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两种类型,一是朴实无华,二是优美生动。分析时应把握不同类型的语言特色,还要结合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从语言的基本要求看:是否准确、精练等。 从修辞角

12、度看:主要是运用什么修辞起到什么作用。 从语言的感情色彩看:是幽默还是讽刺还是庄重沉郁、是冷漠、悲凉还是欢乐喜悦 分析人物是否个性化:即人物语言是否具有鲜明的个性。 语言特点可从下列词句中选择: 朴实无华、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说明文阅读 一、基本知识: 1、特点: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知识性和科学性是主要特点。 2、分类: (1)从内容上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从语言表达方式上分:平实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 3、说明顺序:时间

13、(包括程序顺序)、空间和逻辑。逻辑顺序可分为: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从特点到用途、从部分到整体等。 4、说明文的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总分,分总。 5、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下作列举摹打分)(下定义,作比较,列数字,列图表,举例子,摹状貌,打比方,分类别)(1)分类别: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说明,条理清晰,有条不紊,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突出强调地说明了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事物特征)。 (2)下定义: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作简明扼要周全严密的规定,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多用于介绍科学知识,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

14、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更具体深刻的突出强调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横比和纵比) (4)举例子:举有代表性的例子更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 (5)打比方: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将复杂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化抽象为具体,易于理解接受。 (6)列数字:运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易于读者接受。 (7)画图表:运用图表辅助文字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体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引用神话故事等,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事物的神秘色彩,增强说明的情趣性,权威性。 6、语言特点:准确、简明 有的是讲究语言平实,有的讲究语言生动,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简明。 体现在三个方面: (1)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严密,表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2)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例如:基本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