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地区对虾遗传育种中心项目申请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0975625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2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地区对虾遗传育种中心项目申请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xx地区对虾遗传育种中心项目申请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xx地区对虾遗传育种中心项目申请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xx地区对虾遗传育种中心项目申请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xx地区对虾遗传育种中心项目申请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地区对虾遗传育种中心项目申请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地区对虾遗传育种中心项目申请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第一章 项目摘要1 1.1 项目概述1 1.2 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概述1 1.3 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概述11.4 项目建设期概述11.5 产品方案11.6 运行费用及效益分析2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 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 2.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4第三章 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15第四章 项目承担单位的基本情况16 4.1 单位性质及作用16 4.2 人员状况16 4.3 固定资产状况174.4 研发能力17第五章 项目地点选择分析19第六章 工艺技术方案分析20 6.1 技术来源及技术水平206.2 技术工艺流程及参数206.3 主要设备选型21第七章 项目建设目标

2、23 7.1 建设目标、任务23 7.2 总体布局、规模23第八章 项目建设内容248.1 土建工程248.2 仪器设备25第九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26 9.1 投资估算的依据26 9.2 投资估算26 9.3 资金筹措27第十章 项目建设期限和实施进度安排28第十一章 土地、规划和环保29 11.1 土地和规划2911.2 环境保护措施29第十二章 节能3012.1 节电3012.2 节水30第十三章 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3113.1 项目建设期的组织管理3113.2 人员培训31 13.3 项目建成后的管理与运行机制31 13.4 运行费用32第十四章 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价33 14.1 效

3、益分析33 14.2 风险评价33第十五章 招标方案35 15.1 招标组织形式35 15.2 招标方式35 15.3 招标范围35-第一章 项目摘要1.1 项目概述 项目名称: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 项目承担单位: 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 建设地点: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南澳镇大亚湾南岸1.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概述本项目建设内容包括:试验车间3000 M2,池塘改造60亩,实验室1000 M2,管理用房100 M2,购置仪器设备30台套。1.3 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概述本项目总投资为780万元,其中:试验车间建造投资300万元,池塘改造投资150万元,实验室及管理用房118万元

4、,仪器设备采购投资132万元,其他费用42万元,预备费38万元。所需资金全部申请中央财政资金拨款。1.4 项目建设期概述项目建设期限为2年。1.5 产品方案在保存的美国进口的种质基础上,从国内和哥伦比亚等收集对虾亲虾1000对,进行亲虾培育、促熟。利用微卫星技术,测定对虾个体的亲缘关系,依据对虾个体的亲缘关系建立半同胞家系200个,养殖到糼虾,测定每个家系个体的生长、抗病、存活率等各种性状,再评定每个个体的综合育种值。根据综合值的高低筛选第一代优良对虾10000尾,进行优良苗种培育,筛选第二代优良亲虾30万尾,生产苗种10亿尾供应市场。1.6 运行费用及效益分析经测算,本项目每年运行费用约需1

5、50万元。所需经费由本所科学事业费拨款、相关科研项目经费以及中心自筹资金三方面途径解决。项目建成后,依托南海水产研究所的技术力量和深圳基地等科研设施,充分利用优良的自然条件,采用现代育种技术,开展南美白对虾优良品种选育,建立南美白对虾优良品系,为南方乃至全国的海水养殖业提供优质南美白对虾种苗,促进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渔民经济收入,为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服务。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近20多年来,我国渔业产业政策经过一系列调整,逐步改变了过去依赖海洋捕捞的传统渔业产业结构,确立了以养殖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因而极大地促进了水产养殖科技创新、推动了水产养殖业的发

6、展。对虾高密度池塘集约化养殖、网箱养鱼、工厂化养鱼、贝类工厂化养殖、贝类深海吊养、贝类浅海底播养殖、藻类网帘(延绳)吊养等多种新型的养殖方式的相继兴起和发展,使我国在短短的20年时间内,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国。在水产养殖中,南美白对虾(学名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单种养殖面积最大、产值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对虾品种。南美白对虾原产于秘鲁、厄瓜多尔和墨西哥湾等地,具有生长快、食性杂、适应性强等特点。20世纪80年代,在中南美洲的巴拿马、洪都拉斯、厄瓜多尔,南美白对虾是虾类养殖的主要品种。我国于1988年首次引进南美白对虾,并于1994年突破人工繁殖难关,之后在全国

7、广泛养殖,并不断从美国进口无特异病原(SPF)亲虾用于虾苗生产。中国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从海水到淡水,南美白对虾成为中国大多数地区的主要养殖品种。2002年中国南美白对虾产量36.8万吨,其中广东省的南美白对虾产量9万多吨,占全国的1/4。广东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业中所占地位由此可见。但近年来,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病害频繁,已对其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如2004年,上海南美白对虾养殖仅6-9月就发病近10000亩,损失数千万元,近1/3的养殖户颗粒无收。如今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已进入引进-退化-病害,再引进-再退化-再发病的恶性循环。其根本原因是种质的问题。美国卖给我们的是很小一部分选育的纯种资源,

8、遗传多样性低,不具备再选育的潜力。根据我们的分析,引进的南美白对虾选育品种,每繁殖一世代,体重生长变异增加10%,生长变慢,大小差异增加,个体大小参差不齐。而且每年从美国大量引进SPF亲虾,不仅浪费大量外汇,增加养殖成本,加上各国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国外严格限制原种亲虾的出口,我国目前进口亲虾的受精卵为杂交种,子二代将出现性状严重分离,不宜作为亲本进行繁育,因而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特性,必须依赖于别人,因此我国的南美白对虾养殖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鉴于此,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遗传选育机构,从源头开始,构建南美白对虾的基础种群,开展优良品种选育,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本项目旨在利用南海水

9、产研究所的科研力量和设施,在广东深圳基地建立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开展南美白对虾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为我国华南沿海乃至全国的水产养殖业提供优质南美白对虾亲虾和苗种,推动我国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是我国成立最早的海洋渔业研究机构之一,为国家区域性综合性海洋渔业科研机构,从事热带亚热带水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水产高新技术研究和水产重大应用技术研究,渔业产物资源的开发,高附加值的渔业生物制品的研制,重点承担其它类型水产科研机构无法承担的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方向性重大水产科技任务,是社会公益性和基础性国家级非营利性科研创新机

10、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所本部驻地广州市新港西路231号,院内土地29.7亩,总建筑面积39620平方米,其中试验大楼两座,分别为4378平方米和4300平方米。位于广州新洲的中试车间占地2.7亩,总建筑面积3611平方米。有应用于水产科学研究领域的大型专业仪器设备价值6000多万元。现在职职工309人,其中专业科技人员198名,其高级职称62名、中级职称72名;博士10名,硕士26名,博士、硕士生导师28人。获国家级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9人,3人入选农业部“神农计划”人才工程,有2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建所以来,获得了170多项科技成果,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1项

11、,二等奖1项目,三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21项,为我国水产事业发展和我国渔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91年以来,全所承担科研课题228项,开发项目近60余项。近年承担或参与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研究专项项目/课题近20项,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南海水产研究所设有水产养殖与生物技术研究室、渔业病害研究室等6个科研业务部门,在深圳市龙岗建有海水养殖试验基地,在海南三亚设有热带水产研究开发中心。所本部建有农业部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农业部南海区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

12、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和水科院水产养殖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价值6000多万元。在海水增养殖、南海区种质资源研究、渔业环境保护、渔业病害防治,特别是海水种苗繁殖领域具有优势力量,承担了国家“十一五”对虾和珍珠贝的遗传育种863项目和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在遗传育种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1、南海水产研究所在海水养殖种苗繁育方面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为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过程中的繁育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我所是我国南方最早开展海洋水产经济种类的繁育与开发的科研单位。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至今,先后取得了海马、合浦珠母贝、中国对虾、墨吉对虾、日本对虾、长毛对虾、短沟对虾、新对虾、斑节对虾、乌头鲻、真鲷、黑鲷、平鲷、黄鳍鲷、石斑鱼、中华乌塘鳢、大珠母贝、杂色鲍、军曹鱼、文蛤、西施舌、东风螺等重要经济种类的人工繁殖成功,其中“大珠母贝人工繁殖与插核育珠技术”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人工繁殖研究,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建立了基地,推动了产业发展。尤其是多种对虾、合浦珠母贝和杂色鲍等繁育技术的成功,直接推动了这些养殖主导品种的产业化发展。2、在南美白对虾养殖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南美白对虾的亲虾养殖与培育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专题南方对虾工厂化无公害养殖技术开发与示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