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根据病人切口的临床表现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0977722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根据病人切口的临床表现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根据病人切口的临床表现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根据病人切口的临床表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根据病人切口的临床表现(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脂肪液化 一、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 :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根据病人切口的临床表现, 一般认为具有以下表现者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 1. 多于术后37天发生,表现为皮下组织游离,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黄色渗 液,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无异味。 2. 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 3. 切口无红肿、疼痛等炎症表现,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现象。 4. 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培养无细菌生长。 二、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切口脂肪液化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晰,多数学者认为切口脂肪液化与体形肥胖有密切关系,并与术中是否使

2、用高频电刀有一定的关系(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性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而切口暴露时间较长,动作粗暴,严重挤压及过多钳夹脂肪组织,也有可能刺激脂肪组织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此外,在老年伴发糖尿病的女性病人中,如果围手术期血糖控制不佳,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也易诱发脂肪液化。还应注意术前外科刷手与消毒手臂,术中无菌操作,加强手术室消毒管理,剖腹产等手术注意术前皮肤消毒至外阴及大腿内侧,手术中胎盘取出后清理宫腔前先用碘伏消毒切口及子宫下段,

3、清理宫腔、缝合子宫前再加强下段一次,缝合腹膜后也用碘伏消毒清洗腹壁各层。 三、术后切口液化的预防:除了手术中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保护切口外,采取以下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 1.合理使用电刀。在肥胖病人使用电刀时,应将电刀的强度调到以刚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避免反复切割组织以及对脂肪组织出血点盲目电凝止血。 2. 缝合皮下组织前以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将已坏死脂肪组织冲洗干净,减少术后坏死组织的量。 3. 缝合皮下组织时要全层缝合,不留死腔,缝合间隔适当,缝线松紧适度。 4. 若皮下脂肪组织过厚,结合病人手术时情况,估计有脂肪液化的可能,可于皮

4、下深层、前鞘前面置管持续负压吸引,2448h后拔除。 5. 对于老年女性糖尿病病人,要控制好围手术期血糖。 6. 对于肥胖病人,术后早期换药时注意观察切口,可从切口上方向下方以适当压力挤压切口,一方面可将渗液挤出,避免脂肪液化的发生;另一方面可早期发现脂肪液化,有利于早期处理;术后以红外线照射切口,保持切口的干燥有利于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形成。 四、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 :传统脂肪液化的处理方法,疗程长、愈合慢、患者痛苦较大,近年来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 1. 如脂肪液化腔内注射强的松治疗,使疗程缩短至平均8.8天; 2. 如使用过氧化氢、胰岛素生理盐水冲洗,平均疗程约4天; 3. 若采用皮下深层、前鞘前面放置无菌吸痰管,持续负压吸引的方法,脂肪液化的治疗过程明显缩短,平均约3天。原因可能在于通过持续负压吸引,使得坏死的脂肪液化组织及时被吸走,保持了切口的干燥,避免了坏死脂肪组织引起周围脂肪组织的进一步液化坏死。通过皮下置管引流虽然患者活动受到一定限制,但免除了过去常规撑开切口引流的痛苦,又减少瘢痕面积,缩短了愈合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获得了患者的肯定,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4. 若渗液较多,切口不愈合,应及时敞开切口,充分引流并以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湿敷,待肉芽组织新鲜后及时行期缝合,以缩短愈合时间。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