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新动向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0987569 上传时间:2024-02-14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新动向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环境新动向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环境新动向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环境新动向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环境新动向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新动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新动向(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说气候变化全球平均升温0.74在1906年2005年的100年时间里,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74。我国升温1.1在过去50年里,中国的平均气温升高幅度达到1.1,升温的速度比全或北半球同期的速度都要快。本世纪末温度可能升高1.16.4与1980年1999年相比,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可能会升高1.16.4。CO2浓度65万年来最高2005年,大气CO2浓度远远超过了过去65万年来自然因素引起的变化范围(180300ppm)。全球CH4浓度达到1774ppb全球CH4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715ppb增加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1732ppb,2005年达到了1774ppb。北冰洋平均每10

2、年减少2.7卫星数据显示,1978年以来北冰洋海冰范围平均每10年减少2.7,夏季减少的更多,为7.4。海平面年均上升3.1mm全球海平面1961年2003年每年平均上升1.8mm,而1993年2003年每年平均上升3.1mm。数据来源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用科技改变我们日益恶化的气候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作者:李学梅 文章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09-9-11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研究人员日前发现,人类排放的过量二氧化碳正在改变海水的化学结构,加重其酸性程度,使许多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损害。 研究人员在新一期德国生物地球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从年起,人类活动产生的二

3、氧化碳(温室气体之一)有三分之一被海洋吸收,可以说海洋使得全球变暖的趋势得以缓解。但额外增加的二氧化碳却改变了海水的化学结构,加重了它的酸性程度。如果保持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速度,到年,海水的酸度将会增加两倍。在这种情况下,海洋中的一些主要生物将受到严重威胁。 以蟠虎螺为例,这种生物在海洋食物链和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它赖以生存的外壳正在受到海水酸化的威胁。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将蟠虎螺置于模拟年海水酸度的环境中,其外壳的生长速度会比现在降低。而一种冷水珊瑚在上述环境中的成长速度则会锐减。由于冷水珊瑚能为众多生物提供“安身立命”之所,因此它的衰败将影响到这些物种的生存。 研究人员指出,控制海水

4、酸化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降低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浓度。目前,关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谈判正在进行,今年年底举行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有望达成全球性协议。研究人员希望谈判各方能够充分考虑到二氧化碳排放对众多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关键字: 二氧化碳 海洋生态系统 科学家提冷冻地球方法 给地球降温拯救人类作者:尚力 文章来源:搜狐科学 更新时间:2009-9-15 据国外媒体报道,为了抑制日益变暖的地球,科学家提出了冷冻地球的方法,给地球降温拯救人类和很多濒临灭绝的物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排放出了大量的温室气体,给后代的生存环境带来很多隐患,海平面在几千年后会上升10至25米。为

5、此,全球的科学家都在呼吁,人类应该立即采取措施来阻止冰川融化,给地球降温。 据报道,已经有大自然实验论证了地球降温的可行性。 1991年,菲律宾皮纳阁图博火山喷发,向同温层中排放了约2000万吨二氧化硫。这些二氧化硫颗粒阻挡了部分太阳的能量到达地球,结果导致地球的平均温度下降0.5度。科学家指出,皮纳阁博火山的喷发是一次大自然的实验,如果定期向同温层内注入百万吨计的二氧化硫,可以达到给地球降温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减少对人类呼吸空气的污染。 科学家还提出了很多方法来给地球降温。云层反射日光的量取决于形成云的水珠的反射面积,大量小水珠比少量大水珠形成的反射面积要大,因此,英国人莱瑟姆和索尔特提议,往

6、云层上喷洒海水,以形成大量包着盐粒的小水珠。而亚利桑那大学天文学家罗杰安杰尔建议,发射16万亿个象伞一样的宇航设备到地球和太阳间,它们连接成片像遮阳伞一样为地球遮挡阳光。安杰尔提出,每个象伞一样的装置宽约0.9米,重量不到28.35克。一枚火箭可携带80万个这样的装置到太空,16万亿个装置连在一起,就形成“遮阳伞”。据悉,美国航天局已用大笔经费探讨“遮阳伞”方案。尽管上述方法价格昂贵,而且效果也有待验证,但它给我们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一线曙光。关键字: 地球 地球降温 气候变化加速 科学家考虑人为迁移物种作者:陈丹 文章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09-9-15 美国西部山区的气温正在不断

7、升高,然而与之形成荒谬对比的是,美洲鼠兔却几乎要被冻死了。气候变暖意味着冬季降雪减少,但对于穴居动物来说,积雪是将它们与外界严寒隔离开来的屏障。生活在大盆地一带的美洲鼠兔有超过三分之一已经消失,美国渔业与野生物管理局正在对最新数据进行核实,以决定是否应该将这一物种纳入濒危物种名录。 在美国生态学会近日于新墨西哥州举行的会议上,有看法认为,气候变化造成了美洲鼠兔数量以及其它物种分布密度的下降。关于是否该将这些物种成群迁移到更适宜的地方,包括迁到该物种正常栖居范围之外的生态系统,科学家们也探讨了其中的利弊。这个被称作“援助迁移”或者“有组织迁移”的想法是一项富有争议的策略。有些人认为这种做法狂妄自

8、大,也有人认为,对于确保某些物种的生存而言十分必要。“将物种向周围地区迁移并不是那么新的(概念)。”研讨组成员之一、美国圣母大学生物科学系助教杰西卡赫尔曼(Jessica Hellmann)说,“讨论它的新原因是(出于)气候变化的角度(考虑)。”自然杂志2004年发表的一份报告预测,受气候变化影响,在未来50年中,全球将有百万个物种面临灭绝危险。然而协助撰写该报告的生态学家艾莉森卡梅伦(Alison Cameron)表示,这个数字过于谨慎,只是最保守的估计。当一个物种面临威胁,保护生态学家也面临选择。他们可以尽力去保护其栖居地、采取圈养的方式进行繁殖、保存物种的组织样本,也可以尝试将之重新安排

9、到一个新的栖居地。传统的做法是将这些物种迁移到那些曾经有过生物栖居的地方。比如,1994年,美国渔业与野生物管理局将150只灰狼从加拿大送往黄石国家公园,繁衍了一个新的族群。此举也使得灰狼于1998年被从濒危物种名录中删除。但即使有这些历史数据在手,迁移一个物种也不是一个容易的任务,美国渔业与野生物管理局主管的科学顾问丹尼尔艾希(Daniel Ashe)说。“它在政治、社会、科学和伦理各个层面上都很复杂。”他说。由于需要利用生态数据和计算机模型预测一个新的地点在几十年后是否适宜某个物种生存,这种前瞻性的工作增加了援助迁移的复杂性。“目前我们的研究能力还非常初级。”研讨组成员之一、布朗大学的生态

10、学家多夫塞克斯(Dov Sax)说,“我们可以说,这里就是某个物种居住的地方,这里的气候是我们未来所期望的但除了气候以外,还有很多其它因素也很重要。在我们能够充分理解一个物种是留在原地就很好还是有迁走的必要之前,还有一大堆基础科学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不过,植物和无脊椎动物已经成为了有组织迁移的首批试验品。相比动物而言,它们更容易迁移与管理。比如,在今年公布的一个小规模实验中,生物学家斯蒂芬威利斯(Stephen Willis)将两种蝴蝶从英格兰南部转移到了气候模型预测的适宜栖居的北部地区。10年之后,这些新来的昆虫“移民”人丁兴旺,生长速度不亚于它们那些生活在南部地区的“兄弟姐妹”。迄今为

11、止,最被人熟知的援助迁移项目大概就是“香榧守护者”(Torreya Guardians)了。该项目的目的在于拯救濒危物种美洲榧。这是一种高度可达60英尺的常绿植物,目前正在从其产地佛罗里达州快速消失。该项目已经将十几棵美洲榧从佛罗里达迁移到了被认为气候适宜的北卡罗莱纳州。“植物比动物容易复制多了。”史密斯学院植物园的罗布尼克尔森(Rob Nicholson)说,“香榧很容易生根,而且,如果你想的话,你可以把它们复制出上万枝。”援助迁移最大的隐忧之一不是一个物种能否成功的适应新环境,而是它会不会适应能力太强,反而成为一个入侵物种,比如野葛、舞毒蛾,及在路易斯安那州部分地区泛滥成灾的巨型獭狸。有些

12、科学家相信,通过过去的教训,我们预测一个引入物种是否会成为入侵物种的能力已经得到了提高。“多亏了物种分布建模技术,我们能够很好地预测一个物种会在什么地方成为入侵物种。”卡梅伦说。“比如,如果你知道某个物种是个贪婪的掠食者,你可能不会想要进行援助迁移。”塞克斯说。其他的研究显示,被隔离的环境,如湖泊或者海洋中的岛屿,可能更易受入侵物种的攻击。动物迁移的距离远近或许也是因素之一,将一个物种从一个大陆迁往另一个大陆似乎比在州与州之间迁移的风险更大。不过研讨组成员之一、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生态学家马克施瓦兹(Mark Schwartz)对援助迁移的态度没那么乐观。他认为,要预测一个物种是否会成为入侵物

13、种,模型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我们把物种到处迁移,我们制造的问题很可能和我们解决的问题一样多。”为了进一步推动这场争议,研讨组最近就如何应对援助迁移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公布了一些建议措施。他们建议,政策制定者应该对被迁移物种所能获得的利益、给新的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迁移行动的可行性以及迁移决定的社会接受度进行评估和平衡。关键字: 气候变化 物种 研究:南极冰盖形成与历史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有关作者:黄堃 文章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09-9-16 一个国际科研小组发表最新研究报告说,对非洲化石的分析表明,在约3350万年前南极冰盖开始形成时,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一个明显的下降期。这是

14、首次有直接证据证实南极冰盖形成与二氧化碳浓度及其温室效应有关。 这项研究由英国加的夫大学和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及其美国同行完成,研究报告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 该研究小组在东非的坦桑尼亚首次找到了与南极冰盖形成时间相对应的化石。分析显示,约3400万年前,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开始下降,当这一浓度在约3350万年前下降到76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左右的临界点时,南极冰盖开始大面积形成。 太阳光照射到地面后会反射长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会吸收长波辐射,随着这些气体浓度的增加,会形成包裹地球的“温室”,使气温上升,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 布里斯托尔大学在新闻公报中说,这是首

15、次有直接证据显示南极冰盖形成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有关,它确认了二氧化碳及其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将为今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提供新的参考数据。 研究人员说,约3400万年前开始的那次全球变冷,是恐龙灭绝之后地球经历的最大一次气候变化,南极冰盖在这个变冷期中形成,其面积虽然在后来一些变暖期中有所变化,但冰盖一直保留到现在。关键字: 南极冰盖 二氧化碳浓度 国外研究大气污染可改善气候变暖现状作者:金明 文章来源:网易探索 更新时间:2009-9-7图:工厂排放的烟雾及微尘等污染物能够对太阳光进行折射图:这个表格反应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全球、北极、南极和南半球中纬度气温变化情况图:工厂排放的烟雾及微尘等污染物据BBC报道,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大气污染或许能够提高植物吸收二氧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