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分享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097724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分享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分享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分享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分享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分享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分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分享(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成都田家炳中学 吴珊授课对象:高2010级4班全体学生首先很感谢教研组各位老师长期以来给我的帮助、支持和关心。因为你们所以我的课能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进步,这节关于荒漠化的分层教学课,我就先将我的想法和设计思路讲解如下:本课的主题是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一、首先设计本课之前,我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学情解读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各种知

2、识和信息提取及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而且本班作为高二年级平行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注重知识点的重复和落实,注重答题模式的回顾和建构。二、详细的分析了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2)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3)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2、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

3、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三、教学重点: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概况四、教学难点荒漠化的概念 五、针对学生情况进行了本课的教学设计和课题解读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分层教学的实践性,可有效运用讨论法、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和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

4、我建构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主要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课本插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并建立答题模式。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以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了西北地区荒漠化(以沙漠化为主)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等方面分析论证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本节主要内容和活动。首先结合课本的了解荒漠化的概念,用图片投影荒漠化的类型,并最终形成直观的映像和感性的认识,并结合高考考点以及中国地形图,落实荒漠化的类型和分布。进

5、而将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西北地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教材把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展现在我们面前,目的就是从西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来引导学生走近“荒漠化”,并给出了“荒漠化”的概念。从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地气水土生)的要素的进行反复的过手和落实,从而突出西北地区“干旱”为特征的自然环境,进而为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及其荒漠化的自然成因埋下伏笔。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对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由于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要素,特别是干旱和异常气候的进行重点的分析。最终形成思维的拓展和提升,结合08年的四川高考题西北地区降水的东西区域差异和成因分析,以及天山南北坡降水量和地势剖面图的对应

6、解析,进行重点的落实和难点的突破。六、教学方法1、学法创新(1)探究研讨式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自主学练,自由交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教学之中。(2)归纳总结法 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建构答题的模式和框架,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2、教法(1)评价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参与其中。(2)语言激励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激励十分重要,所以在本次课中采用语言激励法和积极性的评价,让同学们感受成功的乐趣。(3)循序渐进法:由易到难,使学生便于接受。教学过程设计:课堂安排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过程目标激课前复习引 入 151、课堂常规(1)全班有序进入阶梯教室,调整座位(

7、2)师生问好2、复习导入本课(1)回顾 “环境问题”(2)引入(3)思考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1、复习巩固2、宣布课的内容333 3、引导思考一教法:1、回顾必修二第6章所学“环境问题”2、引入: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典型案例,探讨在不同的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3、思考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结合这样的方法进行本区域“西北”荒漠化的分析二、要求:思考后请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总结回顾已有知识,建构答题框架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通过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建立区域分析的地理思想学习体验 22一、用图片和文字材料分析了解世界和我

8、国的荒漠化现状。二、荒漠化的过程三、荒漠化的概念1、发生地区2、本质3、形成原因4、表现形式5、类型四、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西北地区(一)、西北地区的概况1、位置和范围(1)位置(2)范围一、用图片和文字材料分析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荒漠化现状。二、提问并出示投影总结:荒漠化的过程三、提问并出示投影总结:荒漠化的概念1、发生地区2、本质3、形成原因4、表现形式5、类型(1)出示投影:土地沙漠化的图片;理解概念;(2)出示投影:石质荒漠化的图片;理解概念;(3)出示投影:次生盐碱化的图片;理解概念;(4)出示投影:红漠化的图片;理解概念;(5)落实巩固“四化”及分布地区四、1、出示投影“西北地区的位

9、置和地形图”“中国干湿地区图”,要求学生根据红色的界线落实具体的位置和范围的地理事物。一、学生分析总结: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表现在荒漠化类型多样、面积较广、受害严重。二、学生分析总结荒漠化的过程;并填写学案。(1)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土地沙漠化的分布地区(2)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石质荒漠化的分布地区(3)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次生盐碱化的分布地区(4)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红漠化的分布地区(5)读图思考并落实地图“四化”及分布地区回顾“地理位置”的答题模式,并结合地图落实位置和范围。提高分析和提炼总结材料的能力用形象的图片投影给学生留下直观而深刻的映像。提高识图析图能力和结合已

10、有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巩固落实考点梳理“地理位置”的答题框架,巩固“位置”的答题模式。 学习体验 222、地形3、气候4、主要景观草原、荒漠为主5、荒漠化的自然背景2、出示投影“西北地区位置和地形图”,要求学生读图分析西北地区的东西两侧的地形。3、出示投影“中国气候类型图”,要求学生读图分析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4、出示投影“西北地区自西向东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要求学生读图分析西北地区载畜量、自然景观、干湿状况、农业特色自东向西的变化5、出示投影让学生总结(1)干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2)气候异常是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读图分析西北地区东西两侧的地形和气候类型合作探究,填写表格合作探究,填写

11、学案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总结评价 5一、归纳总结: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二、学练评价1、要求学生总结荒漠化的自然原因2、用歌词进行改编3、鼓励,提出希望要求:1、学生总结并填写学案2、用歌词改编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建构答题模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应试技巧以及创新能力。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片段: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图、西北地区干旱成因关系图、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和自然景观演变图等课后反思本课为平行班的分层教学,学生学习效率比较低,本课重在学习行为习惯的训练、养成以及基础知识的落实,并结合高考的考点对学生进行适应性的训练和提升。但即便教学进度如此之慢,依然只能让学生有所行动,而掌握情况还是不尽人意,所以今后的课堂教学还应有更多的吸引学生兴趣的地方,让他们更有效的学习和进步。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