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103616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4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发201410号附件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组二一四年一月 / 目 录前言61 适用范围62规范性引用文件73 术语和定义84 生态功能红线的类型与属性特征4。1生态功能红线类型。生态功能红线属性特征9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原则105.1 系统性原则1052协调性原则053 等级性原则15. 强制性原则115。5动态性原则16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流程116。1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识别6 生态保护现状分析与评估12。3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6.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126。5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集成7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157.

2、重要生态功能区57。2生态敏感区、脆弱区157.3 禁止开发区7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方法1881 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划定188。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红线划定68。3禁止开发区红线划定408。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与命名419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4。1 生态功能红线图件49.生态功能红线数据库449.3 生态功能红线成果技术报告45附录A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遥感光能利用率模型7附录B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的土壤保持功能算法2附录C物种分布数据库与物种分布模型4前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号)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

3、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指南。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是实现生态功能提升、环境质量改善、资源永续利用的根本保障,具体包括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简称为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本指南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功能红线的定义、类型及特征界定,生态功能红线划定的基本原则、技术流程、范围、方法和成果要求等。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组织制订,主要编制单位为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河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4、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工作,省级及以下行政区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可参照执行。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135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014号)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国发212号)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0835号)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环发0892号)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年)(环发201106号)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20年)(国函2213号)GB/T12343 国家基本比

5、例尺地图编绘规范G/T 1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CH/T05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SL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3 术语和定义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关键作用,在提升生态功能、改善环境质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必须严格保护的最小空间范围与最高或最低数量限值。生态功能红线:指对维护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关键作用,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最小生态保护空间。重要生态功能区:指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关系到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的地

6、域空间。生态敏感区:指对外界干扰和环境变化反应敏感,易于发生生态退化的区域.生态脆弱区:指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稳定性较差,抵抗外在干扰和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较弱,易于发生生态退化且自我修复能力较弱、恢复时间较长的区域。国家生态安全:指国家尺度上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状态稳定,并能够为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供生态服务的一种状态.4 生态功能红线的类型与属性特征4。 生态功能红线类型生态功能红线是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空间,是确保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其作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生态服务保障红线:指提供生态调节与文化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需生态区域;(2)生态脆弱区保护红线:指保护生态环

7、境敏感区、脆弱区,维护人居环境安全的基本生态屏障;(3)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指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关键物种、生态系统与种质资源生存的最小面积.4。生态功能红线属性特征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后,应满足如下属性特征与保护要求:(1)保护性质不改变;(2)生态功能不降低;(3)空间面积不减少。5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原则。1 系统性原则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不同区域范围内,根据生态保护对象的功能与类型分别划定,通过叠加分析综合形成国家或区域生态功能红线.5。2协调性原则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应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区划、规划相协调,共同形成合力,增强生态保护效果。要与经济社会

8、发展需求和当前监管能力相适应,预留适当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空间,合理确定生态功能红线的面积规模。5. 等级性原则根据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及监管需求,生态功能红线实行分级划定。生态功能红线区域内部可实行分区管理,实行差异性管控措施.此外,国家层面划定并监管国家级生态功能红线,各地应划定并监管地方级生态功能红线。5。4 强制性原则生态保护红线一旦划定,必须实行严格管理。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红线的观念,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与管理措施,做到不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5.5 动态性原则生态功能红线划定之后并非永久不变,红线面积可随生态保护能力增强和国土空间优化适当增加.当生态功能红线边界和阈值受

9、外界环境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时,应当适时进行调整从而确保基本生态功能供给。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流程6.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识别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01135号),参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全国海洋功能区划、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等文件,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识别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生态敏感、脆弱的区域,确定生态功能红线的划定范围。62 生态保护现状分析与评估在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内开展区域生态保护现状调查,系统分析区域内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状况、时空变化特征及受自然与人为因素威胁状况,综合评估生

10、态保护成效与存在的问题。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依据生态功能红线划定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方法,在生态功能红线的划定范围分别进行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明确生态保护目标与重点,在空间上识别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域。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将各类生态功能红线进行空间叠加与制图综合分析,按照生态功能类型、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等级确定边界.在高分辨率遥感解析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对生态功能红线区进行地面勘界,最终划定生态功能红线的地理分布界线。6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集成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与数据库技术,编制不同类型生态功能红线专题图件和生态功能红线总图;调查与收集生态功能红线的基础信息,建立生态

11、功能红线空间信息数据库,完成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报告。生态功能红线划定的技术流程参见图1。禁止开发区生态功能红线图件、数据库与文字报告生态功能红线叠加分析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识别生态敏感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受威胁状况现场调查遥感解析边界标定结构与功能状况生态保护现状评价与重要性评价图1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流程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7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结合生态功能红线的保护目标,在以下区域划定生态功能红线:.1重要生态功能区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包括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的国家重要

12、生态功能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海洋重要生态功能区.在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洪水调蓄等5 类共50 个.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4类共25个.海洋重要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海洋公园等。7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7。.1陆地生态敏感区、脆弱区我国陆地生态敏感区主要包括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的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包括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生态脆弱区.(1)生态敏感区陆地生态敏感区主要包括受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影响易于引发生态问题的区域。水土流失敏感区、土地沙化敏感区、石漠化敏感区、河湖滨岸敏感区等是我国主要的陆地生态敏感区类型。(2)生态脆弱区陆地生态脆弱区主要包括降水、积温、地表土壤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