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课文与教学反思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0979134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去二三里》课文与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去二三里》课文与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去二三里》课文与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一去二三里》课文与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一去二三里》课文与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去二三里》课文与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去二三里》课文与教学反思(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去二三里课文与教学反思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习活动本身是否有趣,老师是否和蔼可亲,成为学习的主要动机。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一去二三里课文与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一去二三里课文一去二三里又名山村咏怀(宋)邵康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_九十枝花。作者简介: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字尧夫,谥康节,先为范阳人,后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他为百源先生。屡授官不赴。后居洛阳,与司马光等人从游甚密。根据易经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掺杂道教思想,虚构了宇宙构造图式和学说体系,成为他的象数之学也叫先天学。传说他的卜术很准。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2、去”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里”是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五百米。拓展知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少不了数学运算,如果运用一至十这十个数来写诗,一定妙趣横生,别样美。如果数学问题也用诗歌形式来表述,也-定是生动活泼,幽默有趣。数学诗语言优美,形式新颖,它不仅可以打开人们思维的天地,又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和学到某些数学知识。一去二三里教案【分析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3、文,背诵课文。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3个字。3、知道诗歌大意,能想像出山村优美的画面。【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一、导入小朋友们,你们会数数吗?我们先来个数数比赛,从1到10看谁数得准。设计意图:了解十个数字的发音情况,重在发音。二、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小朋友们看,这十位小朋友正准备练习投篮。出示身穿球衣的十位小朋友,衣服上印有1至10的数字字样这里有十个篮球,图片出示的篮球上面写有“一”至“十”的汉字字样哪位小朋友能把这十个篮球分给十位运动员,使球上的数字和他们身上的号码相符合?设计意图:建立数字与汉字的联系,了解学生对这几个汉字的认识情

4、况,同时巩固汉字的读音。三、学习古诗古代有位诗人把这十个数字写在了一首诗里,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一)读准字音,掌握节奏1、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设计意图: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这样印象会更深刻。2、师范读,学生听,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3、学生自读,师生交流,正音,指导,朗读。(二)了解诗意1、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设计意图:培养边朗读边想像的读书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2、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1)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2)村

5、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并肯定两种理解都可以。设计意图:诗的意象具有多重性,要发展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3、请小朋友看看图,读读诗句;读读诗句,再看看图。4、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设计意图:加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并引出当一生读“一去二三里”时,指图的学生该怎么指,即“一去二三里”该怎么理解的问题。5、能用手势表示“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吗?点明:“一去”,即一路走去的意思。6、还有什么问题?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并不是教师能全部预料的,应给予一定的空间。(三)配乐诵读全诗1、给诗加上题目,并指导诗题与诗句之间要停顿的读法。2、背诵全诗,并设问:(1)小朋友都能背这首诗了,真了不起

6、,那你在一边背诗的时候一边看到了什么呢?(2)这个小山村热闹吗?(这是一个静静的小山村)(3)你来到这个山村,觉得它美吗?(4)师总结:小山村真美啊,请小朋友们一起背,就好像走进了小山村。设计意图:背诵时再次启发想像,使记忆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并再次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为“我景我情”。四、写字这节课我们来写三个字(出示“一、二、三”),这三个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1、都是由“横”组成的。指导写好“一”(顿一顿,横过去,再顿一顿,回一回。要稍稍往上斜)。2、观察“二”字的两横有什么不一样。3、观察“三”的三横长短变化,并与“二”中两横间的距离作比较,得出结论:三横之间要稍

7、靠紧些。4、你是怎么记住这三个字的?一就是一横,二就是两横,三就是三横,(师自言自语)四就是四横,五就是五横。(生发现错误)古时候有个故事,那里面有个人就闹了这么个笑话,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想听吗?设计意图:练写了三个字,学生略感疲劳,此设计能活跃课堂气氛,并通过讲故事渗透了学习不能想当然、一定要认真的意图。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课文是一首古诗,读来琅琅上口,富有儿童情趣。课文配有插图,小桥、流水、烟村、亭台、桃花一幅幽静美丽的乡村田野画面。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要求,突出教学重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具体表现在:一、指导看图,初步感知根据一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上课

8、伊始我就出示插图,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由近及远)观察插图的景物,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凭借形象的画面展开想象,说说看到这么美的景物,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发言热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二、诵读课文,理解字义朗读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然后我再范读,让学生模仿老师边读边想像,学生读完后,我就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始终保持朗读的热情和渴望。最后又很自然地引导到学习生字上。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朗读与图片结合起来理解古诗,让学生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三、认识笔画,指导写字写字是本课的重点,也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学习写字。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认识田字格和教给学生认识笔画名称,接着指导学生书写“一、二、三”三个字。我是这样教学生写字的: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占位教师范写,学生观看学生书空、描红学生练写,教师巡视适时指导。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第一次写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一去二三里课文与教学反思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