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耐药性对策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0995792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菌的耐药性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细菌的耐药性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细菌的耐药性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细菌的耐药性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细菌的耐药性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菌的耐药性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的耐药性对策(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菌耐药性的对策【摘要】细菌耐药问题已成为全球危机,为遏制细菌耐药,我国不少专 家和学者都开展了对细菌耐药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微观的角度、 从细菌耐药本身开展的探索,从宏观角度研究的很少。经过多年的努 力人们找到了很多细菌耐药性的对策及提出了防止细菌耐药性增强 的几点建议。【关键词】细菌耐药性 对策、细菌耐药性分析1.1、通过对细菌耐药性的理论研究,发现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蔓延除 了受细菌和药物自身的特点影响外,人类的活动也能改变细菌耐药性 发展的速度;有关细菌耐药控制的政策包括推行国家基本药物政策、 合理用药政策、药品分类管理等;我国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存在覆盖面 不广、监测力度不够、缺乏交流

2、与协作、监测结果对临床反馈不够、 耐药监测与临床用药存在脱节等问题。1.2、通过比较国家细菌耐药性监测网20012005年三级医院的监测 数据,发现G-杆菌占主要地位,尤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 克雷伯菌等条件致病菌最为常见。横向来看,各年临床分离菌种的排 序位置变动不大。1.3、以大肠埃希菌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细菌耐药性的“三间”分布研 究:(1)时间分布:20012005年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的耐药 率不同,耐药率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 吠辛钠等,平均每年增加20个百分点;对细菌耐药率发展速度大于1 的抗菌药进行预测,发现2010年时,头孢噻肟、头孢唑

3、林、氨苄西林、 头孢吠辛钠、蔡啶酸、左氧氟沙星等的耐药率将达到100%。(2)空间 分布:细菌耐药性呈现一定的地区差异,北京、广西与四川较为接近, 耐药情况较好,广东、辽宁与天津较为接近,浙江情况最为严重;沿海城 市耐药率与内陆城市耐药情况不同。(3)抗菌药间分布:细菌在抗菌药 间的分布不同,青霉素类、磺胺类、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耐药情况最 为严重,单环。-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等耐药率比较低。1.4、对细菌耐药控制策略进行相对稳定利益集团分析,发现应加强开 发、协调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管部门等利益集团,加强对医 疗机构位的规范和管理,加强农业部门、医务人员和有关企业的监管, 加强对耐药监测

4、机构和患者的宣传、教育。对该策略进行相对变动利 益集团分析,对于政府应加强维持、提高其作用,农业部门、医疗机构、 医务人员、有关企业应加强管理和管制,卫生行政部门、药监部门、 耐药监测机构和患者应加强协作和教育。二、细菌耐药性的建议2.1、政府应对细菌耐药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真正承担起遏制细菌耐 药的责任。具体包括:(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药品合理使用和监督管理;(2 )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3)尽快建立一个由国家 行政管理机构领导的、统一的、权威的、信息资源共享的细菌耐药性 监测系统,由国家投入经费,对全国监测机构、医院进行组织协调;(4) 加强对有关行政部门的引导和协调作用

5、。(5)采取措施鼓励疫苗和新 抗菌药的开发。2.2、医疗机构和医生切实履行合理使用抗菌药。具体包括(1)医院制 订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指南和处方集;(2)建立药事管理委员会,加强 医院内的管理措施,建立抗菌药临床合理应用保障体系;(3 )加强细菌 耐药监测对临床抗菌药使用的反馈,用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指导抗菌药 的使用;(4)提高病原菌诊断水平,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5) 医生应肩负治疗患者的医学责任和尽可能维持细菌对抗菌药敏感性 的社会责任。三、中药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当前,细菌耐药性已引起医药界的密切关注。人们试图找到能防止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新药来遏制这种局面,中药抗菌有着悠久的历史,细

6、 菌对抗感染中药及其复方不易产生耐药性,近年来,中药抗细菌耐药性 的研究备受关注。本文从细菌耐药的产生原因及特点以及中药对细菌 耐药性干预的研究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为细菌耐药性研究及 开发中药干预细菌耐药性研究提供参考。四、细菌耐药性对策4.1合理使用抗生素 加强医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建设,提高对感染病患者病原微生物的诊断水平,通过药敏试验为临床选用正确的抗 菌药物提供依据。首先要建立标准的药敏试验方法以及对耐药菌和感 染耐药菌的患者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耐药菌感染,制止耐药基因 扩散;其次是分期分批循环使用抗菌药物,延长抗菌药物使用周期; 第三要加强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临床用药制度,防止

7、滥用抗菌药物, 能不用抗生素的尽量不用,能少用的尽量少用。耐药性病原菌进入食 物链后会影响人和动物的健康,所以应减少抗生素在食用动物中的滥 用和误用。4.2加强药政管理,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生产和销售制定抗菌药 物使用管理条例,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加强抗菌药物的质量监督, 打击生产、销售伪劣抗菌药物行为,抗菌药物生产企业必须通过GMP 认证。加强兽药管理,严厉打击假药和劣质产品。兽药生产企业应严 格执行GMP标准,兽药经营企业应取得GSP认证。4.3开发治疗感染的新疗法开发传统抗生素以外的药物,这些药 物的有效新靶位可能是基因或细胞分裂、蛋白合成、代谢物转运和毒 力作用过程的基因产物。开发人类

8、天然抵抗感染的抗微生物肽,如抗 菌肽、防卫素、鲨胺等。从基因水平上对细菌耐药性进行研究,开展 细菌耐药性抑制消除剂的研究。寻找不使用抗生素来治疗细菌感染的 新策略。采用中药手段消除R质粒,控制细菌耐药性 中药具有副作 用小、不易产生耐药性的特点,从中药中选择用于体内的R质粒消除 剂,对于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传播与中药的开发利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4.4严格掌握适应征 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体内过程和疗效的关 系。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立 即使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用后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检出,且使临床表 现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延误治疗。咽峡炎、上呼吸道感染者90% 以

9、上由病毒引起,对麻疹、腮腺炎、流感等病毒性感染的疾病尽量不 用抗生素。皮肤、黏膜局部尽量避免应用抗生素,因为用后易发生过 敏反应,且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当人体免疫球蛋白的质量和数量不 足、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吞噬细胞性能与数量不足时,单用抗生素 治疗时难以奏效。4.5建立细菌耐药监测网及加强实验室内质控 迄今,多数国家尚 未建立完整的监测系统来收集细菌耐药性资料,现有的监测数据也 并未充分利用,并且可靠性也有待提高。尽可能地建立广泛的监测网 络,加强细菌的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选药,提高疗效,控制 MDR菌流行有重要意义。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纷纷 建立了食品动物耐药菌及抗菌药物

10、使用量的监测网,开展了大规模的 监测,并在已制定的框架性文件指导下就食品动物源耐药菌对人类健 康和公共卫生的影响进行评估。亚太地区各国现有的15个监测网主 要是监测临床常规标本和临床分离菌株。我国的耐药监测网络日前仅 有十几家医院加入,大多数基层医院还未建立有自已的耐药监测系 统。抗药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有病原生物学方面的原因,也有人 类社会、行为与财富损失管理方面的原因。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因此而造成的机体损伤以及病菌耐药性是无 法估量的。现在开发一种新的抗生素或杀虫剂,周期长一般需要10年 左右的时间,投资巨大,至少要花费10亿美元,而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 要2年时间

11、,抗生素的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速度。 抗菌药物的发展史,也是细菌对其耐药性的发展史,对抗生素已经形 成耐药的细菌,即使停药较长时间也不容易恢复到敏感状态。因此, 人类要战胜细菌首先要战胜自己,滥用抗菌药物若不能得到有效遏止, 将使人类回到无抗菌药物的时代不是没有可能的。【参考文献】1 梁德雄.抗生素的“囚徒困境”一谈美国CDC预防细菌耐药性的关键 策略J .抗感染药学,2007 , 4 ( 1 ): 1 4.2 高仕瑛,杨赟,邓仲良,等.社区外环境中细菌种群分布及耐药性检测 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 17 ( 10 ): 1830 1837.3【我国细菌耐药性的分布与

12、控制策略研究】郑明杰【硕士】华中科 技大学4 占伟.滥用抗生素导致病菌耐药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 , 16 (2 ): 190191.5【重要对细菌耐药性干预的研究进展】何玉名【会议】第二届临床中 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6 刘丽.浅析细菌耐药机理与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 .中国伤残医学, 2007,15:61 62.7 朱德妹,张婴元,汪复.2006年上海地区细菌耐药性监测J .中国 感染与化疗杂志,2007, 1 7(6) : 393 399.8 王迎迎,程君,李慧,等.2005年安徽省细菌耐药性监测J .中 国抗生素杂志,2007,32(7) : 426 430.9 洪秀华.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和细菌耐药性监测J .外科理 论与实践,2006,11(1): 21 24.10 刘利强,杜娟,刘彦威.细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J .动物医学进 展,2006,27(10):4750.11 张珍珍,吴俊伟,杨卫军.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分子生物学机理及控制措 施J .动物医学进展,2008,29(2):106109.12 农生洲,覃桂芳.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的紧迫性及意义J .广西医学,2006 , 28 ( 1 ): 7678.13 胡彦营.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控制措施J .今日科苑,2007 ,16 : 2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